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重的韵律,跃动在青春的话语中

2021-06-15 15:18 来源:光明日报

中共一大纪念馆供图。

何博恒

管雅丽

周全

  【青年聚焦·红色讲解员】 

  6月3日,上海业兴路,人头攒动。人们迫切地等待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以下简称“中共一大纪念馆”)全新开馆。经过600多个日日夜夜的精心建设,中共一大纪念馆已准备好,静候八方来客,共话中国共产党建党史。

  90后青年何博恒过五关、斩六将,历经重重选拔,终于成为中共一大纪念馆的一名讲解员,一段崭新的讲解员生涯开启了。眼下,他与全国各地纪念馆、博物馆的青年红色讲解员一样,在党的百年华诞之际,全身心投入紧张而充实的筹备任务。他们要在这一重要的时间节点,带给参观者别样的体验。如果说波澜壮阔的党史是一部电影,那么他们正在用智慧和开拓创新的锐气,将一帧一帧的画面进行整合布局,分装在体现自己风格的叙述中。

  1、在审慎中觅新意 

  严谨与审慎,是何博恒的讲解风格,也是他带领参观者感受当年中共一大氛围的重要秘诀。“每一份讲解稿我都会仔细斟酌,根据不同讲解场景反复推演,不断完善细节。”对于何博恒来说,每一次讲解不只是简单背稿,还需要全方位了解历史背景及展览主旨。每一次讲述也不只是展陈展品的介绍,更要把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的宏大叙事,生动而凝练地“分装”在不同的故事情节里。他与同事们明白,这是向广大参观者讲好建党故事的重要窗口,这种重要性贯穿每一次观展活动始终,融入每一句话、每一个肢体动作。

  讲解员也讲“颜值”,而且讲的是“双颜值”:一是形体形态的端庄得体,二是声音的清晰洪亮。在一些文字材料展示不多的参观环节,讲解员清晰的谈吐便成为参观者集中注意力、准确了解党史知识的关键所在。尽管每日的讲解让人口干舌燥,从业6年来,何博恒依旧坚持每天练声。“让自己的声音保持良好的状态是我对自己的职业要求。”何博恒说。

  “但一味地严肃也很容易让参观者感到乏味,要在保持整体严谨的同时,还能加入自己的小新意。”将严肃的党史讲得灵动活泼,是何博恒坚持的努力方向。在平日的讲解过程中,他喜欢以讲故事的方式将整体内容串联起来,再联系自己平日里参加比赛过程中最出彩的亮点,不断升华讲解技巧和表达方式,让观众更乐意去聆听与接受。

  在讲述中国共产党诞生的那段历史时,何博恒往往不会像“说明书”一样讲建党的时间、地点、经过,他喜欢用“南陈北李,相约建党”这个历史故事来引入。中共一大纪念馆全新开馆不久,何博恒便收到了来自参观者的反馈,他深受激励。因为参观者告诉他,通过他的讲述,大家不仅体会到了历史的厚重感,还感受到了历史更多的味道,比如青春的味道、富有生命力的味道。

  2、于学习中拓新知 

  在短短的参观时间内给参观者上一堂生动的历史课并且不带“讲课”意味,对讲解员的能力是极大考验。单纯的照本宣科是不行的,要的是守正创新,还要活泼时尚。

  “每一次讲解,就是一次增加新内容的实践。”90后青年、武汉革命博物馆讲解员周全刚开始做讲解员的时候,曾尝试把“机械硬背”的讲解词一字不差地统统“倒”给参观者。2013年,周全参加首届“楚凤杯”讲解大赛,在准备过程中,她开始反思自己以往的讲解方式。“讲解不应该是单单把讲解词背下来,而是要有一个自己去整理和理解的过程,主动挖掘文物背后的精神内涵,才能把它讲好讲透。”周全总结道。

  顺着这个思路,她开始向听众“取经”。毛泽东1926年底到1927年在武汉的生活和工作经历是博物馆重要的展览部分。在讲解过程中,周全发现很多参观者对毛泽东和家人最后的团聚故事很感兴趣。她有意识地拓展和挖掘这段故事,搜集历史资料,请教专业老师,将故事和观点穿插其间。为了尽可能逼真地还原历史场景,武汉革命博物馆推出“武汉1927”沉浸式思政课暨百年党史学习教育主题活动。在周全的带领下,观众化身为革命志士,深度体验,互动演绎,让党史学习教育走近党员、走近群众、走近青少年,让全体人民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这是一次全新的尝试,在革命旧址通过沉浸式、接地气、有温度的情景党课,还原1927年那段峥嵘岁月。

  业务的提升、能力的精进,鼓舞着年轻人。讲解工作对周全而言不再是一次又一次机械背诵的过程,而是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时,她被借调到湖北省博物馆进行抗战史讲解工作,这次机遇让她打开了学习和思考抗战史的大门。对抗战史的学习和把握赋予了她对历史更加宏观的思考,让她开始用更广阔的视野、更深邃的历史观,去理解和思考党史。改革开放40周年时,她又参与改革开放伟大变革的宣讲。她利用这来之不易的机会,系统地学习改革开放以来的党史知识,在古今对照中,努力将历史讲得更生动有趣。

  周全如今已得到不少荣誉,先后获得讲好中国故事“全国优秀讲解员”、2018年“时代楷模·武昌好人榜”等多个奖项。但她认为在浩瀚的党史知识面前,自己的所学所思还远远不够,她比过去更加努力,“学习、积累、拓展”成为她每天的“打卡”项目。

  3、行走在“破圈”之路上 

  讲解员们深知,如果讲解工作停留于传统的方式方法,往往只能吸引一小部分观众前来现场参观。如今,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普及,讲解员们渴望讲解实现“破圈”。

  80后青年、南昌军部旧址纪念馆的宣传科副科长管雅丽就是探索讲解“破圈之路”的前行者之一。她是一名有着近十年工作经历的资深讲解员。最初,她的讲解工作局限在小范围内,2012年,南昌军部旧址纪念馆的参观人数尚不足1万人。

  这并不是她所期望看到的。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让党史讲解“走出去”的想法自然萌生。她期待着“在一个更大的平台,有更新的角度和更宽阔的范围来打造南昌新四军的红色品牌”。

  管雅丽和同事组建了一支宣讲小分队。在馆里相关部门的通力配合下,宣讲小分队将馆内展览《新四军从这里走来》《新四军统战工作图片展》《江西人民抗日战争史记展》等转化成便于宣讲的内容,送进学校、部队、社区和兄弟场馆。他们积极制作和研发宣讲课件,对红色故事进行打磨,力求让更多人能更好地了解新四军在南昌的峥嵘岁月史。

  让纪念馆中的故事走出纪念馆,只是“破圈”的第一步,随着90后、00后一代的成长与活跃,如何让红色历史的讲解更加年轻时尚,走进青年一代的心中,成为萦绕在管雅丽心头的问题。

  在了解年轻人的日常兴趣时,管雅丽发现年轻人喜欢刷短视频,一个崭新的突破口出现在她的眼前。她决定以视频的形式迈出崭新一步,让党史故事走出纪念馆,走出传统的表达方式,迈入虚拟空间。

  刚开始做视频的时候,管雅丽遇到了不小的挑战。对习惯了文字书写和口头表达的管雅丽而言,图片和视频是“陌生而又难以熟悉的朋友”,一向能滔滔不绝讲述历史的她,在面对镜头和复杂的视频制作流程时有了手足无措的感觉。一切只能从头开始,无论是完善镜头语言还是后期制作,管雅丽都兴致勃勃地尝试着。“我觉得只有我真挚地投入了,才能让我们的线上宣传富有深度和温度。”她感叹道。

  如今,纪念馆开通了官方抖音号,面向互联网上的年轻人,推出了形式多样的讲解内容,相关内容已经有了1300万的播放量,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通过互联网窥见了这座纪念馆的一角。相较于过去,这些数据的意义不言而喻。

  “继续去探索更新的讲述方式和传播平台,是驱使我不断前进的动力。”管雅丽还想带着纪念馆走得更远。今年,中国共产党将迎来百岁生日,管雅丽所在的宣讲小分队计划开展100次对外巡讲,还有100次走出去的流动展览,为党的生日献礼。

  (本报记者 彭景晖 龚亮 本报通讯员 陈建佳)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