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短剧的风终究还是吹到了深圳卫健委:
“治不好我要让整个江城陪葬!
“盈盈是熊猫血,赶紧给我找一头熊猫来,不!十头!”
“我告诉你,你只不过是她的替身。”
4月22日,深圳卫健委发布的短视频《霸总剧里当医生,我只是他们play的一环》迅速登上了网络热搜,引发网友热议,直呼:“好‘癫’,好喜欢,期待下集!”
深圳卫健委打破大众“刻板印象”,以幽默吐槽的形式在短剧中加入医学科普,其他垂类媒体是否可以借鉴此种形式做传播?这是否是媒体入局微短剧新契机?官方+短剧,“短剧科普热”能否形成?
4月26日,传媒茶话会邀请了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网络产品部主任李曦,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祥敏,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熊皇,中国政法大学网络与新媒体研究所副所长屈高翔对以上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癫”式整活,赢麻了
“最高级的科普总是以人民群众最喜闻乐见的方式出现。”
“医学知识以一种奇怪的方式就进入我的脑子。”
“寓教于乐,与时俱进,深圳卫健委成功蹭到微短剧的东风!”
4月22日,深圳卫健委发布短视频《霸总剧里当医生,我只是他们play的一环》,视频以一个具有“正常脑回路”的医生视角,来吐槽霸总剧里常常上演的情节,用幽默诙谐的方式,恰当插入医学误区和解释正确的医学常识获得了网友的点赞。
戏剧化的反向视角引发了网友的共鸣,不仅看得人爆笑连连,还分别科普了癌症也能治、白血病不是白色的血、熊猫血不是熊猫的血、恶性黑色素瘤要及时切除等系列医学知识。主打一个寓教于乐,让观众在轻松娱乐之间,提高自己的医学知识素养。
深圳卫健委除了用幽默夸张的表现形式和独特视角征服了网友,结合热点精准找到自身定位的融合点也是此次成功出圈的因素之一。
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网络与新媒体研究所副所长屈高翔认为,“深圳卫健委微短剧出圈原因之一是调性一致,属性相符。霸总剧中常有医生的出现,深圳卫健委则巧妙地抓住了这一点,将自身定位与霸总类微短剧市场完美融合。”
此外,官方号下场拍霸总微短剧,通过微短剧展示医学健康知识,打破了公众对科学严肃、难以理解的刻板印象,也使官方变得更加亲民和易于理解。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祥敏表示,《霸总剧里当医生,我只是他们play的一环》通过向短剧的内容特质靠拢,将严肃、刻板的健康医学知识转化为生动、鲜活的“网络热梗”,打破了长久以来横亘在用户和知识性内容间的隔阂,迅速拉近了两者的心理距离。
“这一成功尝试,既能增强科普效能,又能提升制作单位的品牌影响力,可谓是一举两得。”
实际上,穿越式微短剧正是当下出圈的流量密码,除了此次深圳卫健委的出圈,也有少部分媒体和政务号通过这种创意收获了不错的反响。
4月初,湖南交警发布系列短视频《重生之我在爽文短剧里当交警》,在“离谱脑残”恋爱剧情中穿插交警讲解交通知识,与深圳卫健委的创新有异曲同工之妙。
此前,博主“七颗猩猩”更是通过《重生之我在霸总短剧里当保姆》等一系列短剧中塑造的角色,让打工人狠狠共情的配角视角迅速火遍网络,收获大量粉丝,成功让在癫公癫婆面前更癫的保姆“王妈”出圈。
二、穿越到霸总剧里科普的模式可否复制?
那其他垂类媒体是否可以借鉴此种形式做传播?这是否是媒体入局微短剧新契机?
对此专家们有以下两种观点:
首先,从资源和影响力的视角上看,媒体具有完备的基础设置、专业的制作团队、一定量级的用户基础和正在培育发展的“网红记者”,具有入局短剧的天然优势。
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网络产品部主任李曦与屈高翔认为,从出发点上去说,媒体通过微短剧进行创新传播是非常好的尝试,但并不是所有的媒体都适合,需要找到合理的符合自身定位的角度,不能盲目照搬模仿。
“因为没有经验主义的束缚,很多政府部门去做官方号,有其自身的优势,会有很多新鲜的观点和尝试。”李曦说道。
其次,熊皇认为媒体真正要学习的并非通过微短剧进行内容宣传的模式,而是深圳卫健委做出这次尝试背后的“思维逻辑”。
“官方属性与土味微短剧之间的张力构成了此次传播的话题度,但这种话题度往往是一次性的。即使是深圳卫健委自己,后续如果持续以这个模式进行内容生产,其传播度和话题度也大概率是持续走低的。因此,媒体真正要学习的是当前网络中的青年媒介文化与传播逻辑,这需要不断更新知识体系和深入了解市场风向,而不是简单地复制某一种模式可以做到的。”熊皇说道。
“在深圳卫健委短剧科普的模式中,媒体可以学习其与大众文化的合理嵌套、对创新形式的大胆尝试和对自身品牌影响力的有效转化。”曾祥敏表示。
三、媒体入局7点建议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越多的媒体下场微短剧,微短剧赛道的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
如果媒体想做类似深圳卫健委此次的创新传播,或其他短剧+创新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才能在这场竞赛中拔得头筹?
传媒茶话会结合专家观点总结了以下7点建议:
1.立足自身定位,找好结合角度
媒体借鉴这种新的传播形式必须要依托于自己的媒体属性,找好自身与微短剧可以结合的点,避免形式大于内容。
“财经等媒体垂直性强、分众化程度高、内容专业性强,霸总短剧又常涉及金融行业,人设和剧本都与财经媒体贴切,或许可以实现将财经内容作为剧情的合理内容嵌入。”曾祥敏说道。
2. 不要“无脑”复制
熊皇指出媒体要注意不能试图去复制深圳卫健委做过的尝试,而是尝试在深圳卫健委的基础上再做出新意,或许是其他媒体在进行实践前要考虑好的问题。
深圳卫健委成功的背后体现的是创作团队对市场洞察和对网络文化的熟悉,其他媒体能否做到具有同样敏锐的嗅觉和创新的魄力,这些或许对于当前处在转型期的媒体而言更加重要。
3. 内容趣味性与导向性相统一
趣味性、娱乐性是用户青睐短剧的首要因素。因此,作为娱乐产品,短剧需要贴近用户的真实生活和精神需求,不能以自上而下的说教口吻或精英视角进行创作。但同时新闻媒体承担着舆论导向的责任,需要在价值观上进行把控。
4. 打破固有思维,努力拓宽微短剧+边界
除了科普领域,媒体还可以带头让微短剧在文旅宣传、传统文化传播等领域发挥作用。
微短剧要打破固有思维,要尽量去尝试现在没有的形式,产生新火花。
李曦认为:“微短剧行业不该只有男频、女频这么简单,应该是多频化,如科学频道、艺术频道、文旅频道等。用微短剧做科普宣传,不要一开始就赋予过多宣教的元素,而是先让视频有意思,再做到有意义。”
5.利用好媒体自身的宣传资源
微短剧的制作成本只是创作成本的一部分,对于大多数短剧而言,想要获得关注度并实现流量变现,宣发成本是大头。因此,媒体应该充分利用多渠道、多平台传播优势,在节省制作成本的同时,实现资源的循环、合理利用。
6.将短剧+科普IP化
李曦认为科普的内容,具有跟年轻人天然的契合性,它的科技感、未来感跟微短剧会有某种融合的契机,在传播上会有更多可能。此外科普具有广泛的商业价值,如果视频最终形成IP、形成系列,可能会给媒体带来商业价值。
7.避免混淆,产生假新闻
曾祥敏提醒道,短剧是虚构的内容,一定要跟新闻报道、纪录片等非虚构内容严格区分开来,不能出现以短剧混淆新闻、以假乱真、博取流量的行为。(作者:蒋婷婷 温佳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