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道”可以快,但新闻人的脚不能“飘”

2025-04-24 11:47 来源:传媒茶话会

  导读:412日,一则《没想到!全网最早大风预测博主,是一名大二学生》的报道经多家媒体发布后,在朋友圈刷屏。气象天才的人设,配上大二学生的标签,堪称完美传播案例。 

  令人没想到的是当天傍晚,人大附中气象社发表声明,直指该博主气象之语涉嫌抄袭人大附中同学在朋友圈发布的内容。一个被媒体宣传的气象天才实则是靠抄袭他人的内容经营账号。 

  这场反转,暴露出当下新媒体内容生产中的一个隐蔽病灶:过度依赖于云报道。 

  (一) 

  云报道是指新闻从业者主要依托远程通信技术、网络公开信息和智能化工具,在不直接接触新闻现场的情况下,通过整合多方信源完成新闻采集与内容生产的报道模式。 

  在实践中主要呈现出以下几种典型形态: 

  1.整合利用网络信息 

  信源主要依赖网络。以社交媒体帖文、短视频等用户生成内容(UGC)为新闻素材,通过整合加工快速形成报道。 

  2.远程通信替代实地采访 

  依托视频会议、即时通信等工具,突破地理限制,实现线上采访,获取资料。 

  3.引入智能工具作外挂 

  通过内容自动生成、语音克隆、AI视频合成等技术,以实现如文字稿件5分钟创作、视频产品30分钟产出的高效生产。 

  (二) 

  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云报道已然从应急手段演变为新闻生产的常态化模式。 

  这种新型生产范式重构了传统采编流程——媒体从业者无需亲临现场,仅通过远程通信工具或互联网信源,即可完成从选题策划、信源采访到内容分发的全链条生产。 

  不可否认,在新兴技术的加持下,云报道不仅大大提升了新闻生产效率,而且还有效降低了新闻生产成本。 

  然而,如果媒体人患上了云报道依赖症,我们不得不警惕其可能产生的风险: 

  1.新闻失实 

  部分媒体人为追求流量与时效,压缩事实核查周期,甚至直接转载未经验证的网络信息,或者其他媒体发布的讯息,导致失实内容泛滥。 

  典型案例如秦朗巴黎丢作业等事件,最终均被证实为虚构,却因媒体跟风传播而误导公众。 

  2.缺乏深度 

  当新闻生产过度依赖云报道时,另一种隐忧也在行业内部滋生——报道看似完整实则零碎,在盲目追求时效性的过程中,牺牲了新闻的深度。 

  20246月,江苏省涟水中等专业学校学生姜萍取得2024年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预赛第12名的成绩,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为了追逐热点,诸多媒体都参与了这场造神运动,却少有媒体对此事的真实性进行深度调查采访。事后,官方调查显示姜萍初试成绩违反规则。媒体轰轰烈烈的造神运动在一纸调查结论面前轰然倒塌。 

  在当下复杂多变的舆论环境中,越是像浮萍一样的报道越要谨慎,唯有通过深度调查和报道才能将新闻报道的根基扎稳,才能避免被风吹得四处摇摆。 

  3.内容同质 

  云报道的泛滥,也使新闻生产陷入一个全网通稿的困境。技术赋能让信息复制变得空前便捷,却也催生出千媒一面的现象——同一热点事件,各家媒体的报道从选题角度、叙事框架到行文措辞都高度相似。 

  这种全网通稿式的生产模式,正在制造一场信息市场的通货膨胀:内容供给看似丰富,实则缺乏差异化价值以及有效的信息含量。 

  这种同质化内容给公众带来的危害远超想象。当所有媒体都在重复相同的信息时,公众的认知不仅无法得到拓展,反而会在茧房中不断收窄。这绝非新闻媒体真正的价值与作用所在。 

  4.责任感缺失 

  当核实成为新闻行业的奢侈品,媒体的责任担当便如同在沙上筑塔,令人担忧。 

  2月下旬,一法国青年携622张二战珍贵历史照片来华并声称照片为其外公拍摄,将捐赠给中国。诸多官媒都在第一时间报道或者转发了这则新闻。但有自媒体通过图片溯源方式发现,600多张照片并非都由其外公拍摄,很多照片的拍摄者都另有其人。 

  公众对此感到疑惑,官媒集体点赞的正能量竟然可能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流量骗局。时至今日,绝大多数官媒都删除了早期的报道,但关于此事的真相究竟如何却没有明确的报道。 

  首发媒体为抢时效放弃核实、盲目采用单方信源;跟风媒体过度偏信免去求证,最终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而当新闻发生反转时,那些未经核实的细节早已深入人心,形成难以撼动的刻板印象。当事人或许也早已经历了一场舆论审判。这种职业责任感的集体滑坡,势必会侵蚀媒体公信力的根基。 

  5.行业生态恶化 

  在云报道的泛滥下,新闻业正面临一场深层的生态危机:在流量至上的市场逻辑下,那些坚守专业、责任的优质媒体反而面临生存困境,而追逐眼球经济的内容作坊却大行其道,收割大量市场红利。 

  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逆向机制,正在深刻影响着整个行业的价值取向。 

  当调查报道的生产成本与流量收益严重倒挂,当深度内容的市场回报不及标题党的十分之一,整个行业的价值坐标系就不可避免地发生扭曲,甚至会导致一种恶性循环:优质媒体的式微导致优质内容的减少,而优质内容的匮乏又进一步降低了公众的鉴赏与认知水平,最终使得整个信息市场沉溺于浅薄的快餐中无法自拔。 

  (三) 

  AI技术给新闻内容生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但真正的媒体人不会有被替代的恐慌,因为AI技术虽能重构文本表达,却无法重构事实本身;它可以优化语言呈现,却难以承担真相核验的使命。 

  新闻是历史的初稿。而这份初稿的质量,就牢牢把握在媒体人手上。云报道可以快,但新闻人的脚不能新闻四力的框架中,脚力眼力居于前列——这正是新闻人不可替代的价值。 

  后真相时代,现场不仅是一个地理坐标,更是认知的锚点。媒体人用脚步丈量的每一寸土地,用眼睛过滤的每一帧画面,用耳朵倾听的每一个音符,用手敲下的每一个文字,终将在信息洪流中沉淀为最坚硬的内容基石。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