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书写出千万码洋!人民日报记者如何搂草打兔子?

2024-06-14 10:35 来源:传媒茶话会

  导读 

  在人民日报,有位资深老记者,在退休前既担任着人民日报地方部副主任的重任,在工作之余,又靠写新闻专业书籍写出了千万码洋(图书定价总额)!最多的单册书籍已印刷20次!成了行业内妥妥的网红作者。 

  新闻专业书籍算是一个比较小众的类别,能达到这个成绩,堪称大卖 

  他是如何搂草打兔子做到工作写书两不误? 

  都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6月上旬,传媒茶话会对话了人民日报记者说系列丛书作者、人民日报地方部原副主任费伟伟,分享了他的一些感悟。


  费伟伟,人民日报社地方部原副主任,二级高级编辑。曾任市场报副总编辑、中国能源报副总编辑、人民日报社福建分社社长。 

  六次获中国新闻奖。著有人民日报记者说系列丛书:《典型人物采访与写作》《好稿是怎样修炼成的》《好稿怎样开头结尾》《好稿怎样讲故事》《好稿怎样写到位》,人民日报写作课系列丛书:《学会断舍离》《魔鬼在细节》《写出高级感》等新闻业务专著。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杨花漫漫》《渴望远方》《体验生命》等散文通讯集。 

  书的面世意料之外,却又是情理之中 

  人民日报记者说系列丛书累计发行达25万册。其中,《好稿是怎样修炼成的》自20187月出版便迅速爆火,成为同类图书的佼佼者。出版6年来,这本书已经印刷20次、总销量达12万册,在畅销社科图书中始终榜上有名,豆瓣评分也一度高达9.5分。


  但谁又能想到,如今畅销的人民日报记者说系列丛书最初并不在费伟伟的计划内,最初的他并没有特意编写新闻专业类图书的想法,一切的开始仅仅源于他想分享经验、想帮助有同样困惑的媒体人。 

  19838月大学毕业分到人民日报社,到20137月,从人民日报社福建分社社长任上调回北京任地方部副主任,费伟伟做了整整30年新闻。 

  30年深耕新闻领域的他,在中央与地方多岗位间轮作,收获了数不胜数的改稿经验,见过各式各样的写稿问题。 

  那个时候的我看见分社记者稿,就影影绰绰如见当初的自己,看见自己当初曾走过的弯路。费伟伟说道。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看着记者们极具普遍性的写稿困惑,为了让记者们少走些弯路,也为了让更多记者编辑能出更高质量的作品,由此萌生了与他们交流新闻业务的想法:当时觉得作个别交流成本太高,有些话面对面反而还说不清,就试图用写业务研讨文章的办法,破解这些在稿件编辑、把关中遇到的问题。 

  萌生了这一想法的费伟伟立即来到人民日报出版社,向人民日报出版社第二编辑中心原主任林薇请教书籍出版的问题,此时的林薇正酝酿着打造人民日报记者说品牌的想法,双方不谋而合,很快就商定了书稿的结构和体例。 

  因为当时人物报道量大面广、存在问题又多,费伟伟对人物报道类稿件也接触良多,就先赶编了一本急就章”——《人民日报记者说·典型人物采访与写作》,把多年来在人物通讯采写实战中总结出的那些宝贵经验汇总起来。


  人民日报记者说第一册的出版没有掀起太大的波澜,但是,开弓没有回头箭,正是中流击水时,该书的出版,激发了费伟伟的创作热情。 

  笔耕不辍,积少成多。费伟伟结合改稿感想和自身经历,继续通过写书的形式对优秀的采、写、编文章进行分享。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87月,《好稿是怎样修炼成的》横空出世,一炮而红,首印的5000册,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被抢购一空,之后迅速开始了二次印刷,至今已印刷20次。 

  费伟伟也顺势而为,一发而不可收,又有了接下来的《好稿怎样开头结尾》《好稿怎样讲故事》《好稿怎样写到位》。


  随着后续几本书的出版,人民日报写作课系列也后来居上,累计发行25万,成为畅销榜单上的新霸主,仅当当网上的读者好评累计就达3万多条: 

  刀刀见功夫,句句有干货。 

  案例丰富,分析透彻,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强烈推荐给从事新闻宣传及相关工作的读友们。


  从萌生写书的想法到人民日报记者说系列丛书的陆续出版,再到好评如潮,这一切看似偶然,实则必然。正是因为费伟伟多年深耕采写编的经验,积累日常所遇的写稿改稿素材,才能有写书的资本,才能有爆火的基础。 

  怎么才能写出受欢迎的好书? 

  从一线资深老记者到畅销书作者,看似无心插柳柳成荫的运气背后,实则是费伟伟对三十年新闻工作兢兢业业的思索与总结。 

  对于媒体同仁来说,又有哪些可以借鉴的经验呢? 

  1.要有放胆敢言的勇气 

  见识固然不可或缺,然而无胆则笔墨萎缩 

  费伟伟认为首先要有放胆敢言的勇气,如果一个人畏畏缩缩、顾及太多,即使他富有学识,也毫无用武之地,可能提出的建设性意见也无人知晓。 

  费伟伟观察到新闻界存在这样一种生态:几个记者在一起议论某个热点话题,跑口的记者往往说得头头是道,有事实,有见解。因为他有专业优势,情况熟悉,明白问题的实质和要害。但如果听的人说:呀,你说得太好了,写出来吧。他往往赶紧摆手:别介,别介,以后还得同他们打交道呢。立马高挂免战牌。 

  有丰富采写经验,懂新闻业务的人很少吗?其实不然,而是大部分人不敢说、不敢写。做新闻就要敢于迎着问题上,有胆就有识,有胆才敢于冲破樊篱,因此,要放出一段眼光,去深化自己对某个问题的思考,从而提炼出见识——由粗糙的异见到深刻的意见,到入木三分、高出一筹。 

  2.或褒或贬,为文真诚 

  毛泽东主席在《解放日报》中曾说过,批评应该是严正的、尖锐的,但又应该是诚恳的、坦白的、与人为善的。针对新闻业务开展批评,更要怀揣一份诚意,有弹性、有宽度、有温度,留下讨论的余地,引导众人去推敲。 

  职业生涯几十年,费伟伟历经多种岗位,不断在记者与编辑间转换角色,他深切地知道个中甘苦,更认为自己落笔时应加倍真诚,时刻怀着善意的心恳切指出并帮助年轻人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真诚落到笔端,便是实事求是。正如费伟伟所说:真诚不是说好话、说坏话,而是说真话。即便说好话,也万万不可泛泛表扬,同样要针对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始终以为解决或纾缓报道中存在的问题为主题 

  3.  源于文本、超越文本 

  其实,不难发现,许多洋洋洒洒写来的文章甚至是著述,往往求之愈深,而去文愈远,如隔靴搔痒。好比人民日报记者说系列,如果只说这稿子逻辑有问题,那用词不恰当,光讲大道理,只会让人看得一知半解。 

  深知此问题的费伟伟采取的方法则是从具体入手,拿具体的稿件、特别是被修改的部分来讲解。从具体报道切入,将见报稿与原稿进行对比,由特殊到一般,源于文本最终又超越文本,力争由 

  费伟伟表示,采编业务评论应指向具体作品,做到具体而微,只有依据作品才能够贴得近、评得准。离开具体作品作评点,看似侃侃而谈,实则华而不实。因此,一定要认认真真研读新闻报道,从文本出发,把批评建立在有理有据、对报道本身吃透悟透上。 

  4.坚守初心与理想 

  费伟伟向传媒茶话会说道:批评需要知识、感悟,更需要一种理想,一点天真。

  每一个跟费伟伟接触的记者编辑,对他几乎都有这么一个印象:费老师是个极其认真、严格,对新闻有着纯粹热爱的人。 

  无论在写稿改稿还是在写书交流中,费伟伟都将其他动机屏蔽在千里之外,有且仅有的是对新闻的认真,对价值的坚持,以及对自己精神追求的坚守。 

  从几十年新闻从业经验的积累,到人民日报记者说系列丛书问世,背后最重要的一点是离不开费伟伟对理想和初心的坚守。 

  费伟伟面对央企有房、高收入、有位子等诱惑,历经数次人生重要抉择,他的最终选择依旧是办报。没有他对理想的坚持,就不会有深耕新闻得来的改稿经验,不会有写书的种种理论、案例的支撑,更不会有机会、有时间、有心去完成人民日报记者说系列图书。 

  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辑米博华说:在费伟伟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老新闻工作者所具有的崇高的新闻理想和对新闻专业的热爱。他的纯粹、执着、认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值得大家尊敬。 

  笔尖吐芬芳,不变的是真情。坚守对新闻的挚爱,把写稿变成纯粹的、最能获得快乐的精神活动,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能打动自己,打动他人。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冰心的这首诗正是费伟伟的真实写照。无论是费伟伟坚守新闻岗位与理想,还是写书以助新人,我们不应该只看到他的成功,更应该看到的是背后多少稿件的磨炼、案头的钻研,以及初心的坚守。

   (作者:蒋婷婷)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