你说内蒙古缺啥?告诉你,内蒙古啥都不缺。
在世界遗产的宝库里,除了元上都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外,2021年,农业农村部公布第六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其中内蒙古有2项传统农业入选。加上此前的4项,共有6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人类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调发展中创造并传承至今的农业系统,具有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完善的传统知识技术体系和独特的农业生态景观。
内蒙古武川燕麦传统旱作系统(第六批)——武川县地处北纬41°—43°地理纬度,位于内蒙古中部。武川县土地严重沙化且多为盐碱地,这里高寒少雨,土质特殊,绝大部分粮食、经济作物都不适合这里的环境,但燕麦却可以在这里生长。武川是世界燕麦的发源地之一,千百年来,武川人一年到头一日三餐几乎都有莜面。
2024年,武川全县种植燕麦达到了35万亩。多年来,武川县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陆续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17.5万亩。
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游牧生产系统(第六批)——东乌珠穆沁旗游牧生产系统以东乌旗全境为遗产地整体范围,核心保护区为满都宝力格镇。东乌珠穆沁旗游牧生产系统,孕育出大气辽阔、粗犷淳朴的游牧文化。“冬春—夏秋,逐水草而居”的四季游牧生产生活方式,形成了遗产地以牧民—牲畜(五畜)—草原(河流)为主体,和谐共生的游牧生产系统。
东乌珠穆沁旗有500多公里边境线的典型草原旗县,草地5362万亩,林地75.8万亩,湿地548万亩,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内蒙古乌拉特后旗戈壁红驼牧养系统(第五批)——乌拉特后旗戈壁红驼牧养系统遗产地范围为乌拉特后旗全境,遗产地核心区域集中在乌拉特后旗获各琦苏木、潮格温都尔镇、巴音前达门苏木等6个苏木镇,25个嘎查。戈壁红驼属于世界珍贵畜种,是乌拉特后旗牧民长期生产实践中选育出来的优良品种,素有“草原珍珠”的美称。
乌拉特后旗经过十几年的保护性发展,全旗拥有戈壁红驼6万余峰,约占全国骆驼总数的11%,骆驼文化成为乌拉特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蒙古伊金霍洛旗农牧生产系统(第四批)——伊金霍洛旗农牧生产系统地处鄂尔多斯高原东南部的伊金霍洛旗,总面积5600平方公里,核心保护区位于伊金霍洛镇。伊金霍洛旗农牧生产系统因提供成吉思汗祭祀所需牲祭、奶祭、酒祭、素食等供品而形成并传承至今,并因此人工选择了优良的农牧业优良品种用于供奉和生产。
伊金霍洛旗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710家,家庭农牧场558家。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44家。2023年,全旗农业产值达到22.4亿元,同比增长7.8%。
内蒙古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第二批)——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位于大兴安岭西南余脉,是科尔沁草原和锡林郭勒草原的交接带,是一片历史悠久的天然牧场。核心区位于阿鲁科尔沁旗巴彦温都尔苏木,自古以来就是游牧民族狩猎和游牧活动的栖息地。蒙古族牧民熟知当地山川河流、草场分布和季节变化,根据雨水丰歉和草场长势决定一年四季的游牧线路,以及春、夏、秋、冬四季牧场的放牧时间。
每年6月,阿鲁科尔沁旗都会上演一场声势浩大游牧迁徙。今年,1200余户牧民、12.8万头(只)牲畜从冬营地定居点出发,分期分批6个夏营地进发。
内蒙古敖汉旱作农业系统(第一批)——敖汉旗历史文化悠久,早在一万多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生息繁衍。有专家推断,这里是世界农耕文明的源头。目前,敖汉旗原始地理环境和自然风貌没有大的改变,仍保留原始农业种植形态,是旱作农业系统的典型代表。
敖汉旗被誉为“世界小米之乡”,有近8000年的谷子种植历史,谷子种植品种达120多个。目前,小米产业已成为敖汉旗的主导产业,谷子种植面积达100万亩以上。(记者 王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