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科普“利器”,提升精神免疫力

2020-05-14 08:25 来源:中国记协网

  编者按:未知面前,人们更渴望科学给出答案。这次疫情防控中,媒体特别是专业类媒体第一时间介入,发挥特色和优势,集结力量、权威发声,创新传播、生动讲述。一篇篇科普类报道中倡导的科学理性,犹如一把无形“利器”,及时纾解人们心中的担忧,提高人们的精神免疫力。本期“战‘疫’深思考”邀请三位资深媒体人分享战“疫”科普报道的思考。 

   

  科技日报社地方记者部副主任滕继濮: 

  用好手中“利器”不断追问 

  用一把“冲击钻”、一柄“定音锤”、一张“信息网”不断追问。这个“追”字,体现在专业深度,也体现在关注的持续度 

  疫情谣言传播的时候,没有一家低调的媒体是无辜的。

  关于诸多焦点问题在朋友圈刷屏的争论,展现了时下舆论场的撕裂态。科学决策、积极应对的正能量,有时很难辐射至受众的意识层面——传统媒体与读者之间似乎隔着一堵厚厚的混凝土墙。透过不良或无知自媒体,不实信息与虚假消息传播的速度远超“COVID-19”。

  面对复杂局势,科技日报社的采编力量用一把“冲击钻”、一柄“定音锤”、一张“信息网”,层层推进,讲好中国抗疫故事,传播防控科普知识。

  冲击钻能穿透坚如磐石的混凝土,除了钻头自身材料过硬,还因其盯住一点持续发力,将扭矩转化为巨大压强。丰厚的专家积累,深厚的专业知识储备,以及对重大公共事件的研判,是科技日报记者编辑自身的硬素质;疫情报道中的科技元素则是着力点,从病毒溯源、传播途径、感染机制、发病机理,到药物筛查、疫苗研制、临床救治,再到社区防控、复工复产,每个环节都盯住其中科技话题“死磕”到底。“追问新冠肺炎”专题,已追至40问,围绕去冬今春的这个主角,用记者的“放大镜”仔仔细细做了剖析。追问的“追”字,体现在专业深度,也体现在关注的持续度。比如,香港宠物狗被查出弱阳性后,同一位记者针对此话题,一周内连续做出两篇深度采访,均获得了不错的点击量。

  大疫当用“重器”,权威专家就是国家的“定音重锤”。在很多问题科学仍未给出答案的情况下,破除民众焦虑与恐慌,击碎谣言最有效的操作就是请“大咖”现身说法。我们把钟南山、李兰娟、张文宏等权威专家,设为重点盯守目标,借力借势,以期提振信心、凝聚共识,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更多正能量。据不完全统计,科技日报社各个平台1月底至4月底,推出有关钟南山、李兰娟、张文宏的相关报道近200篇。令人高山仰止的大专家,是媒体与受众之间沟通最好的桥梁,跨越诸多障碍,效果直抵人心。另外,疫情期间,更多专业硬、谈吐好、气质佳的科学家成为“顶流”,也增加了公众对于科学技术的接受度,弘扬了科学家精神,发出了这个时代的主流声音。

  在疫情报道中,科技日报社地方记者站如坐落于各地的发射基站,织了一张不停收集信息的网,实时绘出一张张复工复产、复学复市、春耕春播、脱贫攻坚的全景扫描图。中央决策部署的落实在基层,网格管理、社区防控的妙招在基层,经济社会复苏的实招在基层。从“六稳”到“六保”,地方新闻的报道成色越来越足,分量越来越重,是科技日报社加强正面宣传报道,发挥主力军、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的积极表现。在全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的当下,我们仍将时刻绷紧弦,打好战“疫”报道后半程。

  中国绿色时报总编辑张连友: 

  理念 态度 能力 

  这次疫情防控宣传报道,是媒体在公共卫生领域的一次新闻实战,也是一次传播科学和科学传播的实战。从实践和启示看,我强调六个字:理念、态度、能力 

  传播科学始终是媒体传播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也始终是媒体做得不够理想的一个领域。无论是科技新闻还是科普宣传,佳作明显偏少。这源于科学传播的特殊性。

  媒体的科技新闻、科学科普报道,从媒体传播角度,我认为应该建立这样一个概念:公众科学传播。就是用公众语言转换科学和专业语言使普通公众能够理解,同时又能准确表达科学内容的传播。公众科学传播要做到“面向公众,适合大众,科学准确”。也就是说既要避免专业难懂,又要避免不够专业精准。中国绿色时报社主办的《森林与人类》杂志,定位为“一本关于野生动物、植物和大自然的杂志”,就是遵循“公众科学传播”的理念来办的,它不是传统纯科学专业杂志,也不是传统科普杂志,是一本“公众科学杂志”。

  这次疫情防控宣传报道,是媒体在公共卫生领域的一次新闻实战,也是一次传播科学和科学传播的实战。关于科学传播,我举两个例子。一个是做得好的例子,一个是做的差的例子。

  先说好的例子,在新冠病毒解析报道方面有几个好的作品,它们通过文字介绍或图文视频组合,在疫情防控初期及时满足了公众需求,就传播技术和传播效果来说都是非常出彩的。其中就有果壳网的作品,该网是近年来由科学与新闻团队共同运营的很成功的科普网站。

  差的例子,就要说疫苗方面的传播。好几个关于疫苗的报道里,都说疫苗能在几个月里超常规地被研发出来。后来,在一些医学专家谈论疫苗研发的报道里,我们才知道疫苗研发时间要远远长于前期那些报道里的预想时间,这就证实了前期的相关报道是不科学的。传播者的心情和公众的心情一样,希望突破已有的疫苗研发规律,这可以理解,但是从科学上看就失实了。

  《中国绿色时报》也有一个例子,针对一度形成的野生动物携带传播病毒的热点,我们用海报的形式成系列地传播相关观点,从严谨的科学出发,凝练受众易懂易记的语言,如“珍爱生命,拒食野味”“爱护动物,与野生动物保持安全距离”“野生动物的命运也是我们人类的命运”等。

  从这次疫情防控的传播科学和科学传播的实践和启示看,我强调六个字:理念、态度、能力。首先是理念,要正视科学传播的客观难度,强调面向公众传播的表达。其次是态度,要科学严谨,避免一些不严谨的宣传惯性。第三是能力问题,需要持续提高能力,需要培育业务过硬的科学传播人才。

  湖北广播电视台电视综合频道副总监吴皓: 

  科普报道的用武之地 

  疫情暴发之初,很多都是未知,知识需要普及,认识需要更新;谣言乘虚而入,需要以正视听。我们第一时间传播权威声音,传递最新疫情科普信息 

  疫情暴发之初,很多都是未知,知识需要普及,认识需要更新;谣言乘虚而入,需要以正视听。此时,湖北电视综合频道的权威健康科普节目《荆楚大医生》团队有了用武之地。

  采访方式上,他们与新闻团队融合,每天将5G直播车开进救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定点医院,用5G直播连线打破时空限制,以专业科普为切入点做出直播特色。邀请刚刚从ICU病房出来的医生针对大众疑惑进行释疑,第一时间传回一线医生的权威声音,为大众传递最新疫情科普信息。

  选题设置上,聚焦具有较强时效性和关注度的“居家隔离指南”“疫情之下,高危人群的防护”“如何识别核酸检测‘假阴性’?”“抗击疫情 解读中医药防治最新方法”等话题。

  推出形式上,每期直播内容经过精心编辑后,在“荆楚大医生”微信公众号形成《防疫科普系列》推送,节目“干货”则剪辑成小视频,分发至学习强国、今日头条、抖音等平台播放。

  此外,为了更精准地服务疫情防控,在中央赴湖北指导组防控组的大力支持下,国家卫健委疾控局、湖北省卫健委、湖北电视综合频道联合推出了20余期《抗疫科普权威发布》电视版特别节目,内容包括《战“疫”科普指南》和《战“疫”心理指南》。受邀进行权威解读的专家由国家卫健委疾控局严格组织挑选,全部是国家顶级专家。

  节目中,我们将科学严谨的专业术语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内容,以新冠病毒常识、人群健康防护、心理健康科普等内容为基础,以文字、动画、视频等形式呈现,权威发布、全网传播、以正视听,在抗疫战斗中起到了很好的引导和稳定作用,特别是节目传播到海外,深受欢迎。

  在全国援鄂各医疗队坚守湖北抗疫最前线的宝贵时期,我们一直想在《荆楚大医生》基础上,推出特别节目《抗疫大医生》,邀请各省援鄂医疗队专家做客演播厅,讲述抗疫真情故事,分享抗疫经验心得,传播防疫科普知识。但疫情肆虐时,专家没有时间上节目,等到防控形势向好,各援鄂医疗队又要相继离汉了。事不宜迟,我们抓紧联系专家,提前沟通选题,连续录制。各个援鄂医疗队都非常支持,节目播出后,反响非常好。

  遗憾的是,原本希望邀请义无反顾投入到湖北抗疫主战场的李兰娟院士、张伯礼院士等亲临节目,权威解读抗击疫情的“中国医药”“中国处方”,但因时间关系,未能如愿。

  随后我们将把“抗疫特别节目”集结成册,这既是全球抗疫的中国经验,也必将成为珍贵的历史资料和国家记忆。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