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视化重塑全媒体精兵——中国青年报社将人才战略更好融于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实践探索

2022-09-21 10:17 来源:新闻战线

  为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论党的青年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和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落实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按照《共青团做好新时代青年人才培养工作的行动计划》有关要求,中国青年报社(以下简称中青报)坚持将人才作为重要战略资源,把人才资源开发摆在优先位置,高度重视培养人才、团结人才、引领人才、成就人才,全方位培养、引进、使用人才,切实发挥人才工程牵引作用,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完善人才评价激励体系,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 

  近年来,中青报以全员下厨的坚定决心,鲜明提出没有可视化,就没有报人的明天,重塑10个方面指标,开启一场可视化改革,奏响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新篇章。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探索,已在全社范围内(含下属企业)初步发现并重塑了一批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胸怀国之大者,具有可视化创新能力,具备十八般武艺的高素质、多层次、复合型全媒体精兵,基本构建出涵盖采编、技术、运营、管理等不同发展方向的全链条融媒人才成长通道。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不断加强人才工作政治引领

  创刊于1951427日的中青报由毛泽东同志亲自题写报头。71年的发展历程中,以服务青年成长为己任的一代代中青报人,始终赓续光荣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肩负面向青年一代传播党的声音的重大任务。 

  2014年以来,中青报新一届领导班子始终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将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政治建设放在首位,一方面从严治报抓管理,一方面全媒体融合改革促发展。2018年底开始,在中宣部指导下,按照团中央书记处决策部署,推动原团中央实业发展中心、原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并入报社,进一步整合、加强了团属新闻媒体阵地实力。新的中青报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结合自身使命任务,努力将人才战略融于党建业务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中。20195月,报社在浙江红船干部学院举办党的政治建设培训班,采编、党群、经营管理等部门负责人以及各地驻站记者共50余人参加培训。20215月,在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举办专题培训班,全媒体人才库成员、各部门各单位青年骨干、团委委员及部分新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共40余人参加培训。20223月,笔者以严担当 重作为——高质量推进中青报党建业务一体化融合为主题,面向报社全体党员干部职工讲专题党课,对克服党建业务两张皮现象提出要求,强调要以可视化改革助力党建业务一体化融合发展。同时,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在全社范围内深入开展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当前,中青报继续提高政治站位,聚焦迎接和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主题主线,做足思想准备和行动准备,主动担当团中央机关媒体政治责任,充分发挥全媒体人才主力军重要作用。一方面,以青年关注,关注青年为内容导向,不断创新打造让年轻人有感的产品,持续增强青少年思想政治引领力。另一方面,围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推动乡村振兴、投身常态化疫情防控、促进大学生就业、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青年外事交流和国际传播等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自觉为党分忧、为国尽责,努力把中青报主业、共青团事业以及全党工作大局融会贯通起来,切实履行为党育人、服务大局、服务全团、服务青年的职责使命。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大力支持青年人才担纲领衔 

  中青报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大全媒体人才培养力度的指示精神,以人才工程为牵引,以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重点领域人才培养为关键,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为保障,全面加强人事管理和动态绩效考核制度深层改革,推动全媒体人才队伍建设,把主力军向互联网主阵地汇集,激发青年人才活力,努力构建结构合理、层次清晰的人才梯队,为中青报全媒体人才规划长远布局。 

  拓宽成长通道,重点培养五类融媒人才 

  为进一步开拓人力资源成长通道,打破编制、级别、身份限制,20209月,中青报制定出台《十四五全媒体人才培养规划》,重点聚焦培养扶持优秀融媒专家型人才、优秀融媒经理人、优秀融媒制片人、优秀融媒创意创新人才、优秀融媒技术人才等五类融媒人才。通过建立全媒体人才库,先后分三批次选拔近200名人才入库(35岁以下人员占比60%),并按照类型分别进入融媒专家、融媒主编、管理服务专员、融媒制片人、技术工程师、融媒经理人、创新创意人才等序列。人才入库后,通过专项考核进行选聘动态调整,在内部优秀融媒项目遴选、评先评优、交流培训等方面,适当向入库人员倾斜,充分调动优秀全媒体人才积极性和主动性。 

  全媒体人才库试运行以来,按照跨部门运营、多类融媒人才合作的项目运营模式,中青报积极为全媒体人才成长搭建内外部平台,先后启动“2021视觉锤融媒创新项目征集路演、·文创品牌助力行动、青年有才创新项目征集等融媒项目,打造贯通报网端全媒体平台的全天候可视化栏目温暖的BaoBao”,鼓励和推动名编名记、名播音名领读、名制片人名工程师等五类融媒人才主力军到互联网主战场发挥作用,融入可视化文化新业态。 

  “2021视觉锤融媒创新项目征集路演活动中,50个由青年团队担纲打造的融合项目破圈而出,分别得到资金和平台支持。如人才库成员创制的《父亲留在了火神山》等6件作品获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探界者钟扬》被收入新版普通高中统编教材,新闻短视频栏目青蜂侠、重大主题创作《我要的人生》等一批初具品牌效应的新产品不断涌现。主题团课《青年大学习》全年总点击量近10亿次、参与人数超7.5亿,微电影《头条里的青春中国》总传播量超8.4亿次,传播量破亿作品层出不穷、已成常态。 

  化解结构性矛盾,建立健全人才轮岗制度 

  长期以来,中青报人才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问题亟待破解。具体表现为,新人员一入职便定岗定编,成为专业部门的专业记者,知识背景单一,无法适应当下中青报全媒体传播格局,更无法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青年故事。为此,2015年,报社成立机动融媒部,旨在加强新入职人员对报社管理运行的全面了解,从多条线、多角度开阔视野,引导他们尽快适应工作环境和工作要求,也为用人部门和年轻人进行双向选择提供了更多可能。超百位新入职人员经历了在总编室、全媒体协调中心、官微运营室、地方记者站等多个重要专业部门(岗位)的轮岗培训。随着这一实验性培训制度建设的逐步成熟和完善,轮岗业务培训已不再局限于新入职人员。尤为重要的是,轮岗制度的建立使青年人才扁平化管理成为可能,成为人才流动配置的有益探索。 

  打通最后一公里,探索成立青年编委会 

  为培养一批具有更全面视角的青年人才,2019年,中青报成立青年编委会,选拔出若干名近年表现优异的年轻采编人员,在全媒体采编业务创新创意研讨、内容评价等方面发挥作用。青年编委会的打造,无论对于年轻人成长还是报社可视化改革,都能起到打通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作用。2021年底,青年编委会重新梳理工作职能及人员构成,作为可视化改革攻坚战的先锋部队,第二届青年编委会在全媒体协调值班机制中担当重任,并作为可视化周奖的评委深度参与绩效考评,充分彰显出青年编委在融入多元化媒体发展新业态中的优势作用。 

  树立正确导向,加快完善人才评价体系 

  绩效考核是媒体融合改革的指挥棒。中青报加快建立健全高度统一、一体融合的人才评价体系和动态绩效考核机制。按照分工不分家,分岗不分编,分算不分考,分量不分质专业主导,三端融合的原则,灵活设置机构、混合设置岗位,初步构建起内容、管理、技术、运营、团务等五大融合板块,围绕党建工作、创新价值、工作能力、大局贡献度等指标,以职能为导向定岗定责,分类细化专业岗位绩效,稳步将激励重点向内容和技术方面倾斜,推动行政后勤部门社会化发展,以期更好配置资源力量、优化工作流程,充分发挥人才、内容、渠道、平台、管理等方面优势,通过规范优化薪酬分配方式与结构、实行浮动绩效考核等配套举措,逐步建立符合事业单位要求、全媒体建设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类管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及责、权、利相统一的运行机制。20221月开始,探索试运行可视化栏目策采编发一体化工作新机制,改变单件单品评价计算等传统方式,根据全流程评估贡献度和优绩优酬分配原则开展绩效评价。 

  形成全链条培养,切实增强人才获得感幸福感 

  加强内外联动、上下打通的全媒体人才培养使用新机制,聚焦可视化重塑10个方面指标,精心设计多元化、系统化的全媒体专业技能培训课程。报社全体在职干部职工全年培训课时不低于40小时,将培训时长纳入绩效考核。高度重视解决青年科技人才面临的实际困难,通过打造青年公寓小茶吧、优化后勤服务、提高伙食质量等方式,真正把事业留人、平台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有机结合并落到实处,提高职工的事业心、归属感和忠诚度,让青年科技人才安身、安心、安业。同时,进一步加强政治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从严执行选人用人程序,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近一年来,报社骨干人员流失现象得到有效缓解,离职率同比显著下降。 

  站在元宇宙背景下,主动重塑可视化全媒体精兵 

  思想的视觉锤,品牌的产业锤可视化重塑全媒体精兵,从可视化协同创新融合实验室青年有才创新项目征集,平面视觉传达从原有的新闻摄影,扩展到条漫、设计;新闻表达从单一的文字或文图,扩展到短视频、纪录片;新闻记者从码字农成长为编导、主持人,主持人从真人PK转战到与虚拟人抢夺地盘。通过一次一次的改革,推动年轻人赶超自我和同龄人,青年人才的多元化发展已成气候。 

  提升跨介能力,聚焦10个方面指标培训重塑,加速培养内容架构师 

  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个采编人员都是技术大拿、拍摄能手、剪辑高手,但思维方式的多元化成为必然要求。报社提出要培养内容架构师,正是要架起内容生产者和技术操作者之间的桥梁。具体聚焦10个方面的培养重塑:让文字起来说话画像;让镜像起来表图解意;让视频起来激活一线;让播报起来虚演实剧;让过程起来美好丰满;让数据起来广挖细掘;让场景起来团团圆圆;让治理起来智慧聚合;让内容起来有绩有效;让融合起来九九归一。一体化实现四全媒体(全程、全息、全员、全效)高质量融合,推动全媒体事业新发展。此外,在上级有关单位关心指导下,近期,中青报以《用可视化重塑全媒体精兵》为题,牵头创意、策划、制作了一档10集主题网络课程,面向奋战在新闻报道一线的采编人员,立体化、全景式讲述中青报一段时间以来的可视化实践探索。 

  强化统筹协调,有序推进大人事管理模式 

  按照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要求,结合产业文化发展趋势,2022428日,创刊71周年之际,中青报牵头发起青年文化大数据项目体系发布暨青年文化大数据总部基地建设启动活动,落户北京东城海运仓2号中青报总部青春元宇宙之家。与国内相关领域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高新企业等顶尖机构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建可视化协同创新融合机制可视化协同创新融合实验室,致力于打造集青年、文化、科教、数据、创新五大要素于一体的产学媒研用内容生态产业链,拓展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在场相结合的数字化文化新体验,促进新型文化消费发展,现已形成由“2个融合机制+24家协创实验室+5家内部协创实验室组成的首批可视化文化新业态布局。可视化协同创新融合实验室的建立,为报社青年人才跨部门协作提供了无限可能,中青报将进一步加强扁平化管理,在人员使用、资源调配中加强统筹协调和政策保障,继续改革绩效机制,强化专业部门业务指导,努力以大人事、大财务的管理模式打破部门藩篱。 

  及时总结经验,阔步迈向人才改革新征程 

  世界青年发展论坛开幕之际,中青报举办学习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暨可视化创新项目案例分享会,总结2022年上半年报社可视化改革阶段性成效和经验,让更多年轻同事全方位、多角度了解这些可视化创新项目情况的同时,明确下一步创新项目征集的相关要求及要素。半年来,中青报各部门各单位借助青年文化大数据总部基地实验室机制协同创新,接连推出大型云直播、上线数字藏品平台等11个综合性可视化项目,在全国学联指导下承办世界青年发展论坛数字经济主题论坛,报社青年人才在产品创制、项目运营、活动组织以及全媒体国际传播中,得到全方位培养和锻炼,展现出良好状态和创新意识,培养和锻炼了全媒体国际传播人才。另外,现场发布的青年有才可视化、运营、实验室创新项目征集活动方案,既是做好青年人才培养、激发融媒人才潜力的一项重要抓手,也是推进报网端深度有机融合和业务流程再造,整合传播优势及内容部门、运营部门、各协同创新实验室资源,以实现项目活动任务化,任务活动项目化目标的重要举措。经共享征召、协同创新、优化聚合、方案精选等流程遴选出的优秀成果,还将作为中青报青年人才周系列活动之一进行展示展播,为青年人才展现才华和创意提供舞台,助力更多青年人才不断涌现。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还必须清醒认识到,中青报媒体深度融合还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如资金严重不足,技术人才比较短缺,各种遗留问题和风险还不少,客户端等自主可控平台的影响力还不够大,全媒体人才机制如何与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机制有机统一尚有大量难题,集团式管理减员增效尚须进一步探索,等等,离做强新型主流媒体的目标还有不小差距。 

  新时代新征程,中青报将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继续自我革命、坚持守正创新,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推动媒体向纵深发展,加速做强新型主流媒体步伐,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以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作者系中国青年报社党委书记、总编辑)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