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唱山歌嘞,这边唱来那边和,那边和~”“山丹丹的那个开花呦,红艳艳~”“北京的金山上光芒照四方~”……
有人说民歌是刻在中国人DNA里的旋律,是否也有那么一首民歌刻进你的心底、融入血液之中?
2024年1月6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倾情打造的季播节目《原声天籁——中国民歌盛典》第十期播出。民歌传唱人和民歌爱好者齐聚山西左权,用歌声唱响“最炫民族风”。
截止到1月7日12:00,《原声天籁——中国民歌盛典》10期节目共收获全网热搜热榜129个、微博主话题#中国民歌盛典#阅读量达2.7亿、视频播放总量达2.4亿。
听完歌曲大脑自动播放旋律、忍不住跟着哼唱,这档节目到底有什么魅力?民歌可以有哪些不一样的呈现?
民间自有经典在,天籁之音永流传
在《原声天籁——中国民歌盛典》的舞台上,来自全国各地的民歌传唱人及爱好者深情演唱了人们熟悉的、喜欢的各民族歌曲,从火遍大江南北的《刘三姐》电影插曲《山歌好比春江水》、豪迈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再到《阿佤人民唱新歌》《十送红军》《万泉河水清又清》,正应了那句“民间自有经典在,天籁之音永流传”。
“我们俩划着船儿采红菱呀,采红菱。”细腻婉转的吴侬软语配上舞台长满菱角和莲花的特效画面,一下就击中网友们的心。
谭维维“仰天长啸”般的演唱方式,唱出《敕勒歌》中的自然之美;周深的演唱技巧加上孩子们纯净的声线,演绎将侗族大歌和流行音乐进行跨界融合的歌曲《谷雨天》,把人们盼着丰收,欢庆谷雨来临的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
除了原汁原味的各地民歌,在《原声天籁——中国民歌盛典》的舞台上,从经典民歌创新改编而来的曲目又是不一样的味道。
《新货郎》闪板节奏型的运用更让整首歌充满浓郁的东北风格;“呀咿,呀咿,咿儿哟”歌手张淇在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中结合了摇滚乐唱法和元素,彻底点燃了舞台;《山西美》汲取了山西河曲、山西左权民歌、祁太秧歌等民间音乐元素,并结合流行元素rap全新创作而来。
陕西民歌《信天游》融入了时尚、现代元素的流行音乐方式,与以往听到的版本都不同,节目中使用“阮”这样的民族乐器伴奏,和着演唱者冯满天独特的嗓音和声调,更显独特意境。
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李月红评价称:“民歌是一定会向前发展的,它一定会变化的,我们要以一种赞赏的眼光鼓励这些创作。”
当然,高品质的民歌表演背后离不开节目组的精心设置。
首先,匠心编排丰富节目可看性。《原声天籁——中国民歌盛典》以音乐展演和嘉宾点评的形式进行,兼顾地域属性、汇聚多种民歌种类,邀请各地区民歌传唱人、《原声天籁》民歌研习营成员共同交流、演唱,并在每个表演中穿插民歌专家对民歌专业知识、背后的内涵等进行解读,深入挖掘民歌的多种魅力。
其次,以互动增强内容厚度。在节目设计的互动环节中,云南大理州剑川地区白族民歌传唱人张银耀带着观众和《原声天籁》民歌研习营成员现场即兴学习白族对歌;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九莲灯”传承人周彬在现场即兴演唱后抛出问题:这个旋律在哪些歌中运用过?现场氛围立马被带动起来,自然而然带动《原声天籁》民歌研习营成员们现场展示各个歌曲。
再次,营造原生态民歌场景。《原声天籁——中国民歌盛典》专门打造的舞台以山脉为背景,将形似屋舍、山水的“人”字形元素排列运用到主舞台与山体上,整个舞台设计与山水、灯光相融合,结合后期现代数字特效,营造出身临其境的原生态民歌场景,增强了民歌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最后,借力新媒体平台传播民歌魅力。节目组联合新媒体平台开启一系列直播活动,平台上的民歌主播们可以通过短视频和直播,传播情意浓浓多姿多彩的中国民歌,给普通人提供平台,传播家乡民歌,描述家乡美景。
新媒体平台上许多民间音乐人以及爱好者自发发布民歌翻唱视频,节目得到网友一众好评:
“民歌真的太好听了,建议没听过的都去听!”
“舞台沉浸感好强啊,在山水间唱歌,爱了”
“民歌竟然有云旅游的功能……”
截至1月7日12:00,《原声天籁——中国民歌盛典》全网传播覆盖人数破14亿,节目直播全网累计观看量达4109万。
用旋律描摹生命多彩,用歌声倾诉人世真情
一方山水孕育出一方民歌,一方民歌也承载着一方文化。中国民歌风格的多样性涌出屏幕,或粗犷、或秀丽、或激昂、或婉转,无论是劳动号子,还是江南评弹,无论是内蒙放歌,还是岭南荔香,都与当地的山、水、人融在一起。
民歌是有历史的。各地区、各民族的民歌诞生都伴随着时代印记与人文特色。
在江南水乡,作为江南文化典型的曲种之一的苏州评弹,以细腻见长的评弹加上轻清柔缓的吴侬软语,将江南地区“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的烟雨景色和氛围表达得出神入化。
在西南川江流域,地势奇险、明滩暗礁密布,川江各流域劳动人民面对险恶的自然环境时,高亢激越的川江号子就是最好的引领,歌曲中融入了不屈不挠的精神内涵和粗犷豪迈中不失幽默的性格特征。
在节目录制地山西左权,几十年来,一句“桃花来你就红来杏花来你就白,爬山越岭我寻你来呀”跨越时光传唱至今,耳濡目染中形成了孩子们听到歌声就能跟着和的影响力。
中国音乐学院声歌系教授张天彤在山西左权录制节目时,由衷感慨:“村子里走在远处田埂上的农夫,随便喊一声‘请过来’,一开口,就是非遗传承人的水平;县城文化广场上,开口即能放歌者召之即来。对于左权人来说,唱民歌即生活!”
民歌是有温度的。民歌不仅充斥着厚重的历史、人文印记,背后更是承载着一代人甚至好几代人的集体记忆,甚至是他们对追求美好生活的放声呼唤。
在《阿里山的姑娘》的旋律中,我们仿佛一起畅游了高山青、涧水蓝的阿里山;在湖南桑植广为传唱的《马桑树儿搭灯台》见证了无数桑植女子的想念与守候;《北京的金山上》用喜悦赞美、优美婉转的节奏,唱出了藏族人民真挚的情感和对祖国的热爱;《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的歌声中,满是陕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真正拥有长久生命力的东西一定是根植于人民生活的,没有真情就没有民歌。”正如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名誉所长田青在节目中所说:“流传至今的每一首民歌都是一颗璀璨的钻石和珍珠。它体量不大,有时候语言非常朴素,但是它的艺术魅力永存。”
山歌、小调、号子,缘事而发、有感而歌,口口相传,原声即是天籁。《原声天籁——中国民歌盛典》用10期节目集中展现经典以及新创编的优秀民歌作品,用真情将各个地区、民族的音乐像一幅精彩画卷一样展现在观众面前,充分展现出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和旺盛生命力,彰显了中国人的精神气质。
赓续中华文脉,实现中华文化“活态”传承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中,民歌是关键组成部分,有着较高的民间艺术魅力,民歌的魅力,能够穿越地域和语言,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共鸣。《原声天籁——中国民歌盛典》不只是将类型多样的经典民歌呈现出来,更希望民歌能够被赋予新的时代印记,推陈出新、薪火相传。
给民歌赋予时代印记。节目邀请十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歌手、民歌爱好者,组成《原声天籁》民歌研习营,民歌传唱人+研习营成员的搭配模式,使得新生代能够更近地接触、学习传统的民歌、标准的唱法。
来自广西的黄甜甜向传唱人张银耀学习用云南方言唱地道山歌,以此来感受男女用山歌表达情感的云南山歌文化;来自卢旺达的小伙黄子铭学习并演绎《在那遥远的地方》,在与民歌传唱人叶尔波力交流的过程中,他不仅学到了中国民歌演唱技巧,歌曲中表达的远离家乡的人对家乡的思念,也让同样身处异国的黄子铭产生了深深的共鸣。
展现中华文化的厚度广度。除了一首首精妙绝伦的民歌,左权小花戏、常德丝弦、曲艺、皮影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出现在节目里,让民歌焕发出全新生机,实现“活态”传承。
《马马嘟嘟骑》借鉴的常德丝弦就是湖南曲艺极具代表性的曲种,2006年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年仅11岁的王煜琪与85岁刘改鱼,共同演唱《桃花红杏花白》,展示了左权开花调富有特色舞台美的非遗魅力;还有用传统的苏州评弹曲调开头,并将侗族琵琶伴奏、侗语与吴侬软语进行混搭的改编版《山歌好比春江水》。
将中国民歌唱给世界听。《原声天籁——中国民歌盛典》播出后在海外掀起传播浪潮。据了解,节目宣传片及海报登陆海外10个国家17块户外大屏,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日本新宿、泰国MBK Mega、西班牙马德里EDP影院、意大利米兰四月二十五日广场、英国伦敦韦斯特菲尔德广场等世界多个知名地标轮播物料;此外,近600家海外媒体对节目进行破圈传播,辐射美国、东南亚等地区,不仅对节目进行二次发酵,让更多外国友人知道中国民歌,更重要的是向外国友人传播中国文化。
百余首动人歌曲、40余位民歌传唱人、十余位《原声天籁》民歌研习营成员,在《原声天籁——中国民歌盛典》的舞台上,用歌声绘就了一幅多彩壮丽的中国民歌画卷。
或许,网友在很早之前就通过评论将节目的亮点指了出来:“喜欢民歌更胜于流行!那才是真正的劳动人民的艺术结晶!”(作者:陈莹 蒋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