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信仰 笔端有力量——记全国青年文明号获得者中国海洋报社海鹰报道队

——记全国青年文明号获得者中国海洋报社海鹰报道队

2019-08-20 13:48 来源:中国海洋报

  他们随雪龙船执行南北极科考任务,见证了南极大救援、考察站奠基、雪鹰601”飞机降落冰盖最高点等历史时刻; 

  他们随大洋一号”“向阳红01”“向阳红03”“向阳红10”等船采访,记录了大洋科考和蛟龙号深海探秘的全过程; 

  他们深入报道党的十九大、全国两会、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国家海洋督察等重要活动,撰写的稿件被广泛转载。 

  多年来,他们积极响应创建青年文明号的号召,在报社党委的领导下,把海洋人的冷暖、幸福倾注笔端,不断梳理、挖掘、记录海洋故事,成为专业的海洋新闻宣传窗口,在全国自然资源系统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性。 

  他们有个响亮的名字——中国海洋报社海鹰报道队! 

  620日,自然资源系统2017~2018年度全国青年文明号授牌仪式在广东珠海举行。中国海洋报社海鹰报道队等12个集体获全国青年文明号称号。 

  本报记者  

  重大事件在现场  

  党的十九大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中国海洋报社成立了由社领导牵头的报道小组,从选题策划、内容安排、版面安排等方面做好统筹。记者路涛在十九大采访活动中发回了10多篇稿件,并通过努力得到了两次现场提问机会。后方记者联动,采写了海洋工作者热议十九大稿件,大篇幅、多角度反映了大家的感想和心声。


路涛在十九大新闻发布会上提问

  历年全国两会都是新闻媒体的竞技场。为做好全国两会报道,海鹰报道队进行了全媒体融合、全方位出击、全报社联动、全过程精彩的系列报道。记者刘川上会之前就和同事定下了报道计划:不跟风追星,立足海洋领域,传递基层声音。通过对潜水员金锋和青鱼滩村支部书记李长青的采访,刘川把一线的心声写成稿件。稿件刊发后,读者反应说,报道里有基层声音,内容很接地气。 

  20175月,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在京举办。海鹰报道队派出两名记者上会采访,第一时间刊发习近平主席发表的主旨演讲,详细报道了山东、浙江、福建、广西等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情况和成果,受到读者好评。 

  2018115日,中国海监飞机执行桑吉轮碰撞事故发生以来第5个海洋环境监测架次,记者王自堃随机采访。当在3000米高空打开机舱窗拍摄时,镜头被狂风吹得乱晃。25日,他再次随船前往事故海域,完成了43夜的监测工作报道任务。 

  201811月,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30万平方米,1天半时间,记者朱彧走进8个展馆,采访近20位嘉宾,计步器破2万。大会展品丰富,一带一路成果灿然。在进博会的采访中,朱彧不仅圆满完成了报道任务,更因满满的使命感而骄傲。 

  此外,海鹰报道队在国家海洋督察报道中亮剑,派出多路记者打了一场漂亮的宣传硬仗。首届中国小岛屿国家海洋部长圆桌会议综合性、立体式、专刊类报道齐上阵,获得良好效果。海鹰报道队每年均有十几篇作品获得中国产经新闻奖等奖项。《中国海洋报》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评为第三届全国百强报刊 

  极地科考报道谱新篇  

  1999年开始,海鹰报道队开始跟随南北极考察队开展极地考察报道,目前已有20多人次随雪龙船出征极地,发回了大量精彩的现场报道稿件,记录下南极内陆考察、救援俄罗斯船等重大事件,展现了考察队员的风采。20174月,中国海洋报社采编部荣获中国极地考察先进集体称号。


 郭松峤随第34次南极考察队采访报道

  201711~20184月,记者郭松峤随第34次南极考察队报道,和考察队员们一起战风斗雪。201827日是我国第五座南极考察站选址奠基的日期,由于当天大风骤起,原定于18时举行的仪式一拖再拖。23时许,风力有所减弱,郭松峤随考察队抓住时机登陆,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当地与国内有5个小时时差,郭松峤回到船上已是次日2点多。顾不上休息,他第一时间把稿件发回国内,比同行记者快了半天,抢得了新闻时效。 

  北极考察也是媒体竞相报道的热点。2018926日,记者路涛圆满完成中国第九次北极考察新闻报道任务返回上海。在69天里,路涛完成了30多篇报道,全方位呈现此次北极考察的新成就。其中,微博话题阅读量达到13万次,有效扩大了北极科考的影响力。 

  2018910日,雪龙2”号成功下水。记者赵宁、于燕妮提前介入,多次前往上海码头和船厂寻求新闻线索,与建造团队一同工作生活,深入挖掘造船过程中的感人事迹,采写了《承载极地求索的使命与担当》等一系列稿件,呈现出最鲜活的造船故事。 

  这些只是海鹰报道队的一个缩影。过去十几年来,海鹰报道队的记者们共发表南北极稿件150多万字,撰写了《极至》等图书,出版了我国首份面向青少年的海洋科普类读物《亲海特刊》,吸引了一批有社会责任心和热心公益事业的企业关注。 

  续写蛟龙探海新传奇  

  深海大洋蕴藏着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探索国际海底资源是重要的历史使命。 

  中国大洋38航次是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的收官之作,也是蛟龙号潜次任务安排最多、连续作业时间最长的一个航次。为了此次报道任务,报社派出记者王自堃、高悦、郭松峤随船报道。下潜科学家出舱时刻可谓是第一现场,不过采访时间只有三五分钟。出海期间,记者经常与下潜科学家闲聊,没有采访本、没有录音笔,稿件就这样随着科学家了下去,带回了海底热液区的温度。 

  大洋一号综合海试A航段是记者于燕妮首次出海采访。大洋一号的机舱是船舶的心脏,为全船提供动力。这里温度高、噪音大、油气重。采访中,于燕妮带着真情实感朝下看摸熟了主机舱,通过报道让读者知道了三班倒制度里的魔鬼班”“饼干班”“神仙班的故事。


兰圣伟搭乘“向阳红03”船参加中国大洋50航次采访报道

  历时98天,航程1.5万海里,20187月,记者兰圣伟搭乘向阳红03”船参加中国大洋50航次采访报道。风雨同舟的日子里,他体会到了大洋科考的艰辛和美好。兰圣伟已经从事新闻记者18个年头了,正是这一次次远行才让自己的人生变得丰盈多彩。他说,记者之路注定山高水长,初心在,就会有千山万水。 

  近年来,海鹰报道队随大洋一号”“向阳红01”“向阳红03”“向阳红09”“向阳红10”等船记录深海探秘的全过程,形成了大洋科考报道的强大声势,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其中,《马里亚纳海沟蛟龙写传奇》荣获中国新闻界最高奖——中国新闻奖。此外,海鹰报道队还在春节、庆祝抗战胜利70周年等重要节点,随我海警编队巡航钓鱼岛、黄岩岛,真实记录了执法队员维护海洋权益、巡航海疆的风采,得到了社会各界和主管部门的广泛认可。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