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定利率一降再降、深化实施“报行合一”、车险市场乱象整治升级……2024年,中国保险业加速推动高质量转型。
爬坡过坎期下,今年9月,新版 “国十条”的发布,为行业下一步改革发展举旗定向,并释放诸多政策红利。
当前,我国已是世界第二大保险市场,接下来保险业如何从保险大国迈向保险强国,锻造更强的国际竞争力?行业主体又该如何发挥经济减震器与社会稳定器功能,深入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五篇大文章”,以及新“国十条”设定的发展目标?
带着这些议题,12月5日,在中国经济传媒协会的指导下,由A智慧保与新时代保险研究院联手打造的2024年度中国保险鼎峰50人论坛暨第五届中国保险鼎峰108将盛典在北京成功举办。
本届论坛以“筑底中坚、向‘新’而行”为主题,汇聚近百位“中国保险鼎峰108将”和学界专家、企业高管,共话保险业高质量发展内涵,探索转型、攻坚、破局之道。
把脉宏观经济 洞察新趋势
保险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市场环境、宏观经济、监管政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只有洞察大势、顺势而为,才能更好地把握机遇、赢得未来。
针对当前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趋势,中国经济传媒协会会长赵健在致辞中指出,保险在数字化、网络化时代必须积极拥抱新技术,推动保险高质量发展必须适应数字化浪潮下保险业转型趋势。
赵健表示,目前保险业数字化转型集中表现在五大核心赛道,主要包括IT基础能力建设、风险防控、数字化服务、数字化营销、数字化运营。他建议,行业可以多开展技术类创新竞赛,树立典型的标杆和案例,保险机构也可围绕保险消费者高度关注的热点,进行科技创新的攻关。
着眼资本市场变化走势,启铼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银河证券原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在主题演讲中重点解读了自9·24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以来的股市大涨现象,并抛出 “权益市场是否可能会迎来春天”的话题。
在潘向东看来,9·24增量的政策核心点是“化债”,通过“化债”保工资、保民生和保资产,这是比较大的转变。并且,从权益市场估值来看,不管是和美国相比,还是和欧洲、印度等市场相比,当前我国的权益市场都是洼地。“市场处于洼地,也是出手的时候。” 潘向东指出。
围绕保险业的高质量发展,今年有一个关键词反复提及,那便是“大保险观”。行业该如何理解“大保险观”的内涵,在实践中又该如何落地?
大家保险集团原总经理徐敬惠在主题演讲中表示,“大保险观”就是保险要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不断丰富保险保障的内涵和外延,持续优化保险产品与服务,充分发挥保险长期资金的作用。
徐敬惠认为现在行业的发展是处在严监管、防风险大环境下得以安全稳健运行。谈及保险行业发展的历史机遇,他认为主要有三点,养老保险、健康保险和普惠保险是践行大保险观的着力点。具体来说,一是老龄化程度加剧下养老保障需求急升;二是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进入关键时刻;三是普惠保险发展成为社会关注热点。
全面深化改革 探索新路径
从保险机构经营层面看,2024年无疑是深化改革的一年。人身险领域,在产品预定利率不断下行的背景下,险企需要适应市场变化,强化分红险等利率敏感性偏低的产品布局;财产险领域,农险、车险、短期健康险等强监管政策也接连出台,行业主体既要合规经营,也要兼顾效益和品质。多重挑战之下,险企如何拥抱变化,走出高质量发展之路?
本次论坛上,横琴人寿原董事长兰亚东带来了以“人身险的转型破局:组织搭建与生态构建”为主题的演讲。在兰亚东看来,人工智能时代,每个员工都是“一人公司”。而在“一人公司”下,“眼高手低”就显得格外重要。
所谓“眼高”,就是看到行业趋势,企业如何转型、破局,并在微观环境里积极主动地、自驱地做一些改变。而谈到“手低”,需要回到一个最基础的问题,就是“保险是什么”。
谈及保险机构基层组织队伍的建设,兰亚东指出,保险公司总部需要做一些顶层设计,帮助改善销售队伍和销售服务的品牌形象,锁定关键客户,通过服务让我们的客单价更高,让我们的交易效率更高,在本地服务的口碑更好。
聚焦中小保险机构如何走出差异化、专业化之路,众惠财产相互保险社董事长李静在主题演讲中谈到,当前,各险企间的分化加剧,“马太效应”明显,头部险企在规模与效益两方面的综合优势更为突出,中小险企规模增长速度较快,目前仍难以摆脱亏损困境。李静认为:“在此背景下,中小险企应该寻找定力,明确角色定位,用优势确认自身的位置。”
从商业机遇上看,李静认为,商业保险或为医保带来发展新增量。近期,国家医保局发文鼓励,大力赋能商业保险。监管部门也出台多项政策,支持商业健康险的发展。从行业趋势上看,她认为,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圈定的“五篇大文章”,释放了鼓励普惠式健康保险发展的政策,而相互保险作为普惠保险典型代表,能有效填补社保和商业保险之间的空白。
谈及市场内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变,行业主体如何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方向,泰康保险集团副总裁、泰康在线总经理李朝晖在演讲中指出,保险业的发展已经告别了“跑马圈地”的狂飙时代,转入“精耕细作 ”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因此需要保险机构降本增效、去肥增瘦、精兵简政,还需要聚焦主业、收缩副业、诉求盈利。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必须聚焦。
李朝晖进一步指出,对于泰康在线来说,聚焦是指在原先产品的基础上更多地和泰康集团的生态结合。如依托泰康保险集团丰富的医养大健康资源,积极拥抱大健康战略。泰康在线致力于开发与健康生态深度融合、与服务网络高度匹配、为用户提供极致体验的健康保险产品。如依托泰康保险集团28年积累的海量客户、遍布全国的服务网络、丰富的产业生态以及良好的品牌形象,泰康在线致力于开发有泰康资源特色、与集团客户需求相匹配的保险产品等。
“保险+康养”生态融合 孕育新模式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国民健康养老意识增强,近年来,诸多险企纷纷跨界布局医康养生态圈,这一趋势背后的诉求是,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满足客户多样化的健康养老服务需求,另一方面可以通过 “保险+康养”模式赋能基层营销组织的转型升级。
谈及保险业与医康养产业创新融合的意义,北京工商大学中国养老金融研究院院长、香港中文大学荣誉研究员刘云龙表示,保险业与医康养产业的融合是三位一体的,“养”起于 2004年企业年金的发展,专业的养老险公司应运而生;健康、医疗方面,国家医保局正在积极推动医保平台数据赋能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商业保险在当中大有可为;养老金融上,去年也开始有了发展契机,有关部门多次发声鼓励险资担当“耐心资本”,服务实体经济。
在刘云龙看来,银发经济、长寿时代来临下,保险行业要深度参与“医康养”生态,参与社会管理,要深入到医疗、健康,深入到医院,这是个大的切口。在此背景下,保险公司省级机构等一线组织也扮演着重要的落地角色,应与地方政府、医康养产业链深度协同,努力提升民众的健康养老保障水平,满足多样化的康养服务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为助力“健康中国”战略实施,践行保险业新“国十条”精神,本次论坛上, A智慧保还与中关村新智源健康管理研究院启动重大战略合作。未来双方将本着共建、共享的理念,围绕健康管理、慢病管理、医险融合等多方面的研究工作,展开更多地交流与合作。
数字化转型加速 锻造新动能
近两年来,以AI大模型为代表的前沿技术应用,正在重塑传统的保险业务模式,也让保险机构对用户需求的理解更深入、更精准。科技正成为保险业创新发展的新引擎、新动能。
监管部门于2022年发布的《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也提出,银行保险机构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科学制定数字化转型战略,统筹推进工作。
本次论坛圆桌对话环节,围绕科技如何赋能以惠民保为代表的普惠型保险创新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创新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龙格表示:“惠民保和过往保险产品有很大的不同,它并不是保险总公司出一个产品,打一个服务包就在全国、全网所有人去销售了。惠民保基本是以省、地级市为单位的,大家所在的省级机构,甚至地级市机构都有机会直接参与,把科技、大数据等应用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提升效率。”
龙格表示,国家医保局提出要健全“1+3+N”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1”的顶层就是国家医保整体大数据。国家医保局在数字化的基础上共同合作,力争能够更有效地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医疗健康保障需求。如果可以把医保和卫健数据共享到商业保险领域,精算团队、大数据团队可以联合起来开发定制产品,对未来发展做更多的预期分析,以及健康管理、疾病谱的分析。
在爱心人寿总裁潘华刚看来,目前,中小寿险公司在科技应用上的差距还比较大,拥抱科技必须要快。近两年寿险市场利率下行速度较快,产品预定利率变化要求产品更新速度与之匹配,这是很大的挑战,所以时间点非常重要。
潘华刚指出,科技应用的前提就是要提升效率。为了应对行业大环境的难关,应用AI把所有的人力成本降到最低,行业也做了很多尝试,最理想的是让设备代替人,但具体怎么提升效率,还需要市场主体在业务层面进一步探路。
聚焦车险科技的发展现状,中保研汽车技术研究院原副总经理解保林分享道,车险对科技、大数据的应用是走在行业前面的,这一点可以从核保、理赔等方面表现出来。
例如,在核保方面,新能源汽车大数据平台对每台车的运营是有监控的,通过筛选每台车的日平均运行时长可以判定是否为网约车;理赔方面,许多财产保险公司已经开发应用了自动风险筛查平台,这个平台是依据赔案的大数据组合各个风险模型来开发的,对风险管控起到很大的作用,保险公司开发应用了人工智能定损系统,它是通过图像识别技术,对定损部件识别损坏程度,通过损坏程度和系统当中类似损失程度的案子进行比对,确定定损金额,大大提高了理赔实效。
国华人寿总裁助理田炜琼认为,整个数字化转型为全球金融机构开辟了新的赛道,所以整个渠道的拓客引流、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数字化营销对于整个金融业降“三高”——风险成本高、运营成本高、服务成本高起到了促进作用。比如,基础管理方面,之前可能一个产品就触动了,但市场竞争更激烈了,所以我们进入了拼内功的时代,压实主体责任。在向内求这个阶段非常重要,要夯基础,基础不牢就会地动山摇。
具体到实践层面,田炜琼指出,科技赋能首先要回归本源,按规律办事,比如国华人寿的 “国华悠健康”平台,就是一个创新互动式的健康管理服务平台,能够实现全周期、高品质的健康服务。还有国华人寿打造的e动柜面服务平台,能够为客户提供7×24小时的智能服务,实现了服务流程标准化、服务全程无纸化、风险管理智能化等目标。
谈及农险业务如何利用科技手段提升承保、理赔质效,安华农险产品研发总监、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导师黄洪伟表示,作为一家农险公司,安华农险自2008年就开始探索科技赋能,在遥感、气象等领域积累了比较多的科技应用经验。
不过,从整个农险科技应用深度上看,仍存诸多挑战和难点,精准承保与理赔问题尤为突出。今年一号文件及上月四部委均提及推动农险精准承保理赔工作。因此,行业主体需要整合气象、土地、稽查产业等资源,围绕农险产业链各环节,在风险测评、预防、减量及承保理赔等方面继续发力,以实现农险高质量发展,助力我国从农险大国迈向农险强国,科技赋能产业势在必行。
结语
综合上述行业专家、高管们的精华观点不难看出,尽管保险业在深化转型过程中,会面临诸多的挑战和不确定性, 但在新“国十条”等利好政策的逐步释放下,保险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未来可期,也有望在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贡献更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