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信息量大、体现细节、场景逼真、镜头切换流畅自然……
2月16日,OpenAI发布视频生成模型Sora横空出世,其在视频内容生成方面具备的能力引发广泛关注,甚至出现了“视频制作团队可能面临下岗危险”的担忧。
某媒体负责人惊呼——所谓“扔进一部小说、出来一部大片”的梦想居然如此快速地开始成真!
以Sora为代表的视频生成大模型问世,会给媒体带来哪些影响?又该如何应对挑战?
2月19日,传媒茶话会对话成都市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台长曾义,中国社会科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黄楚新,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沈浩,南方都市报副主编王佳,郑州报业集团正观新闻编委、技术中心总监张浩,江西电视台高级编辑曾学远,某省级电视台资深媒体人。
“狼”来了,Sora对传媒业影响几何?
每一次的技术进步,都会引发人类社会“狼来了”的担忧。
此次Sora凭借精准的文本理解能力、视频生成能力,携几十段较高专业水准的视频“强势出圈”,颠覆了很多人的认知。
“不仅能文生视频,而且时长达到一分钟,关键还具备呈现细节、故事具有连续性。”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沈浩告诉传媒茶话会,Sora的问世标志着大模型已具备模拟世界的功能,可将现实与虚拟融合,也意味着大模型从文生图、文生文,到文生视频能力的进阶、迭代,首次让人类更加直观、强烈地感受到大模型带来的冲击、震撼。
对传媒行业,Sora到底会带来哪些影响?
1.对传媒行业冲击有限,不必过度恐慌
Sora生成的视频虽有瑕疵,但视频效果与人工拍摄的不相上下。由此引发大模型会在短视频生产、视频新闻制作、影视创作等领域取代人类的担忧。
“一般性的创意视频AI就能做了,还要不要媒体人、影视从业者来做?”南方都市报副主编王佳发出这样的疑问。在他看来,Sora的出现,意味着一些简单创意的视频作品,大模型完全可以替代人工,且成本更低、效率更高。
江西电视台高级编辑曾学远谈道,Sora会导致视频产品,包括电影电视剧等娱乐类视频作品的演出、拍摄、制作的成本大大降低。会像十多年前数码影像和网络普及对传统影视传媒业的冲击一样,冲击现有的影视娱乐片制作领域。需要庞大团队和高额投入才能完成的大片,只要几个人甚至一个人,就能完成。
“可输出长达60秒的视频,并且包含高度细致的背景、复杂的多角度镜头,以及富有情感的多个角色。”中国社会科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黄楚新认为,Sora的最大贡献是作为革命性平台,会更快加速视频生成类工具的成熟应用。
尽管如此,传媒行业也不至于谈Sora色变,作为一项新技术应用,Sora的局限性也不容回避。
OpenAI在官网表示,目前Sora模型也有弱点——它可能难以准确模拟复杂场景的物理特性、无法理解因果关系的具体实例、混淆提示的空间细节。
郑州报业集团正观新闻编委、技术中心总监张浩对传媒茶话会谈道,现阶段,Sora还只是一种提高效率的工具,核心的“思维”,还需要由人来提供。和ChatGPT类似,提问的质量,决定Sora生产的质量。这个所谓的“提问”,即人的主观思想,也就是影视行业从业者的思路和创意。
沈浩也指出,Sora将替代传媒行业里的重复性、缺乏创新创意的劳动,但无法在高质量的创意方面取代人类。而且,就现阶段来看,其影响主要会在短视频领域,在时长较长、难度较大的视频创作方面仍不具有替代性。
2.滋生假新闻、新闻伦理、侵权问题
Sora的出现也引发了公众对于假新闻、新闻伦理问题的担忧。
“人工智能可能导致假新闻泛滥和新闻伦理问题,这个风险肯定是存在的。”成都市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台长曾义讲道,纯粹规避可能很难,需要相关法律法规等尽快跟上,比如,AI自动生成的内容涉及到版权归属和原创性确认的问题。同时,如何保证AI生成内容不侵犯他人权益、符合道德规范和文化价值观也将是从业者及监管机构面临的挑战。
“Sora的应用,无疑将进一步加剧当代社会的后真相状况,真实与虚拟的边界进一步模糊,甚至完全被消解,这需要我们高度警惕。”黄楚新对传媒茶话会讲道,这类技术可能催生“深度伪造”视频,导致真实性难以辨识,从而可能引发滥用等问题。即便Sora视频十分逼真,但它始终是数字模拟,而非真实拍摄的现实。
“规避该问题必须对信息源进行仔细查证、比对和分析,提高甄别信息真假的能力。同时不断加强行业自律,尽到内容提供者的审查义务,跟进技术治理,划分权责归属,如显著标识为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内容,区分内容性质,不得与事实和新闻相混淆。”黄楚新补充道。
如何应对Sora带来的挑战?
Sora的横空出世及其颠覆性的功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悲观者甚至抛出了“取代人类”的论调。既然Sora带来的冲击无法回避,那么,传媒行业又该如何应对呢?
1.坚守红线,以“拿来主义”心态运用
目前看虽然还不很成熟,还没有到普遍应用的程度,但是发展路径或趋势已经初步形成,让人无限遐想。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以Sora为代表的大模型会逐步开源,在新闻生产、传播领域,其必将大显身手。
除了一些新闻报道、栏目因为真实性要求,不能通过Sora生成外,在各类文艺节目、大型活动和影视剧动画片、多语种的节目译制和推广,以及大量的新媒体制作和传播活动中,媒体只要把关好,都可以以“拿来主义”的心态运用文生视频大模型。
黄楚新认为,Sora可以为相关从业者的工作赋能,相当于扮演一个助理的角色。媒体人需要以理性的态度认知技术,以求实的探索掌握技术,以科学的方式研用技术,持续提升数字技术的专业能力和工作水平。
2.转变角色,提升技术适应、运用能力
“视频制作团队需要从执行层面向创意策划与指导AI生产的方向转型。”在曾义看来,前者是通过自我革命、更新,提升团队、作品的不可替代性,后者则是促进人机耦合,增强适用、运用新技术的能力,唯有“两手抓”才能巩固媒体的生存与发展能力。
“无论如何,Sora是一个工具,而媒体最大的优势就是团队和人才。我们应积极拥抱挑战,及时跟进AI技术的发展,培养适应新环境的复合型人才,掌握驾驭AI工具进行高附加值创作的能力。目前,成都台已成立‘AIGC创新应用工作室’,开展定制式培训、构建长效机制,阶段性有作品产品产出。这也是在全川的媒体单位中,举全台之力率先成立的AIGC创新应用工作室,全面拥抱新技术、新应用、新场景。”曾义这样告诉传媒茶话会。
王佳也认为,有了Sora这一类工具可降低视频制作的门槛,意味着媒体、媒体人更有发挥创意、将创意完美实现的空间。这就像旅行,有了汽车之后就能去到更远的地方,不会把时间都花在赶路上,而不会降低旅行的意义。
3.强化内容创新力度,着力优化体制与机制
某省级电视台资深媒体人的观点是,尽管Sora技术能够提高内容生产效率,但最终要靠内容的创新性来赋能内容自身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广电媒体需要注重内容创新,提供独特、有价值的内容。
此外,广电媒体要着力优化体制与机制,从生产关系层面回应生产力变化所带来的挑战,否则生产关系将会阻碍对新技术的拥抱,从而导致媒体融合的实践与理想的顶层设计存在难以消弭的差距。
4.坚信人类在情感、交流方面的不可替代性
技术虽有无限的潜力,却终归是冰冷的且缺乏主观能动性。
在张浩看来,即使Sora有朝一日可以映射并模拟整个宏观世界,但这并不代表它能够完全取代人类。短视频往往成功于灵光乍现的创新,新闻报道需要人性和温情的考量,长篇的影视故事离不开“人”的视角,这些都是技术所不具备的能力。
“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不能完全取代现实。”王佳认为,无论是虚拟主播、ChatGPT,还是Sora,都无法完全取代人类。无论视频新闻还是影视创作,除了基础的信息传递,更蕴含着情感抚慰和娱乐等功能,需要人和人的交流来完成,这是机器无法完全取代的。(作者:李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