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新闻社迅速启动应急报道机制,进入应急战时状态,组建了以湖北分社采编骨干为主、总社部门和其他分社支援的中新社湖北前方报道团队。党员骨干带头冲上一线,不畏艰险、无私奉献,忠于职守、勇于担当,克服困难、奋战一线,努力讲好中国抗疫的故事。
中新社党委常委、副社长、副总编辑夏春平(左二),中新社湖北分社党支部书记、副社长全安华(右二),中新社港澳台部记者杨程晨(左一),中新社四川分社记者安源(右一)在武汉客厅方舱医院采访。
逆行前进 迎难而上
疫情暴发后,中新社湖北分社党支部、社委会迅速召集采编人员,安排报道。分社党员主动请缨,在疫情不明情况下,奔赴华南海鲜市场和收治患者医院探访,传回大量图文报道。
1月20日后,随着“病毒人传人”的确定,湖北分社立即进入战时状态,紧盯官方信息、实地走访现场、采访专家学者,尽可能采集与疫情相关的更多信息。
面对日益严峻的疫情,湖北分社负责人带头坚守,坐镇指挥;分社记者坚守岗位,发回大量见闻、探访稿件。其中,1月22日,分社记者邹浩、梁婷冒着感染风险,探访湖北省中医院发热门诊;记者张芹进入发热病人排起长队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面对面采访一线医护工作者,发出《武汉一线医务人员的“战役”:疫情就像“集结号”》等稿件。
中新社湖北前方报道团队部分成员。
1月23日,武汉“封城”后,分社记者兵分多路,在出行困难的情况下,走访火车站、机场、超市等地,播报市民生活状态和物资供应情况。当天,中新社党委常委、副社长、副总编辑夏春平从北京乘高铁赶赴武汉,并带来两大包一线采访急需的口罩。夏春平至今依然坚守在湖北前方报道一线,协调并直接参与疫情报道工作,采写了一批鲜活生动的稿件。
1月24日,农历大年三十,前方报道组成员依然奔波在一线,午饭是在办公室煮的速冻饺子。《武汉将参照“小汤山”模式建专门医院救治新冠肺炎患者》《除夕夜武汉人的“小团圆”》……一篇篇稿件背后是无法与家人团聚的愧疚,是除夕夜泡面放冷也顾不上吃的忙碌。
1月24日,大年三十中午,中新社湖北前方报道团队在办公室煮速冻饺子当作午饭。
中新社江西分社社长柳俊武,《中国新闻周刊》、港澳台部、视频新闻部、侨务新闻部,以及四川、上海、贵州、辽宁等分社的记者编辑也陆续驰援,有的记者返鄂探亲后就地参加抗疫报道。报道组与总社前后方联动,通过一条条稿件,一幅幅图片,一个个视频,呈现疫情中心武汉的真实面貌。据不完全统计,到2月25日,中新社各平台共有300多条“10万+”阅读量的新媒体报道。
1月27日,正月初三,根据总社统一调派,中新社江西分社社长柳俊武告别家人乘坐高铁奔赴武汉,深入湖北疫情最前线,发出报道《记者手记:一个新闻老兵的“独家车站”》《记者手记:封城七天 倾听武汉另一种声音》《中新时评:阻击疫情需要“心的呼唤”》等多篇手记、专访和评论,引起热烈反响。
中新社党委常委、副社长、副总编辑夏春平(右)和中新社江西分社社长柳俊武在武汉火神山医院工地采访。
1月28日,大年初四,在江苏老家过节的中新社上海分社记者张践接到总社通知,第二天即出发前往武汉。张践与一同前往增援的总社视频记者孙恒业,每天带着摄像机奔波在抗疫报道一线,无论是采访疫情下武汉市民的日常生活物资供应,还是探访武汉疫情“重灾区”的“突击队”,亦或是拍摄汶川地震亲历者选择留守武汉成为志愿者,等等,都让两人感受到了疫情下全国人民万众一心、战胜疫情的决心和勇气。他们与分社记者共同用一手的视频资讯传递出中国一定能够战胜病毒、打赢抗击疫情阻击战的信心,视频稿件为多家外媒刊用。侨务新闻部记者冉文娟、辽宁分社记者杨毅分别在恩施和仙桃等地按照前方报道组统一指挥采写稿件,贵州分社新媒体编辑石小杰也随贵州医疗队赴鄂州参加抗疫报道。
周密策划 采访不停
临近春节,没有人再关心假期如何过,每天中新社湖北前方报道群里讨论的都是疫情相关的报道选题。街头、发热门诊、隔离病区、社区隔离点……围绕疫情,大家克服起初防护物资不足的困难,每日奔走于一线。
中新社湖北分社党支部书记、副社长全安华(右)采访法国驻武汉总领事贵永华先生。
为方便采访,也为安全起见,分社统一安排报道团队成员入住酒店“自我隔离”。虽然隔离家人,但并未阻隔新闻报道的脚步。
湖北分社党支部书记、主持工作的副社长全安华一方面加强与总社和湖北省相关部门沟通,一方面安排部署报道任务,并赴火神山医院、武汉大学等地采访,参与采写《对话留汉国际学生:校内未弥漫恐惧、我们在静待佳音》等独家稿件,及时回应了公众关注。
中新社湖北分社党支部组织纪检委员、社委艾启平除夕夜在编辑抗“疫”稿件。
湖北分社党支部组织纪检委员、社委艾启平负责审稿,经常忙到凌晨一两点,但还是挤出时间写下《武汉“封城”手记:此心安处是吾乡》《特写:勇闯“金银潭”》《述评:警惕“谣言病毒”蔓延扩散》《中新时评:打好疫情防控三大战“疫”很关键》《述评:当前湖北疫情防控仍需解“三急”》《中新时评:疫情防控需要纪律保障》等稿件。
中新社湖北分社社委徐金波除夕当天采访建设中的火神山医院。
湖北分社社委徐金波发挥长期联系武汉市、熟悉当地情况的优势,采写了大批来自抗疫一线的鲜活报道,《从火车站到机场 直击关闭离汉通道后的武汉》《特别的除夕:武汉吹响建设火神山医院“集结号”》《武汉街头小店不关门 坚守城市末梢的温情》《武汉战“疫”记:出入靠通行证 居家生活多网购》等稿件见证了武汉三镇的特殊时刻。
深入一线 突出特色
害怕吗?当然怕。对于未知的病毒,不安的情绪与记者就要上一线的决心相互交织,一边叮嘱家人注意防范,一边还要一次次走出家门,前往别人避之不及的重点地区。
中新社湖北分社记者张芹(右)采访云豹救援队。
采访中,湖北分社记者张芹见了很多人,听了很多故事,写下很多稿件。因家中孩子尚小需要照顾,她经常在报道驻地、采访地、家三处奔波,完成了《大年初一的武汉:待山花烂漫时,彼此均安好》《走访武汉社区:疫情防控不留死角 发热患者早期筛查》《“封城”七日:阳光照耀扫阴霾 市民祈福武汉》《韩国驻武汉副总领事李光镐:“‘邻居’遇到困难,我们理应守望相助”》等大批生动的独家稿件。
湖北分社视频记者邹浩进过华南海鲜市场、到过医院病毒检验室拍摄、还进入隔离病房两次。中新社湖北前方报道团队居住的酒店,离邹浩家仅100米的直线距离。他却已经记不清多久没有回家,而作为医护人员的妻子也在抗疫一线值班。
中新社湖北分社记者邹浩做采访准备。
在湖北医疗物资全线告急时,中新社湖北分社采编人员积极通联,在采访海外华人华侨时组织了数批捐赠。2月5日,湖北分社将菲律宾华人华侨爱心捐赠的疫情物资,赠予急需防护物资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光谷院区,践行了媒体人的社会责任。
中新社四川分社摄影记者安源在武汉方舱医院采访。
来武汉支援的中新社四川分社摄影记者安源在武汉期间,前往发热门诊采访,进入“红区”拍摄李兰娟院士查房。为了拍摄雷神山医院建设情况,安源和同事从小路绕道近3公里,最终拍摄到了珍贵画面。
中新社港澳台部记者杨程晨(右)与上海分社记者张践驰援武汉。
返乡探亲的中新社港澳台部记者杨程晨就地留在武汉参加报道。不到20天发出文字通稿32篇,图片通稿近40张,还发出多条短视频及视频通稿。其中文字稿件《武汉医务人员“年夜饭”见闻:身着隔离服乘摆渡车送餐》《再探武汉华南海鲜批发市场:生活仍要继续》《“光头护士”单霞“上一线”:保护好自己方能更好战斗》《专访金银潭医院重症“突击队”:与时间、死神赛跑》《专访留汉法国医生:备好香槟,待吾妻归来》《对话医者、患者余昌平:过度恐慌不必要》,视频稿件《武汉医护人员的“年夜饭”》《战“疫”Vlog 留汉法国医生:备好香槟 待吾妻归来》等获得广泛传播。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周群峰(左)进入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重症科采访后与医务人员合影。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记者也是战斗的一员。中新社人通过纸和笔、话筒和镜头,深入宣传、充分报道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联防联控措施、防控疫情的成效,生动讲述防疫抗疫一线的感人事迹,广泛普及科学防护知识,让受众坚定信心、感受初心、放下担心,讲好中国抗击疫情故事。(中新社三教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