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实录:大后方的新闻“守夜人”

2020-04-07 11:58 来源:中国记协网

  编者按:在战“疫”报道的后方,有一支默默坚守的夜班编辑队伍。他们是新闻“守夜人”,是与前方记者并肩作战的“逆行者”。面对稿量增加、节奏加快的战时状态,他们统筹调度、推敲把关,时刻不容懈怠,丝毫不敢松劲,只为确保刊播“最后一公里”的安全畅通。今天,我们聚焦这群新闻“守夜人”,一起聆听他们讲述隐身幕后、默默付出的逆行故事。 

  武汉广播电视台何志强:一位夜班编辑的“24小时守候” 

  每一个文字、每一个细节、每一组数据、每一段视频都要认真审看、斟酌、拿捏。当自己的策划经过记者的努力,通过屏幕传播到千家万户,收获观众一个个点赞,一个编辑所有的辛苦顷刻之间都烟消云散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既是一场大战,也是一场大考。身处全国疫情最严重的地区,作为武汉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总监助理、《武汉新闻》总制片人的我,也同样经历着这场严峻的大考,而且一考就是70多天。

  虽然自己也是一名参加过1998年抗洪抢险、2003年非典、2008年汶川地震等多次重大灾害报道的“老编辑”,但这次抗疫报道中,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艰辛,也收获着从未有过的感动。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1月22日,我们在《武汉新闻》中率先开设《坚决打赢疫情防控战》专栏。1月29日,武汉广电新闻综合频道调整为疫情防控专门频道,全天推出8档《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特别节目。其中,我负责承担午间12:00档和夜间最重要的19:30档直播,总时长约80分钟,我这个“夜班编辑”也由此升级成了一名“全天候编辑”。

   

  武汉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总监助理、《武汉新闻》总制片人何志强审看当日即将播出的节目。 

  因为传统媒体、新媒体同时开展报道,手机上又增加了几个微信工作群。除了休息时间,其他时间都不敢让手机离开视线,生怕漏掉了重要信息。获取信息、策划选题、审稿、审片,每天的工作就是在手机屏、电脑屏、电视屏之间不间断切换。为了让权威信息及时传播出去,在确保准确的前提下,能快则快,发稿时间常常以分秒计。

  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为了把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进一步传递到武汉千家万户,我安排编辑部及时制作好本埠新闻。当晚,央视《新闻联播》刚刚结束,武汉广电战疫情《特别节目》就在头条完整播出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的消息,紧随其后播出编辑部策划的新闻专稿《情深似海 厚爱如山 习总书记亲切关怀 武汉决胜疫情阻击战》。这样的谋篇布局,实现了权威信息的多层次、高密度发布。

  疫情期间,由于节目时长比平常翻倍增长,日常工作节奏自然也被打乱。每天直播一结束,就得接着和当班人员一起策划安排第二天的报道选题和报道重点。经常是刚刚安排妥当又接到新的任务。

  1月24日,除夕夜,距离新年钟声敲响还有一个小时。我接到采访任务: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450名医务人员,分别从上海、重庆、西安三地出发驰援武汉,大约半个小时后抵达武汉天河国际机场,速派记者前往报道。当时,通往机场的道路已经封闭,我一边协调调度记者,一边联系相关部门协助记者通行,甚至辗转联系到湖北机场集团等帮忙拍摄这段具有历史意义的场景。第二天,《陆海空三军医疗队驰援武汉》的现场报道顺利播发,有力鼓舞了武汉人民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信心。

  对文字、画面审核把关,是责任编辑日常最基本的工作。武汉“封城”期间,绝大多数市民宅在家里,电视成为他们获取权威信息最重要的渠道,收视份额较平时提高数倍。“你看电视了吗?”“看看今晚的电视怎么说”甚至成为市民的口头禅。

  如此高的关注度,对电视人既是信任,也是压力。信息发布不仅要快,而且要准,容不得半点差错。因此,每一个文字、每一个细节、每一组数据、每一段视频都要认真审看、斟酌、拿捏。对不确定的内容,或要求记者核实、修改稿件,或补充采访提供准确无误的信息。

  由于疫情事关重大,许多权威的信息发布需要经过相关部门的核实确认,有的甚至在播出之前的最后时刻才能确定,这也成为特殊时期的一个常态。2月14日,“特别节目”正在播出,临时收到一篇当晚必须播发的重要稿件,面对紧急任务,马上开始分配工作,大家开始分头准备,最终确保了稿件第一时间准确无误的播出;3月13日,为了在新媒体上及时发布“武汉市卫健委关于恢复全市大部分预防接种门诊服务”的消息,一直等候到次日凌晨两点。

   

  武汉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总监助理、《武汉新闻》总制片人何志强(右)在直播台上值守。 

  认真对待每一篇稿件,确保不出错,让新闻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是对编辑岗位最起码的要求。策划精品力作,让新闻值得后人回味则是更高的追求。这也是我一直努力的方向,我要求自己时刻做个有心人,一旦发现好的线索,马上记录下来,再和记者一起商量如何选择报道角度,需要拍摄哪些场景,需要采访哪些人物。而每当看到记者传回来一些感人肺腑的片段,又忍不住热泪盈眶,以至于一天下来口罩要被泪水打湿好几次。自己“激动”之后,马上联系前方记者,或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或讲述感人至深的故事,或放大激动人心的细节。当自己的策划经过记者的努力,通过屏幕传播到千家万户,收获观众一个个点赞,一个编辑所有的辛苦顷刻之间都烟消云散。

  眼下,疫情仍未解除,战斗仍在持续。作为新闻“战士”,同样不获全胜不言成功。每一个夜晚的守望,都是为了黎明的到来。

  四川发布王力惟:与网友“面对面” 

  发布重要通知,及时收集网友诉求,在后台留言安抚网友焦虑情绪……不知不觉又忙到了深夜。这段“住在”微博的日子里,我和网友一同面对困境,也一起迎来希望的曙光 

  在这个不平凡的开年中,关于疫情的每一个细节都牵动着网友的心。作为一名政务微博小编,这段时间最多的工作就是面对广大网友,讲述这些细节。

  我所在的“@四川发布”(四川省政府新闻办官方微博)从1月底开始,迎来网友留言和私信的爆发式增长。最多的时候,单是网友求证辟谣的信息,一天内就能收到数十个不同版本;从私信里,我读到过社区工作者缺乏防护物资的困境,也收到过网友想向湖北捐赠自家农作物却苦于运输难的心愿……联络沟通,积极应对,这段时间,我仿佛“住在”了微博,常常工作到深夜十一二点。虽然困难重重,并非所有的问题都能解决,但作为官微,不关闭评论和私信,努力解民之所惑、急民之所急是我们始终坚持的。

  1月24日,大年三十晚上19:15,在网友的关注和期盼中,我们在微博平台发布了四川省关于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的通知;1月25日,大年初一,我们又和网友一起“云送别”四川第一批援助湖北医疗队;年还没过完,网友开始持续担忧年后复工会不会引发新的疫情传播,我们及时收集网友诉求上报反馈,同时在后台留言安抚网友的焦虑情绪……

   

  受疫情影响,居家坐班的四川发布微博编辑王力惟正在和网友互动。 

  2月3日,大年初十的零时刚过,成都青白江发生了5.1级地震。疫情和地震双叠加,让不少网友的焦虑情绪更加明显,午夜已过却不敢入睡。感受到地震的一瞬间,仿佛是一种深入骨髓的肌肉记忆,我第一反应是打开电脑开始工作,完全顾不上家里晃掉了什么东西。当天晚上,我一边和各部门同事对接,及时发布关于震后处置的一手权威消息,一边通过评论、后台私信回应和安抚网友……不知不觉忙了一整夜。政府部门的迅速处理,官微平台的及时发声和积极回应,极大安抚了疫情期间网友的紧张情绪,也获得了大家的点赞。

   

  1月28日,大年初四,四川发布微博编辑王力惟(左二)和同事在发布会现场直播。 

  这是一个于你我都不平凡的开年,但寒冬已过,暖春来临,所有短暂的停滞都将重启。这段“住在”微博的日子里,我和网友一同面对困境,也一起迎来希望的曙光。希望通过我和同事们的努力,让“@四川发布”在网友眼里是权威的、靠谱的、鲜活的,是大家真正的“定心丸”。

  科技日报社胡兆珀:整建制坚守,一个都不少 

  这几十个不眠之夜,会让每个经历它的人终生难忘。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科技日报夜班整建制坚守一线,一个都不少 

  疫情报道期间,报社绝大部分部门都居家办公了,而夜班工作要求必须到现场。于是,夜班“敢死队”戴起口罩,开始了最早一批的复工复产。

   

  科技日报社夜班编辑在组版和审读大样。 

  受疫情冲击最大的莫过于湖北人。夜班编辑总共6个人,其中就有2个湖北人,今年春节,一个是十几年来年年回家今年却没回,一个是十几年来不回家今年突然想回却没回。大家由衷感慨:这些编辑都是“科技日报友好型”。

  彭东来京20余年,每年春节都回湖北老家。今年春节,突发奇想,早早就让家人订了来京的火车票。父母兄弟带着孩子来了,但接踵而至的疫情打乱了计划。一家7口人宅在建筑面积90平米的家里,拥挤热闹、烦心却也安心。隔离两周期满马上投入夜班。相对彭东,陈丹一个人的春节过得空前寂寞和无比担心。单身女生陈丹已经十几年没回家乡过年了,今年下决心要和父母团聚,早早买好了回武汉的高铁票,疫情突发,只得赶在武汉“封城”前一天退了票,选择坚守夜班一线,用一个个充满力量的新闻版面为家人加油,为武汉加油。

  在抗疫报道中,科技日报夜班团队的十几人全员在岗,一个都不少。

  报纸夜班工作平时紧张,战时更甚。作为新闻守夜人,我们这十几个人和全国所有媒体机构的夜班编辑一起,在每个寂静的深夜,坚守在排版机房,审读着大样上每一个鲜活又滚烫的文字,在这个时代的节点上,把苦难与抗争、感动和希望印在新闻纸上,鼓舞当下、铭刻历史。

   

  科技日报社夜班编辑在组版和审读大样。 

  我们的夜班队伍里有56岁的老编辑马树怀,还有23岁的组版员张静怡。他们是坚守一线的平凡英雄,他们是时代奋斗者群像,更是每个家庭里的父亲、母亲、丈夫、妻子、儿子、女儿。在此特殊时刻,这些别人家的宝贝值得被记住,他们是——编辑:王俊鸣、胡兆珀、彭东、马树怀、胡唯元、陈丹;校检:陈勇、刘文静、牛春艳、田冲、邓宏生、苑泽淳;组版员:柳红、金燕、王京靖、张静怡、王天彧。

  一个都不少,山河无恙,家人平安。

  工人日报社邓崎凡:带着口罩上夜班 

  作为一名编辑,我再一次体会到《工人日报》这份报纸以普通劳动者为报道主角的新闻价值取向;作为一名普通读者,也为抗疫一线那些普通人的故事和付出所感动

  带着口罩的这段夜班,是职业生涯中一段难忘的记忆。

  1月19日至今,我约有一个半月的班次是夜班,负责一版要闻和三版综合新闻的夜班编辑工作。

  作为新闻人,我对自己所服务的报纸、所从事的夜班编辑岗位有了更多的理解;作为读者,更被抗疫一线劳动者的故事而感动。

  战“疫”初期,疫情不明,如何选择、取舍新闻稿件?当时,夜班主要选用新华社的权威报道来回应受众的关切。如今来看,及时传递权威声音、加强防控科普无疑是恰当的。

  受疫情影响,今年工人日报春节休刊时间延长了几天,从2月3日恢复正常出版。2月2日晚上,戴好口罩,怀着一丝忐忑的心情来到报社,我开始了节后的夜班工作。

   

  工人日报社邓崎凡在检校大样。 

  此时,前线记者发来的报道量很大。报纸的版面内容有限,如何从众多报道中选择刊用,如何区分一版和三版在战“疫”报道方面的定位,成为摆在夜班编辑面前的问题。夜班领导提出了思路:一版除了刊发中央、全国总工会及事关疫情防控全局的重大新闻外,重点选用反映战“疫”一线劳动者的故事;三版则主要刊发各地各部门出台的措施举措、各地的经验做法。这样,夜班在处理自采报道方面,重点选择抗疫一线劳动者的故事,并在版面上突出处理。

   

  3月24日晚,工人日报社夜编室在谋划版面。 

  作为一名编辑,这让我再一次体会到《工人日报》这份报纸以普通劳动者为报道主角的新闻价值取向。同时,作为一名普通读者,也为那些普通人的故事和付出所感动。

   

  3月24日晚,工人日报社照排车间正在组版。 

  是的,每当看到报道里的这些普通人的努力,看到我的同事在前线后方尽职尽责,看到身边一个又一个普通人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为这场全民战役使劲出力,我相信最后的胜利一定会到来。

  湖北日报社谭亲璐:时刻不敢懈怠 

  抗疫期间办报任务更繁重,稿情更复杂,我在编辑稿件时更是不敢有丝毫懈怠,时刻保持清醒、严把关防偏差,精心提炼标题,放大新闻价值,用心配发编后,升华报道主题

  抗疫斗争是一场大考,对一个党报夜班编辑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

  与平日相比,抗疫期间办报任务更繁重,稿情更复杂。如何体现省级党报的担当,给读者以准确权威的信息,传递正能量,答好大考答卷,面对这些压力,我在编辑稿件时更是如履薄冰,时刻不敢懈怠。

   

  3月25日夜,湖北日报社要闻版主编谭亲璐在读大样。刘涛 摄 

  保持清醒头脑,严把关防偏差。2月28日晚,我在编辑一篇报道白衣战士战“疫”的通讯稿时,原主标题为“岁月,因你们负重前行而美好”,正文中亦有“岁月,因你们而美好”的表述。而当时正是疫情吃劲的时候,民众长时间宅家不能外出。在这样一种沉重的氛围下,实在谈不上“美好”,如果此标题见报,还可能引起读者对报道的反感。因此,斟酌再三,我最终将标题改为“负重前行,期待疫去花开”。正文部分,也做了相应的文字修改。

  精心提炼标题,放大新闻价值。2月9日晚,我在编辑一位湖北民大附属医院男护士的稿件时,原标题是《奋战在隔离病区的男护士》。新闻价值何在?难道仅仅是因为他是一位男护士?审读正文,在文内发现了报道人物说的一句话“让每一个病人看到希望”。这句话新闻价值更大,病人能看到治愈的希望,才会积极配合治疗,于是,我把这句话拎出来做了主标题。

  用心配发编后,升华报道主题。2月9日晚,看到一篇通讯《信心是一束光》,写的是一位78岁高龄的新冠肺炎患者讲述从感染到治愈出院的心路历程。他说:“害怕,病毒就会退却吗?”老人在病魔来袭时,保持的这一份定力让我感动和敬佩。我特意加了编后,其中写道:“在最暗淡的日子拨开一丝光亮,让病魔之手退却,让生命之火旺盛。”

  关键时刻看担当。按往年惯例,湖北日报春节期间日出4个版,因为抗疫报道,今年春节湖北日报一直坚持日出8个版,正月廿三后又恢复日出12版。我所在的编辑出版中心49名夜班人员全员上岗,克服了没有暖气(疫情期间不能开放暖气)又遇寒潮、家住社外没有公共交通等困难,保证了报纸的正常出版。

  致敬所有冲在一线的新闻工作者! 

  愿早日凯旋!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