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第一财经成功出圈的独家秘籍——专访第一财经总编辑杨宇东

2024-08-26 14:08 来源:《南方电视学刊》公众号“媒意见”

  2024年,作为媒体人,我们听到最多的一个词是“改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指出“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技术的迭代发展,媒体的生态环境被全面颠覆,传统媒体的转型不仅势在必行,更需系统性变革。这需要从组织架构、管理流程、运营模式、平台技术等几个方面进行全盘考虑,由此寻求一条全面突围之路。 

  上海第一财经(以下简称一财)作为专业财经媒体, 去年营收达8亿+。我们知道,自2015年开始,传统广电媒体硬广收入首次出现负增长,在这种大环境下,一财发展逆势上扬:一方面新媒体广告收入高速增长,另一方面媒体相关多元化收入接近总体营收的半壁江山,成为同行中的佼佼者。全媒体传播语境下,主流媒体如何挺进主战场?近日,记者杨春雨专访了上海第一财经总编辑杨宇东,一起揭开一财成功秘籍的“神秘面纱”。一财模式或许能为同行媒体提供一个可借鉴的成功样本或范例。 

  专业人才 

  财经媒体的专业性是其独特的价值所在。对于一财来说,记者首先要专业,条线记者于自己的跑线要有足够的专业度,在深度调查、趋势分析、全景研判方面,专业记者的专业知识储备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财经媒体与其他媒体的区别。 

  一财1200人的全员规模里,500多人为采编岗位,而且大量是资深专业的财经媒体人。一财自创立至今的21年里,团队一直保持相对稳定,在行业内人才流失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这对于一个专业财经媒体来说,是其成功的大前提。 

  系统性改革恰逢其时 

  一财的改革较早,2015年整个传统媒体行业发展进入到营收负增长阶段,此时势必要全盘考虑接下来应如何面对困境。所以一财当时提出了“双聚焦”:聚焦移动互联网,聚焦专业。 

  首先必须意识到主战场已经转移,(当时)再不全面拥抱移动互联网,必然面临出局的命运;其次是不止是内容产品形态,相应的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奖惩机制、技术能力、市场化理念也必须同步建立完善,否则根本无法完成改革;第三是商业模式也必须相应迭代,因为传播渠道、产品形态、用户习惯、客户需求变了,所以媒体必须在传统的广告模式之外,积极探索研发围绕媒体传播主业相关的多元化的新业务和新产品,寻找第二曲线,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一财百分之七八十的采编团队投入到移动互联网端,但电视大屏也不能放弃,即移动优先,兼顾大屏。2015年,一财整合了旗下各媒体的新闻采编团队,成立内容聚合中心,组建12个垂直采编小组,由日报记者、电视记者、外拍摄像等构成原创内容生产主体,生产的内容可为日报、电视、周刊、网站、移动端等各个端口所用,实现信息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和多平台发布。在这一过程中,一财记者跳出原有文字、视频的范畴,开始向全媒体记者发展,日报的优秀记者参与电视制作,打造“云观自贸”“乐言商业”等视频小板块,电视的记者,特别是驻外记者,直接为日报、网端提供文字、图片、视频内容。经过三年的实践,通过调整组织架构、优化生产流程、强化考核指标等方式,第一财经形成了新媒体优先的生产节奏,也锻炼出一支掌握多项技能、能够全媒体作战的记者队伍。同时,第一财经重构业务流程,形成了行政支持系统、全媒生产系统、经营系统、技术支撑系统在内的全新架构,全面发力融合转型。 

  杨宇东说,“但是上述成果只是在外部形态和结构上的转型,真正痛下决心是2018年那会儿,此前我们还是有些茫然的,因为改革刚刚起步,你不知道会不会成功,矛盾也在改革进程中不断暴露,整个组织会陷入瞻前顾后、首鼠两端的困境中。但事情往往就是这样,当你下定决心之后,很多事情往往并没有那么复杂,所以我们在2018年启动深度融合2.0版,两年之内就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必须要强调的是,发端于2015年,真正大规模实施于2018年的第一财经深度融合转型,始终都是把主流媒体专业优质内容作为一切工作的前提和根本,因为上述一切改革都建立在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之上。” 

  专业与价值观的坚守 

  一财一直坚守“专业创造价值”的理念,并坚守媒体的责任。一家媒体的定位的品质,很可能因为其主管主办单位的变化、领导的变动而发生变化,甚至可能完全不同。但一财从创刊开始,尽管团队中有变动或主要管理者的更替,但一财从创刊以来的价值观的坚守和传承是不变的。这其实并不容易,因为这涉及到媒体的整个战略方向、战术方面的调整与落实。 

  对于爆款,一财认为不应短视,而应坚守专业领域,虽然这的确很难。 

  因此,一财所生产出来的爆款,一定是财经标签的爆款。用杨宇东的话来说,“你把专业挖掘透了,找到传播的契合点”,那么自然水到渠成。2022年,一财又提出了“专业、责任、科学、良知”的报道理念。对一财来说,主流媒体的责任感、主流媒体的担当是至关重要的,一家有远见的财经媒体不只是专业的,更应该是有媒体责任和社会担当的。 

  技术赋能 

  技术的迭代发展,推动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巨变。一财在运用新技术方面,牢牢把握住风口。一财非常重视AIGC的应用探索,早在2015年就开始写稿机器人的研发探索,目前已经逐渐形成了两大大应用场景:提升内容生产能力及水平,提升用户端内容服务能力。 

  杨宇东表示:“原来做一个上市公司的财报,把它做成一个可视化形态,大概需要一天,现在只需三分钟。” 

  今年7月推出的第一财经星翼大模型,是一款专为财经领域设计的大模型技术底座及智能应用平台,可调用多个开源模型,在基础的通用语料之上,注入了超10亿token的高质量财经媒体数据和专业领域知识,基于大模型打造服务于财经融媒体内容生产的AI智能体,辅以创新的跨模型融合推理技术,能够实现高精准度的内容输出。此次发布的第一财经星翼大模型1.0版包含两大核心产品:“星翼•财经智能生产套件”和“星翼•财经智能助手”。 

  盈利模式多元化

  2020年,一财的整体营收中,数字平台媒体收入已经超过传统媒体端,非广告业务收入已占整体营收的45%。这也反映出一财在商业模式上,不再仅仅依赖于广告,盈利模式走向多元化。在这背后是一财在逐步培育出一些新的项目、新的价值增长点,包括商业数据、论坛活动、咨询研究等,这些业务从2015年后开始,2018年逐步成型,2020年进入规模化、系统化。 

  整体来说,一是构建“全媒体整合营销新格局”。一财把全媒体整合营销作为公司核心潜力板块。立足于新媒体,将强大的内容产品创意能力与广告客户的品牌传播需求巧妙结合,不再是单一的广告传播,而是集策划、执行、传播于一体的服务方案,即全案服务。二是打造金融信息智能服务和深度内容集合平台。三是有效拓展赋能企业和投资者的培训业务。简而言之,做财经领域的互联网全链路运营服务者。 

  自有平台与商业平台的共生 

  对于一财来说,全媒体矩阵是名副其实的全媒体,包括电视频道、广播频率、报纸、杂志、APP以及各商业平台媒体号,形成强大的“媒体战舰”。而自有平台与商业平台之间并不产生矛盾,而是共生、互相助力的关系。自有阵地APP是全网战略中的大前提。 

  在整个全媒体矩阵中,自有平台APP是内容和广告运营主阵地,外部商业平台的媒体号更多是打造传播影响力,同时探索新的盈利模式。实践中,正因为在商业平台的巨大流量与关注度、热点、爆点,才使得更多受众与用户认识、了解、信任一财,也成为自有APP最大的引流,起到了非常强的广告效应。目前一财媒体号影响力较大的主要是微博、抖音、微信公众号和视频号。今年上半年微信公号10万+超过250条,一财微博矩阵包括第一财经日报、第一财经、究竟视频等粉丝量近3000万,主账号“第一财经日报”是微博财经垂类的头部账号,去年获得了240多个热搜。一财在短视频方面重点发力的平台是抖音和微信视频号,目前第一财经抖音号粉丝量945万,视频号在新榜财经类账号榜单中持续位居榜首。

  结语

  一财的成功模式让我们看到媒体的转型成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坚定融合转型的大战略下,不断的试错与探索的过程中寻找突围之路径。在整个传统媒体营收走向下滑的大环境下,一财能够稳住大盘并逆势上扬,且盈利模式呈多元化,与其恰当其时的系统性改革和不断深耕财经领域的巨大努力密不可分。对于同行媒体来说,有以下几点值得借鉴:

  首先,主流媒体要坚守自己的社会责任,要有担当,所有改革的前提一定是责任坚守,这是至关重要的。

  第二, 把握自有平台与商业平台媒体号的关系。双方应是共生协作关系而非竞争关系。事实上,商业平台媒体号的分发并非分流,而是为主流媒体的自有平台起到非常好的集群广告效应,全面铺开渠道,才能产生媒体矩阵的共振效应。

  第三,专业领域深耕的前提是专业的人做专业事,专业团队打造与培养至关重要。

  最后,系统性变革势在必行。技术的飞速发展,媒体生态环境被全面颠覆,局部调整已经于事无补,主流媒体必须进行系统性变革才能有所作为,这是“大势”。评价体系非常重要,对于主流媒体的融合转型的评价,不仅应看全媒体传播效果,更应考虑是否找到真正的盈利模式,由此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者:杨春雨)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