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目前,2025年各地方两会逐渐进入尾声,全国两会即将召开。
全国两会作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大事,是各大媒体报道关注的焦点与热点。近年来,全国两会相关的报道更是频频获得中国新闻奖的青睐。
今年,媒体该如何把全国两会这条“活鱼”做得更有鲜活性、创新性?报道策划又该从哪些方向入手?
本文梳理并总结了近三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中关于两会报道的作品,为媒体今年的两会报道策划提供参考。
两会报道策划有哪些方向?
1.走进群众生产、生活中,将两会议题与基层现实问题相结合
全国两会作为中国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事件,不仅是共商国是、规划未来的重要平台,也是人民群众表达诉求、反映问题的重要渠道。对此,媒体更需要深入基层一线,聚焦民生热点话题,全面报道人民群众最为关切、最为直接、最为现实的利益诉求,真实、准确地传达人民群众的心声与期望,为国家的民主决策和民生改善贡献媒体力量。
一直以来,劳动者权益保护问题是全国两会的重要议题之一,每年都有不少来自一线的人大代表反映职工呼声,媒体两会报道可将其作为重要关注点。
比如,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工人日报记者聚焦农民工人大代表提到的“人才评价结果跨区域认定难”情况,刊发《人来了,外地考的证却不认》报道,并获第34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该报道通过采访一线农民工人大代表,讲述工友切身遭遇,对人才评价结果认定工作中存在的“梗阻”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剖析。该报道切实关注了技能人才评价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更反映了技能人才的现实需求和心声,为推动问题解决提供有益的参考。
在之前的两会报道中,工人日报也密切关注劳动者合法权益保护问题。
2021年的全国两会期间,工人日报就关注劳动者的休息权利保障问题,撰写报道《遏制“超时加班”,保护劳动者身心健康》直击“996”等超时加班现象,记录了全国政协总工会界别委员对超时加班现象的讨论,呼吁“遏制超时加班,保护劳动者身心健康”。该报道既有事实依据,又有理性分析,切实维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也引发了社会对这一问题的广泛关注和深入讨论。最终荣获第32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2.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题,展现时代变迁与发展
在策划两会报道时,可从两会议程本身及相关政策议题中寻找具有新闻价值的“微观角度”,将宏观话题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以小切口聚焦个体经历、讲述细节故事,用具体且生动的事例诠释时代主题与发展脉络。这样既能增强两会报道与人民群众的贴近性、感染力,也利于读者从细微之处感受国家发展。
2023年全国两会召开期间,北京日报通讯稿《外卖小哥一通电话,北京这个小区154个单元楼装上新号牌》引起全网关注,在第34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获一等奖。
记者在深入基层采访北京接诉即办改革时,敏锐地捕捉到“快递小哥”热线反映中的新闻价值,深入挖掘该线索,聚焦外来务工人员外卖小哥参与社区治理的故事,把“小故事”讲透彻、讲生动。该报道既充分肯定了北京的接诉即办机制,更刷新了主题报道的呈现角度,从小切入点聚焦展现基层治理成果,引发读者的强烈共鸣与点赞。
(扫码查看原作品)
福建日报获第34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的报道《“我们看不见,就让更多人看见我们”——盲人全国人大代表王永澄履职记》,更是从两会议程本身亮点切入,以个体反映群体、记录时代。
2023年初,盲人王永澄当选为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他也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70年来,首位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的盲人。福建日报抓住这一两会本身亮点,聚焦王永澄个体,对其履职过程进行持续追踪、深度报道,从其履职、生活、调研中的小细节、小故事,充分展现残疾人也拥有平等公平的机会参与正常社会生活,更反映了中国正积极推进残疾人事业健康发展。
(扫码查看原作品)
3.拥抱多元新技术,创新报道形式
近几年,新媒介技术不断更迭,媒体融合进入深水区,AI、H5等技术在两会报道中使用更为频繁,报道形式日益多元化。对此,媒体策划时可积极拥抱多元新技术,探索其在内容生产、传播渠道和互动方式上的无限可能,以技术驱动创新,提升报道的新颖度。
2023年,映象网全国两会系列短视频《甲骨文申请上两会》获第34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就是技术赋能两会报道的典型案例。
不同于以往AI人物出镜类融媒报道,该短视频以物拟人,创新设计出甲骨文的数字化虚拟形象,依托故事化场景,借助元宇宙数字还原技术,用拟人化的“仓、火、车、民、森”五个甲骨文的对话,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成绩单,巧妙串联讲述粮食、经济、创新、民生、环保五个话题。该报道融合时政热点与新媒介技术,既增添了报道的文化内涵,又提升了两会报道的趣味性与丰富性。
(扫码查看原作品)
4.转变报道思路,实现硬话题的“软着陆”
不少时政报道往往因其严肃性和专业性而显得较为生硬,很难吸引普通读者的兴趣。然而,如果媒体能转变传统的报道思路,以巧妙角度和鲜活文风进行报道方式的创新,则能将“硬话题”进行巧妙的“软着陆”,从而增强报道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具体到实践中,媒体怎么做才能消解大众对时政报道的距离感?获第34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的两会报道《“群聊”一年,相当于开了五次全会》作出了示范。
2023年两会前,中国青年报记者在全国政协采访时听一位工作人员谈到,2022年共开设30个议政群,全年的网络议政发言量“相当于开了5次全体会议”。记者抓住这一点,以大众熟知的“群聊”作为切入,打破以往时政报道的常规套路,由此“揭秘”政协委员如何“群聊”以及“群聊”如何发挥作用,将两会“后台”的内容呈现于读者面前,作出“内窥式”报道,以网友感兴趣的“群聊”揭示鲜为人知的两会“后台”内容,这比纯理念阐释两会议程更具吸引力。
5.拓宽传播渠道,跨区联动各地媒体
媒体在进行两会报道策划中,也应打破地域限制,不断加强联动与合作,整合各方资源,汇聚更多元化的视角和声音,为两会报道提供更丰富、更全面的内容,以拓宽传播广度、提升传播深度。
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黑龙江日报策划发起一场横跨东西、纵联南北的全国30家省(市)级党报大型融媒联动,《全国省级党报大型融媒联动——自豪中国接力晒》系列报道获第34届中国新闻奖。
该系列报道紧扣时代发展主题,立足黑龙江、面向全国,联动全国30多家省(市)级党报参与“接力晒”,各地媒体竞相推出图文、海报、音频、短视频等形式多样的融媒产品,“晒”出五湖四海在改革成效、科技发展、物产美食等方面的地域特色,汇聚成“自豪中国”的时代强音。同时,相关报道和话题在抖音、快手、微博、微信、客户端等多维传播平台广泛推送,打造新的传播矩阵,推动传播路径多元化,在全国范围内提升该系列报道的传播度、关注度。
(扫码查看原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