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总有一些人令你印象深刻,总有一些瞬间让你感动落泪。在抗“疫”一线奔波忙碌的记者们,真情记录着那些人、那些事。在他们的笔下和镜头中,是一次次勇敢的“逆行”,是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倾听!听一线记者们讲述,那些让他们泪目、难以忘怀的瞬间。
人民日报社湖北分社记者程远州:痊愈第一天,她就回医院上岗了
在武汉采访,我经常会感叹,这是一座有着英雄情怀的城市,一个个普通市民,平时默默无闻,但在疫情肆虐时,却爆发出极大的勇气,给人最多的感动,最温暖的力量
在武汉中南医院急救中心,我遇到了一位很特别的采访对象——感染新冠肺炎刚刚痊愈后返岗的护士郭琴。
我问她:“别人都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你为什么不害怕?”
她沉默了一会儿,小声说:“其实,我心里怕极了,但我那么多同事都在医院忙得昏天黑地,我在外面待不住。”
看着眼前这位瘦瘦的女护士,我一下子哽住了。
人民日报社湖北分社记者程远州(右)在武汉中南医院急救中心采访护士郭琴。
郭琴是武汉第一批接触新冠肺炎的医护人员之一,因为持续密切接触感染病患和高强度作业,在救助一位危重症病人时被感染。她说,躺在病床上的时候,她彻夜未眠,听着病房里的仪器声和同事们急促的脚步声,想着自己11岁的儿子和年迈的父母,禁不住偷偷地流下了眼泪。
但隔离期刚过的第一天,她就回到了自己的岗位上。
在抗疫一线,我遇到过很多郭琴这样的人物。他们平时只是一个个普通市民,默默无闻,但在疫情肆虐时,却爆发出极大的勇气,散发出英雄气概。他们说不出堂皇的话语,也不掩藏身为普通人的恐慌、担忧、悲痛的情感,却在危难时期给人最多的感动,最温暖的力量。
人民日报社湖北分社记者程远州在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西院ICU办公室外整理采访记录。
在武汉采访,我经常会感叹,这是一座让人悲伤的城市,也是一座让人感动的城市,一座有着英雄情怀的城市。
昨天,武汉第三医院的医生李玉涛跟我说,每次遇到情绪焦躁的患者,他就唱自己创作的一首歌,患者常常会感动流泪,平静下来配合治疗。这首歌的名字叫《英雄城市》。
新华社湖北分社记者熊琦:“方舱医院”里的阅读者
在最绝望的时刻,依然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求,对人类的反思,对未来的畅想。在这个灰白的空间内,一个平静的阅读者,用他面对灾难和生命的态度,绽放了无限的生机
2月3日开始,在数天时间内,武汉市全力改建13个大型综合场馆,搭建拥有万余床位的“方舱医院”,力求通过动用最小的社会资源,最大效果地将轻症确诊病人收入,阻断传染源,织就“生命之舟”。
2月5日晚10点左右,位于武汉市江汉区武汉国际会展中心的“方舱医院”正式启用。三辆公交车运载来了首批四十多名轻症确诊患者。深呼吸后,我换上防护服,第三次进入隔离区采访。
在一对一的专人引导下,患者被带领到自己的床位旁,刚入住的患者不住地对医护人员表达感谢。工作人员给每位患者都准备了一个物资箱,贴心地放置了棉拖鞋、毛巾、卫生纸、垃圾袋等日用品,希望在简陋的环境下让患者尽可能的舒适……在糊满雾气的防护镜下,我艰难地记录着眼前的一切。
新华社湖北分社记者熊琦在位于武汉市江汉区武汉国际会展中心的“方舱医院”采访拍摄。
在拍摄即将结束,我攀上一个木梯,想从高角度拍摄一个病区的全景时,却看到了一天之中最让人动容的瞬间。
18号病床上,躺着一个年轻的小伙子,他静静地举着一本严肃的政治著作:《政治秩序的起源》,安静地阅读。口罩遮住了他的表情,但却藏不住眼神里的平静和专注。
2月5日晚,位于武汉市江汉区武汉国际会展中心的“方舱医院”正式启用,开始收治首批病人。一名刚入住的患者在读书。
看见我举起相机,他轻轻摆了摆手,示意不用拍他,我犹豫片刻,还是执意按下了快门。也许他并不明白,在有些喧嚣的“方舱医院”里,近乎静止的他,此刻却有着巨大的张力。在最绝望的时刻,依然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求,对人类的反思,对未来的畅想。在这个灰白的空间内,一个平静的阅读者,用他面对灾难和生命的态度,绽放了无限的生机。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视听新媒体中心记者王秀帅:“让我们一起守护平安!”
在武汉的每一天、每一次采访,都是一次虔诚的出发。“让我们一起守护平安!”这份职责背后的执著和自信,不仅感动了我们,也感动了慢直播镜头前的观众
武汉这些天的采访中,总有很多不经意间遇到的人让我感动。
在武汉天河机场,我和同事遇到了一位来自辽宁的医务工作者。她告诉我们,她的爱人也是医生,几天前已经到达武汉,她则是刚生完孩子不久。提起家人,她忍不住哭了。口罩和护目镜下,我甚至没能看清楚她的脸。她一抬头,对着镜头喊出一句:“加油武汉!”之后,她就跟着医疗队匆匆离开了。
我们没能记下这位医生的名字。但从那一刻起,我已经深深地记住了她。自从来到武汉,这样的感动随时都在发生。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视听新媒体中心记者王秀帅(左)和同事姜华在火神山医院慢直播现场。
最近这几天,全国各地援助武汉的队伍陆续抵达。2月9日,冷清了很久的武汉天河机场再次沸腾起来。这天,近6000人组成的多支医疗队乘坐41架次包机陆续抵达。各省市、地区身穿各色制服的医务工作者有序走出登机口。在从西安来的医务人员中,有一位叫做巩守平的医生。他面对我们的采访镜头说:“我的名字,守护的守、平安的平,让我们一起守护平安!”
驰援武汉的西安医务人员巩守平(左)抵达武汉天河机场。
这份职责背后的执著和自信,不仅感动了我们,也感动了慢直播镜头前的观众。
为了保障慢直播信号的稳定回传,让全国观众能够实时了解武汉的真实状况,我和同事姜华每天穿梭在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天河机场之间,协调各路直播信号。在武汉的每一天、每一次采访,都是一次虔诚的出发。在路上、在医院、在机场,仰望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跟随他们的足迹,感受着他们全力以赴的坚定决心和信心。
浙江金华新闻客户端记者冯俊江:那双红肿的手,一天要洗300次
对医护人员来说,洗手是一门学问,更是一种责任,特殊时期,尤为如此。一天工作下来,双手已被消毒液、洗手液、滑石粉浸泡得又红又肿,吃饭时连拿筷子都吃力
当杨晶艳摘下手套的那一刻,那双红肿的手,让我眼睛一下子湿润了……
从1月19日战疫打响以来,浙江省金华市磐安县人民医院感染科护士长杨晶艳的神经一直紧绷着,从早上5点,到次日零时,吃住、工作在住院部大楼南面的隔离区。她告诉我,一天工作下来,双手已被消毒液、洗手液、滑石粉浸泡得又红又肿,吃饭时连拿筷子都吃力。
对医护人员来说,洗手是一门学问,更是一种责任,特殊时期,尤为如此。
每天,杨晶艳要没完没了地洗手:配置输液剂前洗手,输液前洗手,更换液体后手消,进出病房接触患者周围物品、门把手后手消,整个过程至少需要倒腾8次,给10个患者输液就需要洗手80次。我给她初步算了下,每天早中晚重复操作,就要洗手240次。加上穿脱防护服、就餐等,她一天的洗手、手消次数超过300次。
工作间隙,浙江省金华市磐安县人民医院感染科护士长杨晶艳(右)接受记者采访。
采访杨晶艳时,有两瓶瓶装液体引起了我的注意。一瓶是她办公桌上的护手霜,她和我说,最近20多天忙得都没时间涂抹过一次。另一瓶是医疗车上的手消液,20多天竟已换过两次。
截至2月10日16时,磐安县无一名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磐安零确诊病例,许多和杨晶艳一样的医护人员尽到了职责本分。特殊时期的初心坚守,危险时刻的细心坚持,是保障平稳有序、共克时艰的关键。
湖北日报社社会新闻中心记者胡蔓:你疲惫的背影,令人心疼
救治任务可谓异常艰巨,不但也面临被感染的风险,还有不少未知的难题。望着周琼教授离去的背影,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一种心疼,也感受到一份使命:必须将这种精神传递出去,告诉大家、感染大家
1月28日,我接到任务去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采访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医护人员。
湖北日报社社会新闻中心记者胡蔓(右)采访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院长胡豫。
在去感染科的路上,我的心一阵阵紧起来。虽然戴上了口罩,但我知道,再往里走就是非常严重的重症患者了。见到救治这些医护人员的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呼吸内科周琼教授时,我很是吃惊:没想到,承担感染新冠肺炎十几位医护人员救治重任的,竟是如此瘦弱的身躯!
十几位医护人员感染新冠肺炎,备受社会关注。救治任务可谓异常艰巨,不但也面临被感染的风险,还有不少未知的难题。面对重任,周琼教授义无反顾投入战斗。这十几位医护人员不仅是患者,更是她的同事和战友。每一天,她穿着厚重的三级防护隔离服,连续工作8个小时以上,隔离病房查房1个小时就全身湿透。接受采访时,她难掩疲惫。但她急切的话语里,充满对战友浓浓的牵挂;坚毅的眼神中,传递出一份与病毒斗争到底的执着。摄影记者抓拍了这一瞬间。采访刚短短十余分钟,就被患者急切的呼叫打断了,她马上转身奔向患者身边。
1月28日,连续战斗在抗击新冠肺炎一线的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呼吸内科周琼教授面露憔悴。湖北日报社记者 田悦 摄
望着周琼教授离去的背影,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一种心疼,也感受到一份使命:必须将这种精神传递出去,告诉大家、感染大家。
在周琼教授的悉心救治下,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首批感染的十几位医护人员悉数康复,1月28日当天就有3位受感染的医护人员痊愈出院。
该抖音视频发布后,播放量达3.8亿。
一直负责卫生领域报道,我和许多医生成了朋友。这段时间,他们中有的感染了,有的倒下了,有的甚至在抢救。得知他们转危为安时,我也禁不住喜极而泣。可以说,医护人员是在拿命来拯救患者。这种“不计报酬、无论生死”的精神,不断激励着我,奔走在抗疫报道一线,全力以赴。
红网新媒体集团记者朱丽萍:“宁为玉碎,只为你痊”
因为爱情买玉镯,因为国家砸玉镯。短短一小时,我用镜头记录人心最柔软的部分,也见证情比玉坚的感动。没有从天而降的天使,只有逆行而上的英雄
2月8日,元宵节。上午11点半接到通知,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支援湖北国家医疗队将在下午1点举行出征仪式,10分钟吃了个泡面,我便背着长枪短炮赶赴现场。
红网新媒体集团采访中心摄影部记者朱丽萍(左上)视频连线采访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新冠肺炎隔离病房医生。
到达湘雅三医院出征仪式广场时,各界媒体已经把“出征战士们”围个水泄不通。
这是一场没有彩排的临时出征。元宵节前夜发出通知,不到两个小时,湘雅人一呼百应,纷纷连夜请战,火速组建了一支130人的医疗队伍驰援武汉。
采访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画面是,湘雅三医院内科ICU重症监护室护士龙果取不下手腕上的玉镯,担心到了武汉防护服穿不严实。情急之下,她的丈夫顺手找来一块重物,砸了几次才将玉镯子砸成数段。玉镯子是龙果夫妇的爱情信物,因为爱情买玉镯,因为国家砸玉镯,这份“宁为玉碎,只为你痊”的责任令人感动。当即,同事王义正和我用手机迅速编辑图文,现场发表了《抗疫夫妻档丨因为爱情买玉镯,因为国家砸玉镯》的报道。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内科ICU重症监护室护士龙果与丈夫。
短短一小时,我用镜头记录人心最柔软的部分,也见证情比玉坚的感动。笑着笑着就哭了的亲属告别,哭着哭着就笑了的抗疫夫妻档……没有从天而降的天使,只有逆行而上的英雄。他们带着重托出发,相信必将满载胜利凯旋。
广东广播电视台记者黄嘉莉:最近时,不到20厘米
4名医护人员围着病人紧张忙碌,没有一人后退,离病人最近时不到20厘米。他们也是血肉之躯啊!那些奋不顾身的医护人员,就是带给病人们希望的天使
大年三十,我和摄像同事作为随队记者跟随广东援武汉医疗队到达武汉。
1月28日,大年初四,我们首次进入广东医疗队负责的汉口医院隔离病区采访。穿在身上的那一整套防护衣把人包得严严实实,没有一处露在外面。呼吸喷出的雾气,把护目镜变模糊了。我感觉自己是又聋又瞎,完全无法想象医护人员一整天穿着防护衣在病房工作有多难受。
广东广播电视台记者黄嘉莉在汉口医院隔离病区采访。
在汉口医院病区里,两层楼150张病床全部住满。这里每天都在超负荷运转,在病房近百米的长廊上,总有医生和护士飞奔的身影。
“要快,我们恨不得能踩一个风火轮”,一位护士一边说着一边从我身旁跑过。
广东医疗队负责的汉口医院隔离病区。
突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断了我们正在进行的采访。我们也快步向病房走去。
一位病人因呼吸困难,发出了尖锐而急促的喘气声。4名医护人员正在进行急救,旁边还放着几瓶氧气罐。职业的本能让我们想靠近拍摄那场景,一名医生一把把我和摄像同事拉到门口,急切地说:“别靠太近,这个时候传染性最强”。我当时被吓了一跳,心里感到很害怕。站在门口冷静了几秒钟后,我透过糊满雾气的护目镜,看到4名医护人员围着病人紧张忙碌,没有一人后退,离病人最近时不到20厘米。那一幕让我流下了眼泪。面对病毒,他们不怕吗,他们也是血肉之躯啊!
那位病人最终被抢救过来了。在随队采访的十多天里,我看到不少病人病情好转,有的已经出院。他们也许曾经害怕甚至绝望,但只要有人伸出援手,他们就有希望,而那些奋不顾身的医护人员,就是带给病人们希望的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