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助企纾困,金融要持续发力。企业信贷需求如何挖掘和对接?融资成本如何降低?疫情之下金融服务如何“不断档”?《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日采访多家银行和企业,探求金融活水“解渴”市场主体的实践。
企业“需求弱”? 助融资对接多方发力
今年以来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企业的有效信贷需求确有所减弱。“企业投资和经营扩张慢下来或停下来,其信贷需求就会随之减少,有的企业也会主动去减负债。”一位基层银行工作人员坦言自己的切身感受。
不过,多位银行业人士也认为,银行挖掘市场主体信贷需求仍有空间。“我们发现,疫情暴发之后这几年,有的企业流动性慢下来了,过去依靠自有资金的现在对外部融资更加倚重。我们支行小企业的首贷户一直在增加。”工行北京海淀西区支行小企业金融业务中心副主任于丽说。
如何更好挖掘企业信贷需求?除了银行自身加大营销力度,一些地方融资对接平台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泉州疫情暴发一个月内我们营收下降七成以上,流动资金吃紧。从我在平台发布融资需求后,隔天南安农村商业银行的客户经理就与我联系并详细介绍适合我们的贷款产品,我从了解产品到拿到纾困贷款前后不到5天,真是雪中送炭。”福建省南安市地恩石材有限公司负责人曾毅力对记者说。
曾毅力口中的平台是“泉州中小微企业信贷直通车”平台,企业可通过手机填写融资意向,平台可快速匹配企业需求。记者从人民银行泉州市中心支行获悉,在泉州疫情较为严重的3月13日至4月6日,53家企业通过“信贷直通车”获贷1.64亿元。
另外,不少地方部门也主动向金融机构推送名单意在助推精准匹配信贷供需。“地方金融局、经信局、税务局、工商联等近期都分别推送一批有需求的企业名单,银行也会快速跟进。”某国有大行北京地区一支行对公业务负责人对记者说。
企业“想减负”? 银担合力提额度降成本
“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受疫情影响程度不同,企业的需求也会有一定差别。受疫情影响比较大的企业,其迫切需求就是银行的信贷政策要稳住,而且支持的成本越低越好。”工行北京海淀西区支行副行长李效敏表示。
李效敏的话道出了不少企业的心声。如何给企业“减负”?银行让利、担保降费、财政贴息齐发力。
今年5月,北京明易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归还上笔贷款本金的当天就拿到了工行北京分行新发放的1000万元贷款,不仅实现资金投放“无缝衔接”,而且执行了基础利率下浮的优惠贷款利率。“除了银行主动让利之外,也引入了和政策性担保机构的合作,为企业增信顺利落地奠定一定基础。”工行北京海淀西区支行小企业金融业务中心客户经理周潮然表示。据她介绍,工行与多家北京地区政策性担保机构都有多年合作,这次疫情暴发以来,多家担保机构的担保额度有一定提升,费率也进一步下降。
“我们大概综合评估了下,比起上个贷款周期,银行利息一年大概能再减少四至五万的支出。”北京明易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姜一波说。不仅如此,对于明易达这样的高新技术企业而言,根据政策,在贷款结束正常的还本付息之后,还可享受一定比例的政府贴息,这意味其融资成本将进一步降低。
在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看来,政策性担保机构费率较低,背后财政资金支持,它和银行之间合作形成的风险分担机制,可以在不过分抬高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的情况下,分散商业银行的风险,使得风险相对较大的小微企业融资业务变得可行并得以落地。
企业“用款急”? 服务线上化“快马加鞭”
“我们很多食材供货来自上海,4月疫情导致供货商无法发货,原材料运不进来,价格也上涨了很多,仅三文鱼4月的采购价格就比3月上涨了50%。5月,北京暂停堂食,我们这种西餐正餐又不太适合外卖,当月营收更是减少了80%以上。”北京普兰达德国餐厅负责人张黎黎坦言,原料涨价、营收下降因素叠加,企业短时间内现金流着实非常紧张。不过,通过工行线上产品“e抵快贷”,餐厅在抵押物有变更的复杂情况下,一周左右完成签约、实现放款。
现金流不能断!疫情之下,有的企业人员被封控在家,但又着急贷款用款,如何保障金融服务“不断档”?
人民银行日前印发的《关于推动建立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的通知》指出,“优化企业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微信小程序等功能及业务流程,为小微企业提供在线测额、快速申贷、线上放款等服务,提升客户融资便利性。”
据李效敏介绍,疫情防控措施升级后,造成很多公司人、印、物分离,开发票、盖公章这些基本的财务环节都无法实现。面对这样的现实情况,工行力争实现所有流程线上办,并且积极尝试远程视频尽调、“不见面”抵押等创新服务模式,进一步拓展普惠金融服务边界。(记者 张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