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趋势中的媒体取舍与抉择

2021-01-22 11:06 来源:《青年记者》杂志

  2020年不平凡。2021年,考验仍将继续。

  就背景和语境而言,全球发展已不可遏制地进入物联网时代。也只有在物联网生态中,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愿景才能真正实现。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不仅需要议题设置能力,还需要更深层次地理解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底层逻辑与内在动因。    

  2021年,可洞见的趋势有: 

  2021年,物联网和媒介生态给传媒业提供风口,也带来挑战,新型业务模式的可能性涌现。“十四五”规划中,对新发展格局供给侧转型、需求端扩内需、促消费升级的要求,有利于传媒业。需求侧是短板,也是媒体2021年的发力点。扩内需需要的新思维和科技创新,也是国家战略的核心要素,为此在体制机制方面会有更大突破。对传媒业而言,能够发挥自身优势与补齐技术缺陷的媒体将具备竞争力。 

  2021年将是融媒体建设的转折之年,也或成媒体转型分水岭。中共中央政治局2019年1月25日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提出关于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的要求以来,区县融媒体建设已渐与社会治理网络的信息感知传达、政务服务能力的提振密切相关,2020年并在运作模式上提出了自我造血、良性运转的要求。社会神经网络的通达成为融媒体的重要职能,社会治理能力创新、公共数据安全及机制创新都为传媒转型带来新的机会。其间,“末梢”洞察与挖掘能力成为传播、表达以外重要的媒体融合素养。 

  2021年,中央媒体与区域媒体在综合实力上的差距将进一步加大。对参与区域融媒体建设的媒体而言,有两个关键因素决定这一年可以达到的高度。一方面是区域党政部门对融媒体中心在社会治理体系中作用的理解和重视程度,影响媒体在其中发挥的空间。另一方面,当各方需要融媒体赋能时,机会只会青睐有准备的人及组织。多年积累的科技研发能力和跨区域资源整合能力的差异将彰显。 

  2021年科技发展趋势将更多表现为围绕物联网生态的创新。因此理解其技术底层逻辑,才能更好地适配传统媒体本身的优势。值得关注的包括: 

  一是介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媒体获得优势。“新基建”的实质是信息产业的智能化,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基础设施建设。重视并找到自身的可赋能节点和场景,充分发挥自身在信息传播方面的优势,找到社会治理、预警等的终端连接与基础设施中感知网络建设的关联,并嵌入物联网生态数据层,可为洞察变化、获取“源数据”、构筑万物互联的数字社会奠定新基石。 

  二是基于数据的算法创新、算力升级,AI渐入感知增强的新阶段。传统媒体2021年将加大与互联网科技企业、数据挖掘机构的合作,弥补自身短板。部分具备条件的媒体可通过引进算法工程师或有经验的互联网技术工程师增强自身研发竞争力。但研发总体上还是集中在可视化呈现或互联网化包装、改编等方面。 

  三是空天地融合将紧密协同纳入区域融媒体建设,逐步构建分布式的卫星互联泛在新服务。提前布局的媒体有望带动行业跨界融合。目前新华社、新华网等均辟有卫星新闻栏目或实验室,甚至媒体融合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已将卫星导航、移动定位与源数据采集、识别、区块链技术等纳入核心技术研究范畴。随着数字治理体系建构、重塑数字化全球化新格局,未来有望形成中央媒体与区域媒体共享、合作的新格局。 

  四是MCN、音视频领域继续受到传统媒体青睐,媒体社交化与多平台互动能力不断提升,互联网语态更趋丰富多元,但仍难找到盈利模式。 

  五是数据安全意识驱动技术伦理与社会治理规则的融合,部分媒体开始着眼于物联网社会的全向融通数字安全新体系建设。媒体对于自身泛连接属性和价值性的认知,伴随着对技术理解的深入而深化。 

  六是媒体人才流出转投其他行业的形势难有根本扭转。而少数转型有起色的媒体在机制创新的激励下能够吸引互联网人才进入,领衔融媒体改革,这有望成为2021年的一抹亮色。 

  2021年,传统媒体能否突围关键在于能否在运营上破圈。比如车联网、家联网、校联网、医联网,以及有业者针对物联网特征提出的“身联网”概念,都是对于既往领域的解构和对新场景下跨界运营模式的建构。而这些传统领域的底层逻辑已经不再是传统的编码分类,而是数据互认、知识共享、技术同构,在不同场景下的学习、积累与调用。理解底层逻辑和跨界意义的媒体,能够更好地理解用户体验,迭代、优化技术,进而找到跨界“逆袭”的运营模式。   

  理解媒体融合的本质,才能判断融合关键技术,厘清融合成败的评价标准,把握其发展逻辑。在眼花缭乱的新技术、新模式与新产品面前,清醒洞悉自身短长,才能果断取舍。 

  2021年,较为乐观的预期是在严峻的全球疫情和复杂局势面前,有条件进行较为系统和深入的反思。经历市场考验和洗牌的传媒行业,自当有一批真正具备融媒体素养的传媒精英与高效机构勇立潮头。(作者杨溟 新华网融媒体未来研究院院长)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