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今年记者节前夕,第三年度“夜班媒体人援助项目”(以下简称“项目”)拟援助名单公示,其中,有一半以上是癌症等肿瘤患者。三年来,项目收到来自中央、地方、行业媒体共208份援助申请。不难发现:每份援助申请背后,是长期高强度工作,是风雨兼程、挑灯夜战,是疾病缠身。
为了让更多人关注到媒体人,了解媒体人不分昼夜的日常,今日起,传媒茶话会将陆续刊发媒体人夜班分享等系列稿件,让我们从中感受媒体人的责任与坚守、初心与使命。
今天,我们邀请到了人民政协报总编辑王相伟,有着22年夜班经历的他,分享了自己的感受与经验。
【配图:人民政协报总编辑王相伟】
2023年是夜班媒体人援助项目三周年。三年来,178位夜班媒体人共获得援助金485万元,里面也有我的几位同事。看着这些数字,让作为资深夜班媒体人的我既有深深的感动,也有沉沉的感慨。
我1997年7月大学毕业后考入人民政协报社,次年2月被分配到总编室,从此开始了漫长的夜班生涯。我在报社历任总编室助理编辑、编辑、副主任、主任、副社长、社长、总编辑,除去在全国政协机关工作三年半之外,已经累计上夜班22年了。其中在担任总编室主任期间,平均每个月要上20天左右的夜班,现在想起,自己都佩服自己。
没有长期上夜班的人,或者是年轻人,很难体会长期上夜班的苦——前者就像白天不懂夜的黑,而后者凭借年轻气盛或一时之勇,多半会觉得黑白轮转不过如此,直到若干年后面对镜子中自己或如同充了气的体形,或如同泄了气的神情,才知道过“夜生活”、混“黑”社会的代价到底是什么。
回首自己20多年的夜班生涯,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白天晚上都精神,毕竟年轻精力旺盛;第二个阶段是晚上精神白天不精神,黑白颠倒已经适应;第三个阶段是白天晚上都不精神,加速折旧咱得认命。
夜班既让您觉得“充实”——不是所有的辛苦都会让人变瘦,因为长期夜班导致睡眠质量变差最终演变为过劳肥的案例比比皆是。我自己从大学毕业体重不到60公斤,到夜班半年暴增到75公斤,再到最高峰时候的90多公斤,整个人“充实”了1.5倍。我的一位同事刚入职的时候玉树临风,体形堪比模特;夜班几年后,突然惊觉自己变成了一个珠圆玉润的胖子,体形堪比魔鬼。真的是“一白遮百丑,一‘夜’毁所有”。
夜班也会让你变得虚弱——长期的黑白颠倒、作息混乱会引发各种各样的疾病,比如肝胆疾病、精神衰弱甚至重大疾病屡见不鲜,每年看着体检报告里上上下下的各种箭头,已经学会了从最初的惊恐变得淡定而从容。而因为长期夜班影响家庭和谐的也不在少数。
倘若你因此对夜班畏若虎狼倒也不必,其实夜班的好处还是蛮多的,我说的不只是夜班补助和免费的宵夜——
夜班是一个大学校,你能够学到的似乎要比白天多很多;夜班是一个小社会,一起长期上夜班的同事,不是家人胜似家人,感情不是一般的深;夜班是一个小剧场,有时候发生的事儿让你觉得《编辑部的故事》也不过如此,虽然疲劳,但是快乐。
我印象最深的夜班有两次。一次是1999年11月20日凌晨两点左右,刚刚上夜班不到两年的我和值班主任百无聊赖地坐等截稿。往常这个时候早就截稿了,而此时新华社发稿既无新的动静,更是迟迟不见截稿目录。值班主任多次拨打电话无果,最后打到了技术部门,得到了“既不是技术问题,也没有接到啥重要新闻通知”的消息,于是兴高采烈地跟我说可以下班了。我当时弱弱地说,没有截稿应该是有重要新闻,还是再等等吧。结果等到将近三点也没有动静,面对值班主任怒其不争且哀怨的眼神,最终还是提前撤了。
结果一大早就被同事叫起来,说总编辑找我。等我睡眼惺忪地来到总编辑办公室时,迎接我的是暴跳如雷和劈头盖脸:“你们这夜班是怎么值的?全中国的报纸头版头条都是神舟上天,就人民政协报没有任何报道!现在找不到值班主任,只能先找你小子发泄一下老子的怒火!”那一天,神舟一号光荣上天,我羞愧得差点儿入地。从此,我记住了神舟一号上天的日子,也记住了“血的经验教训”——等不到截稿目录,万万不能收兵。
第二次是2005年9月14日,胡锦涛主席出席联合国安理会首脑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当天,我凭借经验认为新华社发稿最起码要到凌晨三点到四点,大家可以提前休息。正当大家准备回宿舍的时候,一版编辑跟我说新华社已经发了预告,大约一点半就可以发稿。
我初始是不信的,但是夜班同志们在惊喜之余最终还是放弃了休息,眼巴巴地等到了一点半,结果等到了新的预告说两点半发稿;等到两点半,又说三点半来……等我们已经被“忽悠瘸了”之后,大家干脆也不想休息的事儿了。等到所有的图文来齐之后,我一看时间:凌晨4:30了。看来最初的判断还是准确的。等所有的版面处理完毕传版到印厂后,已经是早上八点半了,此时夜班已经上了将近14个小时。很多白班的同志已经陆续来到报社,如同见鬼一样看着我们几个飘飘忽忽,好像踩在云彩上一样飘然下楼。
那次的经验教训是——有的时候经验和直觉也是靠谱的:领导人出访国家够远、时差够多,一版基本上可以先放心休息,等到凌晨两三点再开始战斗。
做媒体、干新闻,就必须有人上夜班,毕竟如今自媒体都这么拼了,何况我们?长期上夜班是一个讲究奉献的工作,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过硬的业务素质,足够高的政治敏感性和新闻敏感性,当然,还要有足够健康的身体。而想要健康可持续,自己得懂得爱惜自己,学会科学安排作息,坚持锻炼身体,千万别以为自己年轻就没事儿,更不要以为自己是天选之子就可以放任。多年的媳妇可以熬成婆,多年的夜班小心熬成魔。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单位要爱惜这些肯上夜班、爱上夜班的人,要为他们的身体着想,干几年之后,还是要轮换一下。毕竟,作为新闻人,不上夜班的职业生涯是不完整的;一直上夜班的职业生涯则是令人同情的。
最后,再一次感谢“夜班媒体人援助项目”,据了解,该项目由传媒茶话会、中国经济传媒协会、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上海岩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联合发布,上海市岩华公益基金会、爱尔眼科等爱心机构大力支持,从资金补助到配备“心脏除颤器”(AED)等医疗器械,旨在守护媒体人“夜的黑”。 (作者:王相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