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11月6日,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小岗牵手北大荒》获得第33届中国新闻奖消息类一等奖。该作品于2022年10月15日在黑龙江卫视《新闻联播》播发,被新华社、《农民日报》等媒体转载,新媒体端总浏览量达10万+。这件作品凭何获奖?短平快的电视消息如何才能做出深度?今天,传媒茶话会推出中国新闻奖系列点评的第二篇,由江西广电传媒集团副总经理兼都市频道总监、第17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获得者金石明赏析这件作品。
金石明,江西广电传媒集团副总经理兼都市频道总监,17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获得者。7获中国新闻奖。出版新闻专著《金石洞明新闻点》、杂文随笔集《矜思明想》。
作品点评
粮安天下,农稳社稷。北大荒集团为何要深度介入小岗村的农业现代化建设?通过挖掘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与农村改革发源地之间的深度关联,一个对中国现代农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的新闻作品也孕育而生。
整体来看,《小岗牵手北大荒》作为一条电视消息,体现出三个“新”特点。
一是“新闻性”。一场普通的水稻秋收难以成为引人关注的消息,但这条消息导语就开宗明义——“今天,安徽凤阳小岗村500亩水稻迎来了收获季节,黑龙江农垦北大荒的无人收割机,第一次在这片土地上集中秋收。”
“小”——小岗村,“大”——北大荒,一“小”一“大”就有了新闻点。
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这个20世纪70年代的标志性历史事件之一,具有很强的公众认知度,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大IP;北大荒被称为“粮仓”,也具有这样的特点。选择这两个大IP作为报道切口,本身新闻性就很强。
二是“有新意”。这条报道的同期声生动、传神,语言表达平实。面对撂荒的土地,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党委副书记马武俊毫不掩饰内心的焦虑:“ 种,不挣钱;不种,粮食从哪里来。”“干了不到3年,一直在亏钱,到了2015年,实在亏不起了,地就撂荒了,实在不能再干了。”
但是,当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村民关正银跟着北大荒学技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的耕地也从80多亩增加到近300亩,他说:“很多人叫我出去打工,我能去吗,现在我种地也成老板了。”
三是“新概括”。作品结尾部分通过描述改革成果、北大荒农服集团相关负责人采访总结、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专家采访点评,在层层递进中将北大荒牵手小岗村的具体做法上升为方法论,给整个作品完成了一个新的概括。
从改革成果来看,5年时间小岗村“小田变大田、碎田变整田”,粮食综合产值近5亿元。北大荒的19个农场与安徽19个地市进行垦地合作示范区项目全面对接。
谈及北大荒集团对合作的态度,北大荒农服集团凤阳小岗农业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陈胜利态度鲜明:“北大荒到这里核心的一个原则就是不与当地的农民争地争利。”在这样的初心下,北大荒既帮助小岗村实现增产增收,自身也收支平衡,达成双赢。
最后,引用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副会长曾业松的观点提炼总结:“生产关系一旦改善,就可以更多地释放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的潜能,集合不同主体的创造力,推动生产力的发展。通过推广贯穿农业全产业链的社会化服务,把中国成千上万的‘小舢板’带动起来,农业现代化的愿景,一定是非常美好的。”
如果说把短平快的电视消息做出新意并不容易,那么更难的地方在于如何讲出深度,时长5分27秒的《小岗牵手北大荒》从三个方面给出了解答。
一是“历史纵深感”。从1978年率先开展改革,到2022年大旱之年喜获丰收,小岗村40多年发展的时间跨度给了诸多关联人、事、物以展现的空间,历史纵深感在起承转合间自然流露出来。
报道人物是经过精心选择的,镜头对准了“大包干”带头人的后代关正银,他的变化极具说服力,从对北大荒技术人员的不理解转变为认识到科技种田的力量,再到靠种地当上老板,其观念的转变正是小岗村改革的缩影。
此外,曾经被习近平总书记接见的北大荒职工陆向导、凤阳县原农业局副局长黄士尧也出现在作品中,多年前小岗村改革的亲历者融入与北大荒的合作之中,也成为这场最终成果的见证人。
如今,北大荒与小岗村持续深化合作、前景可期,北大荒集团从派遣农技人员驻村示范,发展为成立了北大荒农服集团凤阳小岗农业服务有限公司,并覆盖到安徽全省四个核心示范区,服务面积30多万亩。
作品把“昨天”“今天”和“明天”在报道中有机统一,徐徐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新时代的中国故事。
二是“主题深刻”。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这件作品的主题和选题围绕着党和国家的大局,在党和国家的大局中谈粮食安全、现代化,主题比较深刻。
第一,事件地点选择了安徽凤阳小岗村,这可不是一般的村。1978年,小岗村18位村民冒着生命危险,在一份生死契约上摁下鲜红的手印,由此掀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推动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出台,助力中国改革向纵深推进。小岗村因此被视为中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在中国改革进程中具有重要历史地位。在此后40年农村改革发展实践中,当年“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大包干精神”经过不断丰富,逐渐沉淀和凝练为“敢于创造、敢于担当、敢于奋斗”的“小岗精神”。
第二,黑龙江北大荒集团,这个全国著名的农业龙头企业来助力以农村改革著名的小岗村,为什么?因为几十年过去,小岗村的田地已经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需要农业科技的支持,而北大荒集团最合适。小手牵大手,不仅可以更好树立小岗村这面改革开放的旗帜,同时还能更好地改变小岗村各方面的面貌,让“小岗精神”更加闪光。
这样的新闻背景决定了在这里发生的事情,尤其是和农业、农村、农民相关的事情,都可能成为重要题材,其新闻价值就与别的“三农”题材不一样了。
更难能可贵的是这条消息实际上是一篇“工作经验”报道,这类报道往往枯燥、难以生动,但这件作品简洁且精彩地讲清楚了小岗村与北大荒合作这件事,对全国同类农村土地改革具有示范意义。
三是“矛盾冲突有深意”。这条消息报道具有很强的戏剧性,短短5分多钟生动刻画了“三起两落”的发展历程。有矛盾冲突、有戏剧性作品就吸引人,而且还能在戏剧性背后看到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这样的大主题。
作品开头,无人收割机在田间收割、转弯、调头、卸粮一气呵成,小岗村如火如荼的秋收景象扑面而来,是为第一“起”。
画面一转,故事回到了40多年前的小岗村,这个作为“大包干”改革先锋的示范村也曾土地撂过荒,找广东蔬菜企业合作也以失败告终,从“起”到“落”,冲突出现了。
习近平总书记到小岗村视察的第二年,变化出现了,中国最大的农业生产企业北大荒来到小岗,带来转机,是为第二“起”。
然而万事开头难,种得好好的油菜却要推倒,小岗村村民很不理解,“吵得非常厉害,你们这叫胡干、蛮干,即将成熟的油菜你给打到田里,这不叫浪费嘛?”,再次“落”下,矛盾冲突加剧。
北大荒农技人员现身说法:“种油菜还田,就是为了培肥地力,增加有机质。”即使村民质疑,北大荒农技人员仍旧闷头在田里继续耕作,直到2022年小岗村丰收,亩产达到1200斤,故事又“起”出来了。
可以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曾开启了中国农业联产承包的大幕,北大荒集团是中国最大的农业企业之一,为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树立了标杆。《小岗牵手北大荒》紧紧聚焦“小”与“大”的牵手,通过一篇报道刻画出了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生动实践,为新时代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诚然,这件获奖作品特点鲜明,但仍有可以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从而更加贴合如今的新媒体需求。
首先是善用画面增强表现力。该作品表现形式较为传统,用的还是配音贴画面的“老配方”,未能很好发挥出电视画面增强叙事能力的优势。
其次是增强现场感。电视新闻的魅力正在于现场,观众可以通过摄像机位置、视野与焦点等代入对现场的感知能力,少之现场感弱了许多。
最后是重视记者互动。新媒体时代,无论是长短视频还是直播,报道者都应参与到被报道的事情中去,用更丰富的视角传递新闻。
在新媒体时代,电视消息作品想要既叫好又叫座,应该具备三个要素:一是主题以小见大,大主题小切入点;二是尊重新闻传播规律,要有新闻性、新鲜感,不能自说自话;三是符合时代潮流,主动应用新的表现形式,如镜头组接、无人机航拍等。
作者手记
当前,全球粮食安全面临严峻考验,而在我国农业发展进程中,农村空心化、老龄化问题日渐严重,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个别地区田地出现撂荒的现象,在这一复杂背景下,粮食生产安全事关着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黑龙江作为我国粮食大省,农业报道是重中之重。2022年,对北大荒农服队的一次采访,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北大荒集团与安徽小岗村展开了垦地合作。作为中国农业的两个知名品牌,这项合作无疑是对我国农业改革的一次全新探索,于是,拍摄团队从黑龙江省飞往安徽省,展开了深度调研采访。
捕捉记录历史的“闪光点”。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被称为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北大荒集团更是被称为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但是小岗村的土地属于低产的黄泥地,土地落差达数十米,尤其在2022年,是当地100多天没有下雨的大旱之年,也是检验北大荒农服队在这里合作成果的最关键一年,这一年秋天的丰收,意义非同寻常。
记者用镜头记录了10月15日这一天,黑龙江农垦北大荒的无人收割机第一次在小岗村的500亩水稻田集中收割,整齐的地块上,来回穿梭的无人收割机以及1200斤的高产,让前来围观的小岗村村民们叹为观止。虽然能够预判到这一刻的重大意义,但记者在现场的感受更令人震撼。曾经的低产田如今产出饱满的籽粒,几位操着安徽口音的农民和一伙东北口音的农业技术员,热烈地讨论高产的技术,从历史中走来的小岗村旧貌换新颜。
挖掘好故事,讲好新故事。在安徽省小岗村的拍摄,记者首先以人物入手,在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中,亲历者是最有发言权的。报道选取的大包干带头人后代关正银、曾经被习近平总书记接见的北大荒职工陆向导、凤阳县原农业局副局长黄士尧,他们每个人,都是这场改革的见证人,同样也都是中国现代农业的一个缩影。
记者以生动的人物采访讲述了北大荒与小岗村的合作故事,不回避问题,直面矛盾冲突,展现最真实的人物情感,让一段好故事,从实事中浮现。北大荒农服队的到来,对小岗村来说,更是一次全新的碰撞,是契合时代、开创性的尝试,记者把“昨天”“今天”和“明天”在报道中有机统一,在新时代讲好新的中国故事。
“小”与“大”的牵手。小岗村是中国农业生产“分”的代表,北大荒是中国农业生产“统”的代表,记者用这篇报道,展现了我国农业从统到分,从分到统,又从碎片化转为集约化的过程。记者抓住了这次合作的精髓,“小”与“大”的合作,体现了生产关系改善所释放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的潜能,通过全产业链的社会化服务,把中国成千上万的“小舢板”带动起来,形成大的农业“航母”,向人们展现了一幅未来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美好图景。
作品《小岗牵手北大荒》链接:https://www.hljtv.com/folder10087/2022-10-15/89329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