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工业强省的“四川答卷”——全国经济类媒体见证四川工业奋进之力调研活动纪实

2022-07-25 14:50 来源:甘肃经济日报

  中国牙谷科创园。

  位于宜宾三江新区的国家级智能终端产业园示范基地。曾朗 摄

  宜宾三江新区动力电池产业基地。

  成渝高速公路资阳高新区出口。

  快速发展中的绵阳。(绵阳市委宣传部供图)

  五粮液生态湿地。

  工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近年来,四川省不断加大建设“制造强省”的力度和步伐,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8%,工业经济总量超过1.5万亿元,取得了不俗成效。

  7月6日,由中国经济传媒协会主办、四川经济日报承办的“全国经济媒体见证四川工业奋进之力调研活动”在成都启动,来自全国的20家中央、省级经济媒体的记者们走进四川,深入成都、德阳、宜宾等市,入园区、访企业,实地感受了四川首批制造强市试点和特色优势产业试点的风采,领略了四川在工业强省建设路上的奋进之力。

  革“新”:老企业焕发新活力

  七月的天府之国,“炎”值一天高过一天,让人真正感受到了这里的热情似火。而与天气同样火热的,还有诸多企业的火热生产场面。

  走进中车资阳机车有限公司生产厂房,第一感觉就是活力四射,一辆辆机车整齐排列,甚是壮观,工作人员步履匆匆,繁忙有序。

  中车资阳机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工会主席黄海指着面前的机车介绍说:“前面这3辆机车是内燃机车,后面3辆机车则是由内燃机车改造的混动机车。这两款机车都是公司的拳头产品,特别是混合动力机车,具有节能减排、降噪省油的特点,彻底改善了原老旧机车的排放指标。”

  始建于1966年的中车资阳机车有限公司隶属于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根植于使命沃土,受命于时代之需,从研制生产内燃机开始就创下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为民族工业振兴立下了汗马功劳。

  随着高铁时代的到来,机车生产企业普遍面临转型。中车资阳机车有限公司主动适应市场,将创新作为转型升级的核心抓手,大力实施“外引内联”的技术创新战略,走出了一条以机车制造为立足点向其他领域渗透的多元化发展道路,让老企业焕发了新活力。

  目前,中车资阳机车有限公司已向“一带一路”沿线33个国家出口机车1000余台,超过中国内燃机车出口总量的50%,是中国内燃动力产品走出国门的“领军者”。

  在四川,像中车资阳机车有限公司一样通过创新焕发新活力的老牌企业不在少数。

  位于四川德阳市的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汽)和中车资阳机车有限公司同龄,始建于1966年,是大型船舰用动力主、辅机定点生产企业,也是全国机械工业100强企业和我国最大的汽轮机制造基地,是名副其实的“大国重器”。

  在发展过程中,东汽始终坚持以改革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锐意创新,为企业的可持续和跨越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目前,东汽的产品涵盖煤电、核电、气电、节能环保发电、电站服务等多个领域。截至2020年,已累计生产发电设备超过4.7亿千瓦,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30%。东汽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产品远销南亚、东南亚、非洲、南美、中东、欧洲等29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出口发电设备产量超过5000万千瓦。

  东汽重型一分厂厂长管国江说:“今年上半年订单创新高,已经拿了上百亿元的订单。预计明年订单量将达到更高峰。”

  同为老牌企业的四川九洲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也有喜人的业绩:今年前6月,营业收入207.9亿元,同比增长33.1%;利润总额3.8亿元,同比增长70.8%,2022年全年预计营业收入实现420亿元、利润总额7.6亿元。

  九洲集团于1958年建厂,是国家“一五”时期156项重点工程之一,专注于集团管控、产业投资和服务赋能的高科技企业集团。多年来,九洲集团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年研发投入强度持续高于6%,建有3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和33个省级创新平台,主持和参与制订国家、军用、行业标准120项。

  中车、东汽、九洲,这三家老字号企业的共同特点就是自我革新,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厅长翟刚说:“科技创新是制造业发展的‘牛鼻子’‘发动机’,企业的改革创新,为四川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澎湃动能。未来,四川省将切实把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制造强省建设的‘最强动能’,建设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制造业创新策源地,高质量发挥好新型工业化的主导作用。”

  造“谷”:从四川制造到中国制造

  走进位于全国最大的口腔产业集聚地——资阳市“中国牙谷”的四川正美齿科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火热扑面而来。一排排3D打印机、压膜机高速运转,操作人员一丝不苟、忙而有序。经过3D打印、压膜、抛光等诸多工序,一个个牙齿矫治器模型便正式下线。

  “我们开发出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业正畸系统,将正畸技术引入到数字化时代,使每颗牙齿的移动精确到0.1mm,实现了治疗全程可控,矫治过程和结果可视化。”正美生产经理陈建告诉记者,正美齿科是率先在国内使用工业级3D打印机的口腔医疗器械生产商之一,公司生产的矫治器在今年前5个月已实现产值近4000万元、同比增长200%。

  资阳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说:“‘中国牙谷’已引进德国卡瓦、美国爱齐等国内外知名口腔企业93户、项目102个,其中全球前100强8个,产品涵盖口腔设备4大类60余个、口腔材料5大类100余种,涵盖了口腔产业的全产业链。”

  “中国牙谷”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资阳市抢抓机遇,充分借鉴武汉“光谷”和苏州生物医药园等成功经验,以人为本,致力于打造国际口腔全链式生态系统,中国一流复合型产业社区;以“五年成谷”为阶段性目标,奋力打造全国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强、产业链最全的国际口腔装备材料生产基地。

  2021年,“中国牙谷”的口腔产业产值突破20亿元,预计到2025年将引进口腔企业200户,实现产值300亿元,口腔装备材料研发制造占全国市场份额达到15%。

  资阳有“中国牙谷”,乐山有“硅谷”。

  “中国绿色硅谷”位于乐山市五通桥新型工业园,园区的一边大型机械来来往往,还在如火如荼建设,另一边是已投产项目,正在全力生产。项目建成投产区最显眼的当属由通威股份旗下四川永祥股份有限公司与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成立的专业从事高纯度晶硅研究、开发、生产、销售及光伏发电项目的开发、建设、维护的高新技术企业永祥新能源公司。

  “纯度精确到小数点后面的九位数。”永祥新能源战略发展部部长代长宏说:“我们使用自主研发的‘第六代永祥法’生产出来的高纯晶硅纯度达99.999999999%,技术和质量指标行业领先。有了高纯晶硅就能制成单晶硅拉棒,这是光伏电池板的原材料。”

  目前,全球前十强光伏企业有5家落户和参股乐山,现具备11万吨高纯晶硅、34GW切片的生产能力,处于全球硅材料产业生产地“第一方阵”。今年一季度,乐山“中国绿色硅谷”晶硅光伏产业实现产值118.27亿元,晶硅光伏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7.7亿元。

  “中国绿色硅谷”的成功,得益于政策的高位推动。四川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作出决定,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推动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积极培育壮大绿色低碳优势产业。

  作为全国多晶硅的发祥地,乐山高起点谋划,明确提出实施晶硅光伏产业“头号工程”,追“光”逐“链”,加快建设“中国绿色硅谷”。

  “中国绿色硅谷”推进办相关负责人说:“‘硅谷’建设不是盲目跟潮流的追风行动,而是追‘光’逐‘链’的聚集发展、延链发展,通过企业汇聚成链、抱团发展,形成互惠共赢的光伏产业生态体系,已经成为全国贡献一个千亿级的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大市场。”

  创“城”:科技领跑工业强省

  提起四川绵阳的制造企业,许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四川长虹。

  7月9日,“全国经济媒体见证四川工业奋进之力调研活动”的记者们来到四川长虹电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虹”)的智慧显示工厂,“亲密接触”了这个数字化转型升级的“优等生”,亲身感受了四川数字“智”造的成果。

  在中央控制大厅,一张LED显示大屏上监控着生产线的每一个数据。长虹新闻发言人饶彬彬说:“这是长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首条‘5G+工业互联网’生产线,2020年1月正式投产,通过工业机器人、机器视觉等多项技术,成功推动产业实现数字化、管理实现信息化,并在中国家电行业率先实现大规模个人化定制服务,提升了多批次、小批量订单的制造能力。”

  当然,长虹的数字化转型升级不仅仅在电视生产模式上。饶彬彬说:“面对席卷而来的工业4.0时代,长虹全力实施数字化转型升级,开放面向智能制造的服务资源,促进线上云平台和线下服务资源充分融合,推动长虹转型为面向行业的‘端云一体’集成服务商。”

  长虹创造了多个第一:冰箱压缩机位列全球第一、物联网模块位列全国第一、近程防空雷达位列全国第一、航空电源位列全国第一、高速连接器全球前四、轨道交通电源系统全球前四、数据存储解决方案位列全国第一、IT 分销商位列全国前三。

  长虹的变革是绵阳工业经济转型发展的缩影。2000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建设中国(绵阳)科技城的重要战略决策。从那一刻起,绵阳将服务国家战略与自身发展紧密结合,一路砥砺奋进,逐步走出了一条依靠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保障国家重大战略的路子。

  产业园区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也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以突出园区主导产业、做强园区功能配套、推进园区转型升级、促进园区产业倍增为引领,绵阳大力实施“园区提质、企业满园”行动,推动各园区产业向“专精特优”方向发展,并通过培育壮大标杆企业,着力打造“镇园之宝”,形成一批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具有全省乃至全国影响力的产业集聚区。

  人才是创新之本。为了吸引人才,近年来绵阳市加大了制度创新的力度,相继出台了“1+20”人才新政,实施“科技城人才计划”引人才、“绵州育才计划”育人才等人才计划,每年拿出6000万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逐步形成具有含金量和吸引力的人才政策体系。

  从培育创新主体、激发创新活力,到优化创新生态、发展创新产业,在绵阳国家科技城建设的强劲带动下,2020年,绵阳经济总量在逆势上扬中首破3000亿元大关达到3010.08亿元,三年破千亿、再上新台阶,成为四川省首个经济总量破3000亿大关的地级市。

  与绵阳一样奋力崛起的还有万里长江第一城——宜宾。

  宜宾,因有以五粮液为龙头的众多白酒企业而被称为“酒都”。近年来,宜宾市白酒企业不断改革创新,白酒行业迅速提质增效,2021年全市白酒产量突破70万千升、营业收入突破1600亿元、利润总额突破360亿元。

  宜宾不仅是“酒都”,而且还是四川首批4个制造强市试点城市之一,科技创新已成为宜宾市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而在这“第一动力”中,极米科技公司分外惊艳。在刚刚结束不久的“618”电商大战中,极米投影全网成交总额突破7亿元,蝉联京东、天猫投影机类目销量和销售额九连冠,再次实力上演一骑绝尘,领跑中国投影行业。

  作为一家科创企业,极米一直注重研发,并在光学技术方面大力投入。2021年,极米的研发投入同比增长89.3%,达到2.63亿元。大投入带来大产出,极米在智能投影领域开创了多项引领行业的创新技术,已荣获43项国际大奖,获得各项专利和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872项,实现了自研自产模式,产品远销日本、美国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宜宾市经济合作和新兴产业局陈科长表示,在政策护航、企业发力之下,世界财富500强、中国企业500强和民营企业500强企业纷纷落户宜宾,全球最大动力电池生产基地、全球最大智能轨道快运系统生产基地、全国有影响力的汽车制造基地、全国智能终端及其零配件重要制造基地等成势见效。2021年,宜宾市高新技术企业首次达到2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首次超1000家、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首次突破1000亿元,效益和质量均实现倍增。(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贾治堂 缑玉明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