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报刊协会组织媒体记者深入菏泽农村采访

2013-08-05 14:48 来源:中国经济传媒协会

  近年来,菏泽市农村信用社系统在体制机制上大胆改革,因地制宜在全辖区内创新实施“百千万”富民工程,引导和扶持了一大批致富带头人、专业户和专业村,带动更多农户走上了富裕路,为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与创新进行了可贵的探索。

  7月31日至8月2日,我会组织来自人民网、经济日报、农民日报、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县域经济报、中华工商时报等媒体记者,以菏泽“百千万”富民工程为切入点,深入到菏泽的农村和农户进行“关注三农”的主题采访。

  在菏泽采访期间,记者们分别深入到巨野县和单县等地的乡村,走进农户、养鸭场、加工厂和蔬菜水果大棚,与村干部和农民面对面交流,不仅感受到“百千万”富民工程的实际成果,也亲身体会了农民的勤劳和辛苦。

 

媒体记者在单县谢集镇王桥村村支书郑孝奎家里采访


参观采访单县和晟种禽有限责任公司

 

媒体记者在巨野县万丰镇阚店种植大棚参观采访

媒体记者与山东省农村信用社菏泽办事处张效节主任进行交流

  现将记者们采访稿和体会予以刊发,以飨读者。 

  人民网记者罗知之在赴菏泽农信社采访时,深刻感受到了农信社为推动菏泽地区经济发展而不遗余力做出的努力,在当今从紧货币政策和企业融资难度加大的背景下,菏泽农信社发放42亿贷款支持富民工程和企业发展,让村民的年人均收入达到了1万2千元,在提供贷款的同时,还帮助农民普及科学知识更好的实现致富创收,这种发展模式成为新农村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的一面金融典范。

  经济日报记者徐胥:给农民找教授、组织村支书考察学习,这些事情听上去,似乎与金融机构不搭边。但是菏泽市农信社的实践表明,农民对这样的农村金融机构信任,为农着想的农村金融机构生命力持久。农村金融能否发展,不仅是农民能否解决担保、抵押等障碍的问题,也是农村金融机构能否解放思想、不断自我改革、不断创新的问题。其实,很多专家都预测农村金融将是一片“蓝海”,农村金融机构在扎根农村,服务“三农”的同时,也有着丰厚的利润空间。比如,随着城镇化推进,外出务工人员与留守家庭之间的资金往来频率、数额也会不断增加。随着农业不断向规模化经营发展,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主等扩大生产对资金有更高要求,这些市场都值得挖掘。长期以来,在广大农村地区,农村信用社发挥着金融支持“三农”的主力军作用。但部分农村信用社服务还存在“脸难看、门难进”、“吃、拿、卡、要”等情况,这种风气坚决要不得。农村金融机构应该放下架子,不断开拓创新,切实服务“三农”、小微企业。根扎得有多深,路走得就有多远。

  中国信息报副总编高蓝星:参加中国经济报刊协会组织的菏泽信用社“百千万”富民工程联合采访,收获颇丰,对经济报刊协会确定这一采访主题所凸显的积极立意和社会责任感,对参与采访的诸位报刊社同仁表现出来的新闻敬业精神,对菏泽信用社近年来在改革发展的出色业绩和经验亮点,都留下了深刻印象。但此行采访印象最突出的还是菏泽信用社的当家人——张效节。

  我认为,张效节实际上是菏泽信用社改革创新之魂,菏泽信用社改革创新发展的原动力、大智慧、掌控力和凝聚力主要都来自张效节,没有张效节的挽危济困、战略谋划、全力推动、睿智破解,菏泽信用社不可能在烂摊子上迅速崛起,创造社会瞩目的业绩。而张效节本人的谦虚、低调、务实、正气、魄力和才华与菏泽信用社的改革发展运势浑然一体,昭示着菏泽信用社美好的发展前景,蕴藏着菏泽信用社和其带头人张效节本人发展的无限潜力。

  农民日报编委会常务副主任郑惊鸿:日前跟随经济报刊协会赴山东菏泽农村采访调查,虽然7月流火,但会长依然带领我们走田埂进大棚,上车间入农家,听期盼问政策,察民情看变迁,与父老乡亲心贴心交流,与企业家面对面探讨,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近年来山东菏泽农村信用社创新信贷支农服务新模式给农民、给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实惠、方便,农信社在成为服务当地经济发展的主力军的同时自身也得到了同步发展。短短几天的走基层,让我们对中国农村金融如何更好地为三农发展服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但农信社改革要步入良性循环轨道,国家还应健全政策扶持体系,建立正向激励机制,让农信社真正安心支农。

  中国县域经济报记者阚琨:常言道:“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三农”发展同样需要好的“车头”,好的支农模式。目前,全国各地农信社迫切需要因地制宜地创新经营理念,不断探索适合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菏泽农村信用社推出的“百千万”富民工程就如同一颗耀眼的新星,闪耀在鲁西南支农、惠农的田野上。

  “百千万”富民工程,这种以先进为圆点,向外辐射的支农模式较好的发挥了“火车头”效应,使资金、技术、市场等在政府的统一引导下,有力的促进了当地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拓展出一片新天地。菏泽农信社也不断从传统的金融机构,转变为组织和引导农民致富的践行者,为新时期农村信用社更好地服务“三农”走出了一条新路径。过精耕细作占据了广阔的基层农村金融市场,经营业绩得到显著提升。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李晓刚:菏泽农信社是笔者见过的为数不多的能够扎根“三农”、服务好“三农”的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因为担保难、信息不对称、运营成本高等原因而进展甚微的情况下,菏泽农信社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当地具体实际出发,高效地整合县(区)政府、村委会、农户的资源,充分发挥自助金融终端等先进金融设备的作用,规避了或减少了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选择问题,降低了运营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为发展壮大农村金融走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子。菏泽农信社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与学习。

  新闻会客厅编导丁慧: 通过参加这次对菏泽农信社“百千万”富农工程的采访,让我深有感触。当我们走访了部分专业村、采访了部分带头人、专业户和普通农户,在“百千万富民工程大讲堂”听取了专家的农业技术讲座,对“百千万”工程以及菏泽市农信农信社的改革创新有了深入的了解:立足金融信贷,立足农业发展,引导结构调整,助力农民致富。菏泽农信社“百千万”工程突破了传统农村金融信贷的瓶颈,立足三农大局,立足区域经济发展,优化多方资源,以促进农业生产为目标,带动农民致富为宗旨,使有限的农村金融资本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