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快餐时代系列报道没人看!这组报道全网传播量超1.5亿!

2024-01-10 11:06 来源:传媒茶话会

  快餐化、碎片化……新媒体时代人们阅读的耐心少了,看一篇长文章都要反反复复好几次才能看完,动辄篇幅长、篇数多的系列报道还有人看吗?如何做出高质量的系列报道?

  2023年大河网系列报道《“赶考路”上再寻焦裕禄》获得第33届中国新闻奖。20241月初,传媒茶话会对话大河网执行总编辑张培君。

  传媒茶话会:有观点认为如今碎片化阅读用户连看长文章的耐心都没有了,做系列文章更过时了。您怎样看待这个观点?新媒体时代仍然需要做系列报道的必要性在哪里?

  张培君:从书信到5G,从博客到头条,新技术、新手段、新应用不断涌现,深深地影响和改变了这个时代的我们。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碎片化阅读成为大家获取知识的重要方式。也正因如此,新媒体充分迎合了人们的阅读习惯,手机里充斥着各种“短、平、快”的信息,身处资讯极大丰富的新媒体时代,越来越多的读者失去了对系列报道的耐心和专注力,系列报道的优势和吸引力正在衰减。

  然而,系列报道往往是全方位、多视角、立体深入挖掘事件的报道方式。它的报道思维及方式决定了其产生的新闻真实性可信度是较高的。

  在如今的新媒体时代下,尽管系列报道面临危机,但是其价值也更加凸显。

  首先,当前,追求时效性的新媒体,为系列报道创造了巨大的受众群体,引发受众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度了解。事实上,一些媒体通过做强系列报道,进一步提升了影响力。此次河南日报社大河网获得中国新闻奖的《“赶考路”上再寻焦裕禄》并不是热点话题,但系列报道却屡获“10+”阅读量,“‘赶考路’上再寻焦裕禄”主题报道传播量超1.5亿。这充分说明,系列报道依然有其不可估量的存在价值。

  其次,信息时代,系列报道对发挥舆论导向作用、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现如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但不管是哪种媒体形式,内容为王是根本。由此可见,系列深度报道重要性不言而喻。

  最后,媒体融合发展也为系列报道更出彩提供了丰富的载体。在坚持内容为王基础上,“‘赶考路’上再寻焦裕禄”把线下采访和线上传播相结合,以文图、视频、音频、动画、海报、专题、H5MV、访谈等多种形式进行传播,在全年不同阶段拟定分话题,不断强化主题,让焦裕禄精神在新时代发扬光大。特别是围绕青年群体推出的《视频丨读你千遍也不厌倦》《在青春里与你相遇!好时节听青年讲述心中的“焦裕禄精神”》《一开口就是思念!河南青年焦桐树下歌唱<夜空中最亮的星>》《青春榜样焦裕禄》等报道,以青年视角创新报道形式,让焦裕禄精神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代代相传。

  传媒茶话会:此前在刘学州事件、三亚疫情游客滞留事件中媒体系列报道出现一些瑕疵,做系列报道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吗?容易犯哪些错误?

  张培君: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一个热点事件刚刚发生,便有很多的解读,看似热闹非凡,却又经不起推敲,甚至掺杂主观情绪来混淆视听。总而言之,事实不准确、导向不正确、缺乏温度、侵犯公民个人隐私等问题在系列报道中比较容易出现。

  因此,那些保持理性、深入核心、为受众提供新闻事实与权威解读的系列报道逐渐成为稀缺产品。如何才能提供高质量的系列报道,我们认为要抓住两个核心和六个维度。

  两个核心是指导向正确和事实准确。首先,现代传媒竞争激烈,但舆论导向是新闻媒体首要意识,导向关乎生命,导向关乎发展,导向“金不换”。作为媒体,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着力唱响社会发展进步的主旋律,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不断聚集正能量,发出好声音。

  其次,新闻本源告诉我们,新闻报道必须真实反映客观事实,不能跟风,对新闻源要核实核实再核实,不能偏听偏信。

  与此同时,一组系列报道至少还应注意以下六个维度:高度、速度、广度、深度、力度和温度。

  首先是高度。所谓报道高度,在于是否能够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代表社会发展方向,体现时代性和前瞻性。

  焦裕禄,是一个永不褪色的名字。“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是矗立在中原大地上一座永不磨灭的精神丰碑,激励着广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任何时代都不过时。深刻领会主题意义,用新闻专业视角进行思考,并指导新闻实践,报道才有灵魂,才有高度。

  其次是速度。新闻讲究时效性,能够助推新闻思维流畅性和灵活性。成功的系列报道背后,需要创造性思维,也需要快速响应机制。

  此外,还要注意空间范围广、影响力大的广度,体现报道独特性和深刻性的深度,具有振聋发聩、直击人心的力度,饱含人情味、故事性、具有人文关怀的温度。

  传媒茶话会:今年河南报业凭借系列报道获得中国新闻奖,在您看来哪些选题、主题适合做系列报道?为什么?

  张培君:我们在做“‘赶考路’上再寻焦裕禄”系列报道时,坚持从“新”和“深”两个维度挖掘新闻的“价值景深”与“信息时速”。从新闻角度挖掘“焦裕禄精神”,彰显新闻媒体的价值。实际上,与其说现在的受众越来越看重新闻属性中的“新”,不如说他们更在意事件的“真”与“正”。

  系列报道要突出“政”能量,打好策划“组合拳”。

  我们在做系列报道时,无论是从新闻素材的整合还是对新闻价值的发现和挖掘上,都不能单纯地用新闻的常规形态完整、准确表达,比如说单篇的消息、通讯或者评论等。在系列报道选题上,让它足以撑得起持续性、层进式的报道形式,往往聚焦这些富含“政”能量的选题更为适合。一方面,这类选题充分展现了事件的延展性,可以通过形式、内容以及结合当下热点将主题的政治性及导向性无限延伸。另一方面,可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来策划,使新闻事实较为完整及深刻表达出来。系列报道应该像“连续剧”一样,让新闻的“跟踪”与“续写”不会显得枯燥乏味,在不同时间和空间非常自洽地出现。

  我们在做“‘赶考路’上再寻焦裕禄”系列报道时,锁定了当下的时政热点,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的重要论述,迎接党的二十大,让焦裕禄精神在新时代发扬光大、历久弥新为主线,统筹谋划,有序推进,让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在互联网上掀起了新热潮,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实现了选题“政”能量,可以说在当时的环境下“恰如其分”。

  与此同时,系列报道在聚焦策划主线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在媒体融合环境下,新闻媒体的报道效果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对于相同的新闻事件,有的媒体在采访报道后能够引起极大反响,有的报道后却无声无息。究其原因,应该归结于前者更善于运营选题策划,从新闻事件挖掘、采访报道人员选择、采访报道形式与角度以及运用的技术与工具、新闻传播的载体与版面等方面进行了考量与部署。

  系列报道要善用融媒表达,追求同频共振。

  想做好系列报道,要明白“为谁而写”,因何而“系”。系列报道并非是几篇、几十篇甚至上百篇稿件的罗列,它应该围绕这个主题,通过时间的延伸、内容的支撑、结构的关联、形式的变换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逻辑关系。

  “‘赶考路’上再寻焦裕禄”系列报道推出了一系列饱含真情的学习和弘扬焦裕禄精神的主题报道,挖掘出很多鲜为人知的焦裕禄成长、生活、工作的精彩故事。从20223月开始,结合兰考脱贫5周年,推出《兰考,赶考》重磅报道;4月,清明节期间推出互动网络专题《云祭奠,向英烈致敬!》,引导百万网友云端寄哀思;5月,焦裕禄逝世纪念日推出《视频丨与焦裕禄有关的影视片,你都看过哪些?》《百姓心中有杆秤》;6月,推出有声融媒产品《跟着总书记学习焦裕禄》、漫画《一棵泡桐映初心》等融媒产品;7月,赴山东淄博焦裕禄出生地采访拍摄,与江苏宿迁、辽宁、黑龙江等焦裕禄工作生活过的地方联系,推出多篇“再寻焦裕禄·坐标”主题报道,深挖焦裕禄故事;还举办了“好时节再读焦裕禄”“焦桐树下再读焦裕禄”读书会、“桐心澄碧”征文等报道……精心策划、精细组织、精彩呈现,河南日报社用融媒表达的形式,将传承弘扬焦裕禄精神贯穿全年宣传报道。

  新媒体时代,好的系列报道除了布局结构,必须要注重线上线下同频共振。在报道过程中,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不仅要深耕优质内容,还要借助新媒体平台,进行优势互补。河南日报社发挥了全媒体融合的优势,打通报社下属的报纸、网站、客户端等平台,形成立体矩阵传播优势,新闻报道影响力必然会得到提升。

  “‘赶考路’上再寻焦裕禄”系列报道中的主题短视频《“赶考路”上再寻焦裕禄》,通过重访焦裕禄同志生活工作过的地方,记录广大青年人学习焦裕禄精神成为“追光者”,巧妙地进行多线交叉剪辑,将新时代党员干部传承焦裕禄精神的场景呈现到了受众面前。主题短视频通过河南日报社大河网首发后,在报社新媒体矩阵进行第一波热推,再借助各新媒体的网络传播,被全国100余家媒体转发,全网传播总量达2亿,引发了网友的强烈共鸣。

  2024年,河南报业将继续在系列报道的深度策划、融媒表达等方面继续发力,争取再创佳绩。如推出贯穿全年的大型系列主题报道“了不起的甲骨文”,以打造中华文化新地标为目标,从内容丰富化、形式创新化、交互体验化和传播国际化着手,启动指端纸端融合、内宣外宣联动等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系列报道,并开展群众喜闻乐见、互动性强的多项活动,从而讲好出彩河南故事,提升河南对外传播形象。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