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社副总编辑郑波:调查研究是职责使命,也是记者成才路径

2024-08-29 10:50 来源:中国记者

  今年5月份以来,新闻战线开启了新一轮“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记者们通过深度调研采访践行“四力”,挖掘并展现各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实践和有益经验,有力唱响了中国经济光明论。

  调查研究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在新的发展阶段和媒介生态下,重新认识调查研究的时代内涵及其对做好新闻舆论工作、提升职业精神与职业素养的重要意义,是党的新闻工作者成长成才的必修课。

  一、调查研究是优良传统,也是动力源泉 

  调查研究是党的优良传统,从毛泽东同志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1],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2],体现了我们党对这一优良传统的赓续与弘扬。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基层考察调研工作,多次强调和阐释调查研究的重大意义、深刻内涵和基本方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促进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带头深入调查研究,扑下身子干实事、谋实招、求实效。”2023年3月,中办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在5月23日举行的企业和专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党中央作出重大决策、制定重要文件,都深入调研,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这是我们党的一贯做法和优良传统。”

  作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要义之一,调查研究是唯物史观在宣传思想工作中的集中体现,是坚持实事求是、站稳人民立场、确保新闻真实、提升报道质量的必由之路,也是党的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安身之本、成才之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调查研究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功,是新闻工作者成才的根本途径;只有坚持调查研究,才能把自己锻炼成思想端正、作风扎实、业务过硬的新闻工作者。”[3]“基层跑遍、跑深、跑透了,我们的本领就会大起来。”[4]

  纵观党的新闻事业百年风华,无论彪炳青史的新闻名篇,还是德才兼备的业界翘楚,都闪耀着调查研究的精神光华。作为党中央、国务院指导全国经济工作的重要舆论阵地,经济日报历史上的名家名作,也与调查研究密不可分。

  经济日报社原总编辑安岗同志提倡记者要有“铁脚板”精神。他常说,好报道是靠脚走出来的,不管现代化发展到什么程度,新闻记者的“铁脚板”精神都不能丢。在他的倡导和支持下,时任经济日报记者罗开富完成徒步重走长征路的调研采访,书写了新闻史上的传奇一页。他在途经湖南汝城县沙洲村时,发现了“半条被子”的感人故事,被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讲话中深情引用。《关广梅现象》《开封何时能“开封”》《醒来吧,铜陵》……这些名篇佳作都是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得来的。沉下去,通过深入调研,扎根现实土壤、响应实践需求、回答时代课题,把文章写在大地上,也是我从事新闻工作38年来的深切体会。

  从业之初,我有幸跟随老一代经济日报人参与了多篇深度调研报道的采写,如《大兴安岭“5·7”大火扑灭》《香香臭臭话广东》系列报道等。这些宝贵经历把调查研究内化成我对新闻事业的执着追求——始终保持“在路上”的心态和状态,到广阔天地中感知时代变迁的步伐、捕捉社会进步的浪花、采集思想智慧的矿藏、汲取精神力量的养分,努力奉献出充满时代力量、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精品力作。

  我曾主持的“记者亲历”专栏,就是在经济报道领域以“三贴近”为突破口,改进报道质量、提高办报水平的有益尝试。该专栏自2006年1月起在《经济日报》一版推出,主要刊登驻地记者深入基层调研采访的亲身经历和现场新闻报道。《我到井下当“矿工”》《我到寿光当“菜农”》《随农民工千里返乡》……数十位记者踊跃供稿,文风生动鲜活,思考深入辩证,体现出鲜明导向性和现实针对性,成为经济报人践行“三贴近”的真实记录。2006年7月,该专栏荣获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新闻名专栏”奖。

  作为这个栏目的主持人,我在为一线记者出谋划策、协调服务的同时,进一步深化和坚定了践行“三贴近”、做好调研报道的信心和决心。脚底板下出新闻,这句话永远也不过时。要当好“亲历记者”,永远保有工作热情、新闻激情,保有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深情、对人民群众的真情,沉下去、融进去,经由深度调研这条艰难但正确的道路,通向广袤而光明的“精神高地”和“职业高地”。

  二、调查研究是认识论,也是方法论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面对信息技术创新发展和传媒生态深刻变革,面对党和人民对于新闻舆论工作的新期待,讲好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故事,必须继续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

  近年来,经济日报着力“打造学习宣传习近平经济思想高地”,以高度的政治自觉组织开展深度调研工作,及时跟踪报道各地各领域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实践探索,逐步形成了地方调研、产业调研、企业调研、热点话题调研的“四驾马车”深度调研报道格局。一批来自基层一线、反映客观实际、统筹“学”“用”“效”的深度调研报道,彰显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现实解释力、实践引领力、理论说服力。

  2021年,经济日报成立地方深度调研报道委员会,重点推进以“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调研行”为主题的地方深调工作,我具体主持负责。至今,已累计推出48组地方深度调研报道,多次获得中央领导同志和地方主要负责人肯定,累计实现150多亿次的全网传播量。其中,我14次带队深入基层调研采访,对于做好新时期深度调研报道有一些切身的体会和思考。

  一是心怀“国之大者”,做足案头准备。 

  习近平经济思想是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根本遵循,也是推动发展、解决问题的金钥匙。经济日报地方深度调研报道以“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调研行”为主题,深刻、系统、生动呈现习近平经济思想在指导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展现出的实践伟力。做好深度调研报道,首先必须深度学习。只有扎实地学习理论、领悟理论,才能在调研中更加自如地应用理论、验证理论。

  2023年8月,我和同事们奔赴内蒙古,就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的“做好现代能源经济文章”主题展开调研。行前,我给大家列出一组必读材料清单,包括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历次考察的讲话、消息通稿,总书记在重大会议期间参加内蒙古代表团的重要讲话,总书记关于现代能源的系列重要论述阐述,国家关于现代能源发展的重要文件规划,内蒙古近年来政府工作报告及国民经济统计公报,内蒙古关于现代能源的系列重要文件规划,内蒙古自治区层面及各市区县的现代能源领域发展的动态新闻等。

  学习材料貌似庞杂,其实不外乎三个层次,即总书记对发展现代能源经济的高瞻远瞩、我国现代能源经济的发展现状和态势,以及内蒙古发展现代能源经济的实践和方向。采访组行前做好知识储备,才能在调研中真正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引领去找立意、找论据、找论点,站在全国写内蒙古,跳出内蒙古看全国。最终,我们的深度调研报道《北疆大考》从传统能源升级和风光发电,风机、光伏、储能装备,人才培养和水资源利用等多重维度,彻底讲清楚了什么叫现代能源经济、内蒙古现代能源经济好在哪儿,累计传播量超过4亿。

  二是树立系统观念,秉持问题导向。 

  深度调研报道中,面对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纷繁复杂的表象,记者的分析能力、辨别能力、判断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2021年春节过后,我和同事们赴贵阳进行深度调研。这次调研以“习近平经济思想在贵阳的生动实践”为主题,历时7天,采访内容涵盖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驱动发展、大数据产业、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国企改革、民企发展、城市管理、“一带一路”建设、自贸区建设、改善营商环境、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等重要领域和相关案例。

  如何把丰富繁杂的调研素材串珠成链?采访组从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贵州时提出的“善于运用辩证思维谋划经济社会发展”中得到启发,深度调研报道《贵阳后发赶超》以“两点论”“重点论”为线,从快与慢:既“赶”又“转”/危与机:识变求变/大与小:做强省会/取与舍:艰难抉择/知与行:突破创新五重维度,深度挖掘、生动呈现了贵阳市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引领,从“经济洼地”蝶变为“中国数谷”的高质量发展样本。

  在深度调研报道中用活用好唯物辩证法,还要秉持问题导向,既充分肯定各地的创新实践成就,也关注具有普遍意义的难点痛点堵点;既看到成绩,也看到成绩背后的探索;既看到做对了什么,也能从建设性角度观察哪些尚未做到、如何做得更好。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大局。

  三是采访严细深实,写作精益求精。 

  深度调研报道既是对新闻工作者“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综合测试,也是对文风、作风的全面检查。

  经济日报对调研组提出明确要求,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深入基层一线,真听、真看、真感受、真调研。短则一周,多则十日,不搞清真实情况不罢休,不弄懂实际问题不收兵,以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调研结果,挖掘各地各领域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就背后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思想逻辑。

  2021年8月,我和同事们赴江西赣州开展深度调研。7天时间里,采访组足迹遍及赣南10多个县市区、园区开发区,30多个乡镇村,采访了50多家企业,近百位地方领导、企业家、专家学者、老区群众,经常是吃饭和途中都在采访。为确保调研取得实效,白天满负荷采访结束后,我们坚持每晚例会复盘当日采访,查漏补缺,开拓思路,并商定次日调研重点和融媒体产品创作内容。写稿过程中,我们下足大功夫、细功夫、苦功夫、笨功夫,深入分析调研得来的大量材料和情况,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反复打磨稿件14遍,仅小标题就拟取12套之多。《赣州示范》报道在学习强国单一平台阅读量就超千万,成为革命老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鲜活样本。

  参与深度调研报道,就是要培养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精神和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品质,从错综复杂的经济现象中培养和练就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索问题的能力,锤炼“四力”、提升境界、磨砺品格。

  四是强化融合思维,探索多元呈现。 

  互联网时代,面对复杂多变的舆论环境,如何让深度报道产生深度影响,既当好传统纸媒上的“实力担当”,又成为新媒体上的“流量担当”,是新时期新闻舆论引导工作的必答题。

  经济日报强化深度融合思维,打通“策采编发推馈评”全流程各环节各关口,从策划之初就根据微博、微信、客户端、短视频、第三方平台和海外账号等不同平台的传播规律和产品需求,设计研发不同表达方式、不同呈现方式、不同发布频次的多形态新媒体产品,以图、文、声、影全景式传播实现深度调研报道的最大到达率和影响力。

  2022年新年伊始,我和同事们在严寒之中深入内蒙古鄂尔多斯调研采访。调研组在采访过程中一体推进新媒体产品的设计和制播,边走边拍、边拍边制、边制边发,在微博平台开通原创话题“一起来看鄂尔多斯”,累计阅读量超过7000万。创新采取“记者出镜+无人机拍摄+长视频”的新媒体打法,在库布其沙漠和达拉特光伏基地,用无人机拍摄记者出镜镜头。经由10多遍反复修改,制作了主题为《绿撒鄂尔多斯》的15分钟长视频。

  《鄂尔多斯重塑》全媒体新闻产品不仅在全网收获了3.3亿次的阅读量,还以记者全英文出镜方式制作视频,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发布,脸书、X(原推特)和照片墙平台阅读总量达到588万,向全世界生动讲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精彩故事。

2019年5月17日,本文作者郑波(左)在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马新果实业有限公司的抹茶生产车间采访(作者供图)

  三、调查研究是职责使命,也是成才路径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复杂严峻,推动经济回升向好仍需克服许多困难挑战。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以高品质的新闻报道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把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是党报人的光荣使命。

  为了培养更多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经济日报以深度调研报道为抓手,鼓励采编人员深入基层、沉到一线,在经济生活的最前线经风雨、见世面,在新闻实践的熔炉里受磨砺、得锤炼,年轻记者在真学实干中强化了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各类深度调研报道百花齐放,满园芬芳。

  “高质量发展产业调研”擦亮问题标签,聚焦习近平总书记特别牵挂、反复过问的国计民生重点领域,推出《煤炭问题调查》《耕地问题调查》《种子问题调查》等深度调研报道。其中,《煤炭问题调查》获第32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深入阐述了“煤炭是我国主体能源”观点,对“运动式减碳”等错误做法及时纠偏,为能源稳价保供营造了良好舆论环境。《耕地问题调查》获第33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中央领导同志高度重视,相关部委多次召开会议研究推出改革举措,推动将“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

  “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企业调研记”突出实干精神,选择习近平总书记长期关心、关注且亲自调研过的企业为报道对象,推出《臻至破危》《潍柴七问》《陆海明珠果园港》《格力追梦》《北大荒,了不起》《伊利答卷》等深度调研报道,把一批致力创业创新创造的优秀企业和企业家形象生动饱满地呈现给读者,展现中国企业困难面前不低头、危机面前走新路的励志实践和骄人业绩,反映各级政府鼓励支持企业发展壮大的明确态度和务实举措。

  “热点话题调研”厚植理论优势,深入解析中央经济工作重大部署和经济领域热点话题,刊出了《五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度探析》《“中国式现代化”深度探析》《“避免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误区”问题探析》等系列。其中,“中国式现代化深度探析”热点问题调研报告获第33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在党的二十大召开前夕,以系列特稿方式深度探析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厚基础、道路方向、根本动力、总体任务,引发社会广泛关注,阅读量超1.31亿。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以“三贴近”为方法路径,以“四驾马车”为框架格局,经济日报深度调研工作实现了报道品质提高、采编能力增强、社会影响扩大的多重效果,已连续3年结集出版《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调研文集》,被誉为“各地各行各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年度记录”。调查研究在报社蔚然成风,采编人员起而行之、勇挑重担,以满腔热忱和实干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力争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讲好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故事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者系经济日报社副总编辑)

  【作者简介】 

  郑波,经济日报社副总编辑,2014年入选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5次获得中国新闻奖,主持的《记者亲历》专栏荣获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名专栏奖(一等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注释】

  [1]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1.

  [2]习近平在武汉召开部分省市负责人座谈会时强调 加强对改革重大问题调查研究 提高全面深化改革决策科学性[N].人民日报,2013-7-25(01).

  [3]习近平.《把握好新闻工作的基点》,《摆脱贫困》[M],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4]《“与党和人民同呼吸,与时代共进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并到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电视台调研侧记》[N].人民日报,2016-2-21(01).

  本文刊登于《中国记者》2024年第7期

  原标题:《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