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义”是记者心中永不落幕的阅兵

2025-09-10 11:42 来源:传媒茶话会

  导读: 

  9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的阅兵现场,空中护旗梯队携“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标语掠过天际。

  伟大的抗战精神从不只是历史的印记,更是前行的动力。如今,大多数的新闻工作者虽无需直面枪林弹雨,但每一次采访调查、每一篇监督报道、每一个风险排查,都关乎民生福祉。新闻工作者同样需要“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和“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黄雄,曾荣获第十一届长江韬奋奖,《中国应急管理报》资深记者。在观看完阅兵式后,他撰写了《“正义”是记者心中永不落幕的阅兵》的文章。

  身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抗战精神呢?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已经过去几天了,但一有空,我还是会打开手机一遍遍观看重播,看不够,怎么都看不够。 

  空中护旗梯队携“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标语掠过天际、抗战老兵们颤巍巍抬起右手久久敬礼、新型四代装备以实战化联合编组形式亮相……每每看到这些画面,我都会心潮澎湃、倍感自豪,也深刻体会到今天的安宁是革命先烈用生命和热血换来的。 

图片来源于“新华社”微信公众号

  这让我想起自己多年来的坚持:正义可能迟到,但绝不会缺席。回想自己25年的记者生涯,与抗战精神的内涵何其相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生于红色热土,始终敢于斗争 

  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的,具有穿越时空的价值。这种精神在新时期依然闪耀着光芒,激励着我们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作为一名记者,我深感在新时代继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与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追求有着内在的统一性:都要坚守正义、不畏强权、为人民发声 

  十步之内,必有芳草,湖南是一方红色热土。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在三湘大地与日军进行了多次会战,无数湖湘儿女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精神基因、“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文化自觉,让湖南人敢于革命斗争。我当然也不例外。 

  2003年,我先后前往湖南“世界锑都”冷水江市锡矿山、涟邵恩口煤矿、白云石矿区等地,对当地矿产资源过度开发、无序开采、先污染后治理等情况进行暗访调查。我以近2万字的篇幅,先后写出了《锑哭泣地呻吟》《擦干眼泪不容易》等多篇深度报道,揭露了“世界锑都”冷水江市锡矿山矿区内乱采滥挖导致安全隐患触目惊心的情况。报道引发国家、省、市多级领导重视,推动湖南省政府将锡矿山污染治理纳入“一号重点工程”五大重点区域之一,让周边3万余名群众无后顾之忧;成功帮助恩口煤矿受安全威胁的2100户住户及3家医院、学校等单位搬迁,解决了1万多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2006年初,我孤身一人赴临武县暗访非法矿,20余天时间踏遍1000多家非法矿。凭借着对矿石交易的熟稔,我取得了矿主、工人的信任,拍摄了5000多张照片。用铁一般的证据,先后发表《上千家非法矿啮噬湖南临武》《郴州有顶护黑巨伞》等系列报道,揭开了郴州大规模官商勾结非法采矿的黑幕。 

  往后的职业生涯里,类似的斗争还有很多。如《揭开湖南涟源“48名安监员辞职事件真相》,《谁能啃动这块隐患硬骨头》《安全会上睡着了》《安全约谈,何不“指名道姓”》等等,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2024年,我偶然听到群众抱怨小区电动自行车管理乱象后,痛下决心,针对电动自行车事故多发频发的现状,先后采写《记者走访湖南长沙居民社区调查电动自行车管理现状——方便应为安全让步 严管才能防患于未“燃”》《本报记者探访湖南三地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情况 “火烧连营”后仍“我行我素”集中停放区旁有儿童乐园》等系列报道,揭露各地居民社区电动自行车管理乱象,有关报道获得湖南省委书记沈晓明、省长毛伟明批示。 

  2025年,我了解到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天欣润府小区(又称长沙润府)B区“精装房承重梁钢筋被切断,恐存在安全隐患”“各楼层房梁同一位置均存在损伤,新房变成‘危房’”。我先后采写《湖南长沙一小区精装房变“惊装房”,本报记者3次实地探访——163户次梁钢筋被切断 82户梁体被凿损》《安全容不得“伤筋动骨”》对此进行查证曝光,并联系开发商、住建部门、湖南省内权威检测机构等多个相关方,有力推动事情解决。 

  凡此种种,都说明我们“应急人”何尝不是在进行着另一场“抗战”?与自然灾害斗争,与安全事故赛跑,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这就是我们新时代的战场

  今年已是我为人民发声、为安全奔走的第25个年头。我不曾辜负人民所寄予“记者”这个职业的期待,这个职业也带给我许多的感动和荣誉。从2001年成为记者,到2003年、2004年获得中国新闻奖,再到2010年获得第十一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之后又获得全国百余位优秀报人等诸多全国奖项……我从未停止勇于斗争的脚步,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我。 

  深耕基层一线,讲好应急故事 

  对新时代的新闻工作者来说,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是立场观点,也是方法,要在认识上不断丰富四力内涵,在实践中自觉践行四力要求,为壮大新时代主流思想舆论贡献力量。 

  我一路走来,每一次冒着生命危险的暗访调查,每一次为民众疾呼的秉笔直书,其精神内核,都与伟大的抗战精神遥相呼应。 

  这份精神,体现在“脚力”的艰辛跋涉中。它是在临武县暗访40余天踏遍的千座矿洞,是5次深夜前往“中国锰都”湘潭响塘乡,写成《假关闭妄图瞒天过海,非法锰矿筹备新开张》的执着,是4小时重走矿工逃生路线,切身体验资江煤业“6·27”透水事故126名矿工平安升井过程的认真,是在洪灾中辗转广东湖南灾区一线的逆行。25年翻山越岭、走村入户的采访路,我写下了200多万字的新闻稿件、150余万字的随行日记。路再远,险再大,真相在那里,职责在那里,我的脚步就必须抵达那里。 

  这份精神,熔铸于“眼力”的明察秋毫里。它是从矿石交易的细节中看出破绽的敏锐,是发现十八洞村“断头路”安全隐患,刊发报道《“精准扶贫第一村”亟待“安全扶贫”》,并组织“不能让一把火烧掉扶贫成果——‘应急宣教公益行·走进十八洞村’活动”的洞察,是在精装房华丽吊顶下发现被切断的承重钢筋的审慎。透过现象看本质,在一片混沌中找出关键,这是记者毕生的修炼。 

  这份精神,升华自“脑力”的深邃思考中。它是从一个个孤立的矿难事件中,梳理出“官矿勾结”体系性问题的思考力;是将十八洞村“精准扶贫”与“安全扶贫”结合,推动脱贫成果可持续的战略眼光;是从一次次灾难救援中,提炼出应急管理现代化建设的真知灼见。用思考连接事实,用报道推动进步。 

  这份精神,爆发于“笔力”的千钧分量上。它是《我的恐惧与希望》中那封“不是遗书的遗书”所承载的勇气,是《如此迎检太荒唐》《黑色的煤 红色的血》系列报道那雷霆万钧的监督力量,是记录黄珂、陈建等应急“守夜人”时笔端流淌的深情与敬意。笔下有财产万千,笔下有人命关天,笔下有毁誉忠奸,笔下有是非曲直。

 

  作为一名应急管理领域的新闻工作者,我在为应急管理工作鼓与呼的同时,坚持向社会民众传播安全知识。印安全读本、建农家安全书屋、搞安全讲座下乡、送安全春联……一直以来,我致力于将安全生产变成一种民风民俗,让安全生产事故尽量少发生甚至不发生。这项活动已经坚持了19年,送出安全春联”4万余副,让安全文化成为一种民风民俗的愿景逐渐实现。 

  正如抗战精神所蕴含的深厚爱国情怀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唤醒全体中华儿女历史自觉和时代担当、画好团结奋斗最大“同心圆”的强大内驱力。新闻工作者要锐意创新创造,练好“十八般武艺”,努力成为“全媒化”“复合型”媒体人才;要在增强“四力”中锤炼优良作风,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短实新、反对假长空,让新闻作品“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 

  在采访中,我也感受到“应急人”的不易和伟大,深受他们的精神影响。2024年汛期,广东多地受灾严重,我随韶关市消防救援支队政委黄珂挺进“孤岛”江湾镇,途中抢拍照片时差点被洪水冲走,幸好政委拉了我一把。不到两个月后,在又一次奔赴防汛最前线的路上,黄珂突发心脏疾病,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年仅52岁。听闻这一消息的我,先后采写了《【黄雄日记】悼念韶关市消防救援支队政委黄珂》《粤北峻岭铸忠诚——追记广东韶关市消防救援支队党委书记、政治委员黄珂》。 

  我忠实记录着,坚守在洪水中的“孤岛”韶关市武江区江湾镇一线,几乎60个小时没合过眼的黄珂不肯休整,只因“我在,队伍就更有底气、信心更足”。这种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这种“我在”的担当,与抗战精神一脉相承。 

  观看2025年的阅兵时,受阅官兵坚毅的眼神、铿锵的步伐,与我在抢险救灾一线看到的消防员、应急管理干部们的身影,在那一刻重叠了。时代在变,战场在变,但那份对祖国的忠诚、对人民的守护、对职责的担当的内核从未改变 

  今年8月,我前往湖南省怀化市芷江县采访,这片曾经见证中华民族抗战胜利的光荣土地,如今正在书写应急管理的新篇章。站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前,我仿佛听到历史的回响与时代的召唤交织在一起。芷江县应急管理局工作人员向我介绍,他们充分利用本地丰富的红色资源,定期组织应急管理人员在受降纪念馆开展主题教育。“在这里重温抗战历史,让我们更加深刻理解‘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千钧分量。”他们创新推出“抗战精神+应急管理”培训模式,将不畏艰难、勇于牺牲的精神内核融入日常应急工作。 

  在芷江的采访中,我记录下许多感人细节:应急队员们24小时值守的身影,与时间赛跑的抢险瞬间,还有他们利用红色资源开展公众安全教育的新颖形式。这座因受降而闻名的小城,正在将历史的荣光转化为守护人民安全的现实力量,让伟大的抗战精神在新时代应急管理中焕发新的光彩。 

  今天,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作为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更应自觉地将伟大的抗战精神融入血液。 

  我将继续以笔为剑,以纸为盾,怀揣那份最初的恐惧与希望,与千千万万的媒体同行一道,去关注时代洪流中的微末个体,去揭露阳光之下的阴暗角落,去传颂平凡之中诞生的伟大,为这个伟大的国家、为这个伟大的时代,写下我们新闻人的忠诚与担当。 

  这,便是我对抗战精神最好的传承,也是对记者这份职业最深的敬意。 

  作者简介

  黄雄,湖南,《中国应急管理报》南方融媒报道中心主任兼广东记者站站长。曾荣获第十一届长江韬奋奖;中国产业报协会授予"十佳记者"称号;人民网2007年度"最受网友关注的全国十大本色人物",是十名获选的本色人物中惟一的记者。

  25年来,黄雄采写报道2000多篇,其中《安全会上睡着了》获得第十四届中国新闻奖,《我的恐惧与希望》第七届中国记者节"记者的故事"征文大赛一等奖,多篇作品分别获得第181924252730313233届中国产经新闻一等奖、中国煤炭新闻一等奖等国家级新闻奖项40余次。

  黄雄采写的《上千家非法矿啮噬湖南临武》《郴州有顶护黑巨伞》《谁来啃动这块硬骨头》《锑哭泣地呻吟》《黑色的煤,红色的血》《安全约谈为何不指名道姓》《如此迎检荒唐》《“精准扶贫第一村”亟待“安全扶贫”》等稿件,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