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凯星:打造产品创意终端创新高地 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2021-12-29 15:31 来源:“传媒”微信公众号

  一部新闻史,亦是一部新技术不断重塑新闻业态,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历史。 

  随着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发展,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按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战略部署,新华社主动把握传媒变革趋势,以自我革命的勇毅担当,积极推进适应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新华社新媒体中心是主流媒体中最早专业从事新媒体建设的机构。按照新华社党组部署,新媒体中心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以互联网为主攻方向,努力担当新媒体建设的“探路者”、融合发展的“试验田”、业务创新的“主力军”。

  在新华社党组领导下,新媒体中心以创新为引领,按何平社长指示,傅华总编辑要求,在副社长刘思扬同志的带领下,走出一条具有通讯社特色的融合发展之路,形成了包括新媒体通稿服务线路、终端平台+社交媒体矩阵、以智能化生产体系打造创意创新产品高地的立体生产传播格局,构建了12大类30多个品种的产品体系。

  创新通讯社业务 

  服务媒体用户转型发展

  通讯社是“媒体的媒体”,供稿服务是传统主业。这要求我们除了要完成自身转型外,还要服务好媒体用户的融合发展。

  1.持续升级新媒体通稿服务专线,实现通讯社核心职能向新媒体领域全覆盖。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门户网站和客户端成为公众浏览信息的主渠道。新媒体中心按照新华社党组部署,创建新媒体通稿服务专线,从服务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用户,进一步向服务网站、客户端拓展。专线具有鲜明的新媒体特点:形态上是全媒体;语态上是网言网语有网感;样态上兼容各种创新形式,打造“新媒体产品总汇”。这些产品以互联网形态供稿,直接送入用户后台。

  新媒体通稿服务专线与新华社内各部门、社办报刊协作,推出一大批“镇版”“刷屏”之作。今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诞辰。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提到,一艘小小红船承载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在新华社总编室第一工作室的领导下,新媒体中心以此为切入点,推出《2021,送你一张船票》(以下简称《船票》)互动产品。在建党百年的宏大时政报道主题下,想要用短短几分钟串联历史,找到合适的意象十分关键。“船票”作为贯穿H5整体的意象,不仅是联结时空的载体,也成了用户和媒体对话的纽带。《船票》可分享、可体验、可互动,以二次元动漫+游戏闯关的方式,带网民穿行历史长河,透过小小的手机屏幕回顾建党百年历史和民族记忆。

  《船票》播发后迅速取得刷屏效应,全网浏览量近5亿,H5独立细览量1.13亿,多次获得中央领导同志表扬。我们发现,它打破了新闻产品的生命周期。1月份浏览高峰后,3月23日到4月3日和6月15日到7月4日,《船票》迎来第二轮和第三轮浏览高峰。

  2.建设现场云平台,服务全国媒体融合发展。现场云平台是创新型通讯社业务。它的本质是工具软件。记者只要拿起一部手机,就可以发起一场全息直播,高效采集直播流、文字、图片和短视频。从提供产品到提供工具,服务全国媒体融合发展,现场云是通讯社业务的转型探索。用户说:“全媒采集喊破嘴,不如来现场云试试水。”

  目前现场云入驻媒体和党政机构4200多家,基本实现县级融媒体中心全覆盖。入驻采编人员突破11.6万人,除了媒体,还有公安部、应急管理部等部门整体加入。日均直播超1000场,大量数据源源不断进入数据库,成为重要的数字资产。

  现场云已建成国内最大的通联+联播网络,通过打造全国县级融媒体中心+地市级媒体+省级媒体的“超级总编室”,可协同全国媒体近千家开展主题联播报道,还上线“新华圈”功能,探索激活面向广大个人用户的内容生产机制,进一步拓展基层采编人员、通讯员向新华社汇聚原生、优质素材的内容生态。

  打造自主掌控的平台终端矩阵 

  助力主力军挺进主战场

  当前,资讯类客户端仍是网友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做大做强客户端是媒体打造终端的主流形式和最大共识。建设自主掌控的平台终端,从服务媒体到直接服务终端受众,是通讯社现代化转型的重要举措。

  1.做大做强新华社客户端,打造“新闻+政务服务商务”平台。新华社客户端是新华社移动门户和中国新闻客户端旗舰,是最完整体现通讯社内容生产、贯彻移动优先、主力军挺进主战场的重要阵地。目前,客户端下载量超3.8亿,80%的时政新闻实现首发首弹。

  按照新华社党组部署,今年初新华社客户端8.0版全新上线,推出全民拍、问记者、求证等特色功能,打造“新闻+政务服务商务”平台,表现出顽强的创新活力。

  第一,推出“全民拍”社会治理平台,探索具有独特优势的新闻社交。在探索中我们体会到,能办事是主流媒体最有特色的社交。“全民拍”社会治理平台让用户能像发朋友圈一样,便捷反映社会治理难点、痛点和热点。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全民拍适应了视频化趋势,降低了表达门槛,是个全媒转型的好抓手,虽是监督为主,但是情绪却是正面的。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用户给我们留言说,主流媒体离我们如此之近。

  第二,升级“问记者”功能,打造网红记者矩阵。新华社有3000余名遍及国内外的记者,一直以作品与受众接触,自己则通常“深藏功与名”。挖掘这一群体的社交价值,有助于强化主流媒体的传播功能。“问记者”功能主打以记者为节点的社交,通过一问一答的设计,可以让用户深入了解垂直领域、地区的延伸知识和新闻背后故事,展现记者的专业优势,助力培养清流网红。受众说,国社的网红靠实力,不靠卖萌。

  第三,贯彻“面向青年”的指示精神,新华社客户端推出首个青春版,推动内容向年轻态转型。研究发现,青年上网时对内容的偏好正在发生转移,休闲娱乐内容的热度逐渐下降,课程学习、健康防护、生活技能类内容热度上升超过10%,“娱乐吸引”正转向“成长吸引”。新华社客户端青春版采用独特的双UI设计,可实现经典版和青春版流畅切换,相得益彰,提供服务,陪伴成长,弘扬主旋律,打破次元壁。青春版为新华社内容生产及传播运营向年轻态转型提供平台,是新闻供给侧改革的突破口。

  2.建设新华社英文客户端,打造移动互联网上了解中国的“第一窗口”。新华社英文客户端以“联接中外、沟通世界”为使命,是中国主流媒体中唯一开展智能化算法推荐的英文客户端,下载激活总用户数超过800万,境外下载量超过500万,率先推出融合栏目“Xi′s Time”(习近平时间),努力打造面向海外展示习近平总书记大国领袖风采和世界领导人风范的重要窗口。

  中国是新媒体应用大国。相比西方,我们的新媒体技术和产品在很多方面更加先进。在对美舆论斗争中,在新华社总编室的领导下,新华社英文客户端推出《Rap|Open the door to Fort Detrick(打开德特里克堡的门)》产品,用Rap和鬼畜的手法,揭露美国德堡实验室黑历史,回击美方借病毒溯源对我方的栽赃陷害,被英国广播公司、《纽约时报》《外交政策》杂志、《赫芬顿邮报》等境外主流媒体转载,唱词被大篇幅整段引用,从社交媒体到主流媒体,影响美国主流人群,实现我方声音的精准投递,获得破圈之效。

  此外,新媒体中心还承建运维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客户端。它是服务“关键少数”的重要抓手,重大反腐败消息全部实现全网首发。美国《洛杉矶时报》罕见地正面报道说,这是中共反腐的利器。应用市场调查显示,用户体验满意度超过80%。中央纪委领导给予充分肯定。

  3.建设运营社级社交媒体账号矩阵。新华社微信公众号粉丝量超3100万,日活高峰突破2000万,在主流媒体新闻类公号排名中稳居第一位。严肃又活泼的人设,风趣俏皮的互动是其一大特色。腾讯说,新华社微信公众号是所有微信公众号中最好看的。微信公众号还推出了一群“网红”编辑,有刚刚、开关亮和国社小仙女,还独创基于对新闻事实诗意表达的“梨花体”,被网友称为“新媒体时代的新华体”。

  新媒体中心今年开始负责运营“新华社”官方抖音号、快手号、微视号和视频号,呈现快速增长势头,影响力持续提高。抖音号中美元首会晤短视频单条播放量达1.2亿,点赞量超677万,当日增粉近50万;快手号在“新榜”上排名从第15位升至前2位,视频号粉丝数增长149%,位居前3名。

  推进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

  打造产品创意研发高地

  新媒体中心以AI+5G技术双轮驱动,创建智能化编辑部、智能化演播室等软件、硬件基础设施。通过“内容+技术+灵感+美学”方式,坚持“中台”理念,打造“新技术应用中台”和“产品创新中台”,研发系列新媒体产品,基本实现移动端产品形态全覆盖,努力打造全网最新最全的产品体系。

  1.建成首个智能化编辑部。智能化编辑部本质上是一个智能化工具箱。它以人工智能技术为基础,以人机对话为特征,对新闻生产进行全环节、全流程、全系统再造,全程“人机协同,以人为主”,已经建设智能技术体系、智能产品体系、智能硬件体系、数据支撑体系和机制制度体系5大支撑体系。智能化编辑部通过一次采集,N次加工,多元分发,打造统一、协同、高效的智能化运行架构。

  2.推出全球首个AI合成主播。AI合成主播实质上是一个栩栩如生的仿真数字播报员,只要输入文本,就能24小时不眠不休地播报新闻。这背后是4项核心技术支撑,分别是根据语义进行的语音合成、唇语合成、表情合成和动作合成。AI合成主播不断扩容升级,全新推出“AI合成主播超市”,一次性上线8款AI合成主播。用户可以在新华社客户端点选喜爱的主播播报新闻。

  AI合成主播引起国际媒体广泛关注,惊呼人工智能时代真的来了,这是“人间奇迹”。应塔斯社强烈要求,新华社为他们打造了全球首个俄语AI合成主播“丽莎”。这些都开创了“数字人”的先河。

  此外,新媒体中心还建设3D版虚拟演播室,只要给你一个密码,就可拥有自己的虚拟演播室。目前已向黑龙江卫视、北京融媒体中心、《中国纪检监察》杂志、阿联酋电视台等机构提供这项服务,极大地提升了他们的新闻生产传播效率和创新创意能力。

  3.研发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时政动漫平台。动漫是重要的新媒体报道形态,但存在生产耗时耗力、技能门槛高等局限。新媒体中心创新研发时政动漫平台,可以像做PPT一样,快速高效生产动漫短视频。原来做一条五六分钟的动漫产品至少五六天。使用这个系统,没有绘画基础的人,大概五六个小时就可以做到。这个系统包含智能手绘识别等多项核心技术,新媒体中心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免费向国内同行开放。他们很惊讶,原来动漫制作可以如此简单。

  4.建设“新立方”智能化演播室。“新立方”是由六面屏组成的“魔盒”。它的本质是基于5G的“智能化视频创新研发生产基地”,可以开展裸眼3D、H5、AR、VR、MR等形式的新媒体报道,打造足不出户看世界的XR虚拟摄影棚,已经推出一系列创新成果。

  智能化演播室推出首次5G全息异地同屏访谈,在业界率先使用5G网络传输+全息成像技术,将相关场景等比例还原,通过CAVE演播室技术打造真实空间里的沉浸式环境,实现两个真实空间的虚拟交错,实现单一平面视频无法达到的强大沉浸感。时任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在当年两会“部长通道”访谈中提到5G的最新应用场景,其中之一便是5G全息异地同屏访谈。

  智能化演播室推出3D全仿真产品,让受众抵达无法抵达的地方,看到无法看到的场景。在“祝融号”登陆火星报道中,我们打造3D全仿真产品,将真实场景和3D虚拟场景相结合,通过两者实时叠加,产生了新奇的可视化环境,营造出虚实结合的创意空间,让受众身临其境。

  5.打造样态齐全的新媒体报道产品线。第一张新闻有声海报、第一部VR新闻电影、第一部新闻互动电影、第一个新闻小程序⋯⋯都是从新媒体中心发源,成为主流形态产品,已经形成12大类30多种形态的产品体系。首支抗疫主题时政MV《We Are One》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宣传总书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实现在国外跨界传播,即跨国界、跨媒介、跨年龄的传播,由歌手迪玛希演唱。MV吸引4亿人次点击。新华社海外社交媒体账号总浏览量3000万次,互动量200万次。优兔(YouTube)上数百名自身拥有众多粉丝的乐评人热情推介。《学习故事绘》系列漫画精准面向Z世代青少年群体,以国风漫画方式呈现习近平总书记讲述的经典故事,解锁传统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展示总书记的智慧、韬略、胸襟、情怀。这是国内首创的面向青少年的二次元新媒体产品形式,同时下向低幼、上向中老年群体覆盖,符合年轻态审美,在轻松阅读中即可领会总书记重要思想。

  新媒体中心白手起家,筚路蓝缕,创新新媒体营销,实现跨越式增长。累计实现直接营收21.73亿元,累计实现净利润7.08亿元。2020年营业收入5.28亿元,净利润2.09亿元,人均净利润达150多万元,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当前,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加速演进,正在进一步重塑媒体格局。已知已成以往,未知即为未来。未来已来。创新,我们永远在路上。

  新媒体中心正积极探索5G、AI、元宇宙等先进适用技术的新闻应用场景,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努力为新华社建成国际一流新型全媒体机构贡献力量。(作者系新华社新媒体中心主任、党委书记)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