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庆东:构建评论理论传播矩阵 打造经济舆论场压舱石

2022-06-29 10:08 来源:新闻战线

  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深刻阐释中国梦,鲜明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发出了新时代的政治宣言和奋斗目标。向着中国梦进发,我们党正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凝心聚力、共同奋斗。 

  对于新闻舆论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五个事关”重要论述: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这是对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定位、作用的深化和拓展,也是对党治国理政规律的新的认识和把握。其中,承担起宣传贯彻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职责和使命,要求媒体必须把评论理论作为抓手,把评论理论工作的创新作为突破口,更加全面准确深入细致地宣传好、阐释好、贯彻好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从而牢牢把握互联网时代舆论场上的“解释权”,使党的创新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为群众接受,转化成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

  近年来,经济日报紧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伟大实践,坚持“评论立报”“深度立报”,聚焦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新论述,以“学习宣传习近平经济思想高地”为定位,深入解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经济思想,组织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推出一批产生广泛影响的深度调研、系列评论和重点理论文章,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肯定。目前,经济日报已初步形成了一个评论理论传播矩阵,为加快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协同高效的全媒体传播体系”,更好打造经济舆论场压舱石,提供了体制机制上的澎湃动力和坚实保障。

  强化评论言论,努力把握住“第一解释权” 

  历经70多年的国家建设、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巨大而精巧的系统,经济领域门类繁多,经济问题十分复杂。各种杂音噪音难免影响人们的思想情绪和经济行为,甚至给国家经济安全带来一定挑战。面向新媒体时代的经济舆论场,作为党的喉舌,经济日报既要掌握信息的第一发布权,也要掌握第一解释权,才能守好新闻舆论阵地,更好引导社会预期。

  2021年11月1日晚,一则《关于做好今冬明春蔬菜等生活必需品市场保供稳价工作的通知》发布,部分内容被媒体摘出并夸大表述,“鼓励家庭根据需要储存一定数量的生活必需品”一时成为网上热点,引发各种猜测。经济日报立即组织研判,准确把握通知中有关表述的真实意图,迅速策划、撰写、编审、发布了快评《不要过度解读甚至误读储存一定生活必需品》,明确指出这句话主要是针对疫情防控,提醒人们不要过度解读。作为舆情发酵后的首个主流媒体正面回复,各大媒体和网络平台迅速转载推送,成为刷屏爆款,CNN等国外媒体也相继引用文章观点,24小时内总阅读量达3.86亿次。

  身处复杂舆论场,关键时刻,经济日报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引导社会热点,在1天内就取得了稳定社会心态、消除负面舆论影响、扩大报社知名度的效果,及时地把群众关注引上正确轨道,打赢了这场舆论引导战。

  把握“第一解释权”,应当说是新时代中央媒体做好新闻舆论工作的一个重要“法宝”。它不仅体现在网络舆情的热点引导上,更要体现在对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学习贯彻上,体现在对国家大政方针的准确解读上。

  为迎战国际形势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安排,为中国未来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但是,有网络舆情将其误读为“闭关锁国”“经济内卷”“自给自足”,我们及时策划刊发编辑部文章《深刻把握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的精髓要义——兼谈走出几个认识误区》以及评论员文章《新发展格局绝不是“闭关锁国”》《“双轮驱动”不可割裂》等,解读中央政策,发出权威声音,起到了正本清源、澄清谬误的应有作用。

  2020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善于用政治眼光观察和分析经济社会问题”。我们依据这一重要精神,结合在习近平经济思想深度调研行中取得的采访成果,刊发了评论《怎样从讲政治的高度做经济工作》。文章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中央方针政策和地方实践突破为主题,紧扣“国之大者”,明确提出要“关注党中央在关心什么、强调什么,学会从一般经济事务中发现政治问题,从倾向性、苗头性经济问题中发现政治端倪,从错综复杂的经济关系中把握政治逻辑”。这篇评论满足了经济战线工作者热切的理论政策学习需求,刊发后引发热烈反响,不少读者反馈“权威”“解渴”。

  去年8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提出“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后,国内外高度关注,一些杂音噪音也同时出现。我们立刻策划撰写了两组评论员文章,分别从理论上阐释、从实践上推进,两组评论紧扣舆情热点,在吃透中央精神上下功夫,刊发后引发很大反响。其中,《正确理解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兼谈破除对“三次分配”的认识误区》一文,对曲解误读“三次分配”予以纠偏,驳斥“三次分配”就是劫富济贫的错误论调,表明“确保三次分配在促进国家发展、提升人民福祉中充分发挥作用”的观点。该系列评论在报网端平台一体刊发,阐释了中央决策部署,有力引导舆论,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综合来看,经济日报评论工作已经构建出一个矩阵——“融媒体评论矩阵”,形成了一个机制——“评论委员会机制”,目前运转顺畅、成效明显。

  所谓矩阵,由编辑部文章、评论员文章、一版经济论坛“金观平”文章、12位青年记者个人专栏、时评版以及“头条热评”组成。以12个个人专栏为例,这在中央党报中是不多见的,是由编委会遴选一批具有多年跑口经验,既具备研究素养、又有大众化传播才华的骨干记者,相应开设固定专栏《每周经济观察》《国际经济观察》《忠阳车评》《三农瞭望》《粮食大事》《市场监管》《香江观察》《财金视野》《科创之声》《房地产周评》《能源广角》《文体市场面面观》等。这些专栏以聚焦热点、专业特色为业界所称道,正在产生越来越广泛的影响。再如《头条热评》,是经济日报与今日头条合作建立的,主要流程是:就头条热榜话题在2小时内定制短评,以微头条形式刊发。头条热评通过移动办公形式,加快策采编发推各流程环节,2小时内拟题针对网络热点生产出热评。目前栏目已实现生产常态化,选题也从头条热榜扩展到腾讯新闻、微博热搜、百度热榜中,由热评编辑做汇总初筛、热点研判,再由值班主任把关二筛,并汇报值班编委进行选题导向把关。这样的流程,有效促进了采编队伍融合、内容生产机制优化,锻炼了一支“尖刀”型、“轻骑兵”型评论队伍,也与编辑部文章、评论员文章的重磅言论相得益彰。与此同时,做好热点评论的落地分发,第一时间关注舆论、参与舆论,并逐步向引导舆论发力。

  所谓机制,即评论委员会机制。由编委会成员、采编部门主任和骨干记者组成的评论委员会,自2021年4月9日正式运转,每两周召开例会,进行舆情研判、选题策划、成效反馈、业务交流。在这一机制的统领和协调下,经济日报报网端的原创评论发稿量由一年前的每两周58篇,增加到目前的每两周180篇左右,且精品力作迭出。今年3月19日~4月3日传播数据显示,包括学习强国、微博、微信、短视频平台在内,经济日报评论的总阅读量达4997.8万次。

  在越来越难以做到独家新闻的今天,经济日报着力提升对重大经济政策、重大经济事件的信息收集与研判能力,利用央媒的资源优势和队伍优势及时跟进,既努力在发布权上做到全面、客观、准确,又努力在解释权上增强可信度和说服力。目前,经济日报已经实现了“版版有评论”,采编人员也正在形成“人人写评论”的氛围。“经济日报评论”作为一个整体品牌,传播力和影响力越来越大,推动党和政府的声音更快、更有效地进入互联网舆论场,推动实现信息传播正向价值的最大化。

  加强理论工作,积极打造学习宣传习近平经济思想高地 

  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是理论和政策研究的富矿,特别是在这一基础上创立的习近平经济思想,更是实践的结晶、时代的精华。从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到以五大理念统领发展全局;从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到完善宏观调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坚持问题导向部署经济发展新战略,到明确科学工作策略和方法……其中,既有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历史经验的新总结,又有对新时代条件下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新认识,更有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部署,形成了一个具有原创性、突破性、时代性的科学系统的经济思想体系,引领着新时代党和人民在经济治理中的创造性探索与实践,引领着中国经济一步步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学习好、宣传好、阐释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习近平经济思想,是经济日报的主责主业、使命担当。为此,我们明确提出打造“学习宣传习近平经济思想高地”的目标任务,经过近两年来的努力,已形成了一个理论传播矩阵,汇聚了一批国内外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在理论界、学术界树立起“组织推动习近平经济思想学理化研究高端平台”的鲜明标识。

  2021年起,经济日报理论工作勇敢担负起“推动习近平经济思想学理化研究”的重任。面对这一博大精深的科学理论体系,面对其中蕴含的诸多重大理论课题,我们边学习边梳理、边研究边宣传,但毕竟力量有限,总有不深不透的地方,也有内在逻辑关系需要进一步梳理、深化的地方。如何才能达到预期效果,离不开“守正创新”的根本原则。“守正”,就是守住主责主业不动摇;“创新”,就是下大力气推动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机制创新。

  经上级批准,去年7月,经济日报举办的“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征文”活动正式开启,为期100天,收到国内外专家学者投稿近千篇。征文活动的目的在于深化对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学理化研究,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革中所蕴含的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我们组织专家对来稿进行审读,优中选优,近50篇文章在经济日报头版和理论版集中刊发。其中国内作者主要来自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经济工作部门,以及各省区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高等院校、知名研究机构等;国外作者有英国皇家社会科学院的院士、有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的负责人,有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知名学者。他们聚焦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根本立场、科学内涵、逻辑架构、理论品格以及理论贡献、实践成就等,作出深入的学理化研究。文章被学习强国、人民网、新华网等央媒网站及《新华文摘》等刊物转载。为吸引、集聚各方面力量,共同加强对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学习贯彻、深化研究,经济日报社还先后联合广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委宣传部主办习近平经济思想研讨会,知名专家学者和有关领导同志济济一堂,进行深入研讨,对理论界深化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起到积极而有力的推动作用。

  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既要持续开展大学习,不断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要持续推进抓落实,努力实现学以致用、以用促学、用之见效,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原则。为客观反映、深入挖掘各地贯彻落实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实践探索、创新举措,总结和宣传其有益经验,经济日报社从2021年初组织开展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深度调研工作,足迹遍及北京、上海、广东、广西、山东等16个省区市,深入基层一线,探访厂矿企业,蹲点田间地头。至2022年2月底,《佛山典型》《柳州惊奇》《深圳领跑》等23套长篇深度调研报道以多种形式刊发在经济日报报网端微各平台,以图、文、声、影全景式呈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干部群众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实践探索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和创新创业创造实现的重大突破,专家学者和地方领导予以高度评价,20多位省委书记、省长和部门负责同志作出批示指示,或接受专题访谈,给予充分肯定。

  在此基础上,我们再接再厉,将调研范围从地方扩展到企业和产业、行业,推出了一批高质量的深度调研成果,目前已初步形成地方调研、产业调研、企业调研三大深度调研齐头并进的局面。地方调研继续以“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调研行”为主题稳步推进;企业调研以“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企业调研记”为主题如火如荼展开;产业调研则聚焦热点经济问题。三类深度调研成果接续推出,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一系列理论成果和调研成果,最终汇集成为《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文集(2021)》和《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调研文集(2021)》,已由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发行,获得热烈社会反响,一周之内加印4万套。在这套书里,我们可以看到习近平经济思想蕴含的政治性、人民性、时代性、科学性、实践性、开放性、世界性的鲜明特色,看到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高质量发展、经济治理现代化等重大理论和战略部署对于实践的引领意义、指导意义,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习近平经济思想是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理论结晶,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性成果,是我们做好当前经济工作的根本遵循。我们只有对习近平经济思想完整的理论体系、科学的逻辑架构、核心内涵和思想精髓有准确的把握,才能更好地将科学理论用于实践,更好地指导经济工作。

  习近平经济思想学理化研究顺利推进,征文活动影响深远,深度调研成果丰硕,学思践悟文集如期出版……经济日报各项工作之所以能够取得重大进展和成效,得益于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博大精深,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动力源泉,得益于中央领导同志和上级机关的大力支持,创造和提供了有利条件与良好氛围,得益于同志们的呕心沥血、甘于奉献,使这些工作得以圆满完成。这从多个角度体现出党报人的政治站位、政治素养、责任担当和奋进状态,也展示出与改革开放相伴而生、领风气之先的新时代党报的视野和眼光。

  经济日报即将迎来创刊40周年。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宣传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要求,更加深入地做好经济形势宣传、成就报道、理论辨析、热点问题舆论引导等各方面工作,把牢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营造更加良好的舆论氛围,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作者郑庆东系经济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

  文章刊载于《新闻战线》2022年6月(上)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