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新闻+服务”,开展递进式新闻宣传科普

2023-08-25 12:11 来源:中国记协网

  面对台风、暴雨等致灾性强、影响范围广、过程时间持续较长的重大天气过程,中国气象报社通过其所运维的中国气象局新媒体平台及矩阵,开展网络融媒体直播,实现对天气过程的全程跟踪、递进式新闻宣传科普,并有力打通线上线下,让重大天气过程的视频直播成为各地防汛、防台风相关部门开展工作的有力支撑。2023年7月底,第5号台风“杜苏芮”携风带雨而来,成为1949年以来登陆我国福建第二强的台风;其残余环流北上后,在京津冀地区引发历史罕见的极端强降雨。针对此次天气过程,中国气象报社通过其所运维的中国气象局新媒体平台及矩阵,从7月25日起开启长达140小时的网络直播,吸引148家媒体及平台参与转播,全网播放量达3.2亿人次。本次直播在“新闻+服务”的媒体融合路径中有所创新、尝试,在开展递进式新闻宣传科普中取得了较好成果。

百度将本次直播置于首屏首栏

人民日报微博直播情况 

  以“非常”直播应对“非常”天气 

  台风“杜苏芮”于2023年7月21日上午在西北太平洋洋面生成,25日达到中央气象台认定的超强台风强度。28日上午,“杜苏芮”以强台风级登陆福建晋江,成为1949年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登陆福建第二强的台风。7月29日至8月1日,“杜苏芮”残余环流携丰沛水汽北上,京津冀地区出现历史罕见极端暴雨过程,局地降雨量达600毫米以上,诱发多地出现流域洪水、山洪、内涝。

台风“杜苏芮“直播画面 

 

台风“杜苏芮“直播画面 

  中国气象局准确预判到这次台风影响的严重性、极端性,时隔8年再次启动气象灾害一级应急响应;各级气象部门提早预报、提前行动、提级应对。作为气象部门的行业媒体,中国气象报社承担着中国气象局新媒体平台及矩阵的运维工作,从7月25日台风远在菲律宾以东洋面时,就开启此次网络直播,一直持续至8月1日京津冀地区降雨趋势减弱,覆盖此次天气事件全程。

  具体来看,7月22日,中国气象报社制定此次直播方案,派出追风记者赶赴福建抗台风一线。25日,直播开启,借助“中国气象直播媒体合作伙伴”机制向各中央及地方主流媒体、主要网络平台进行推荐,开播当天播放量即突破1000万。26日至27日,在直播中滚动发布最新台风动向、预报预警信息及科普解读内容,多路记者从福建、广东沿海,以及中央气象台、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等传回连线报道,参与转播媒体突破100家,全网观看量飙升至7000万次。28日,台风“杜苏芮”登陆福建晋江,直播连线厦门、漳州、泉州等地,直观展示风雨影响及救援举措,观看人数破1.5亿。

  7月29日,台风影响深入内陆。直播视角适时调整至我国北方,邀请京津冀多地专家分析台风北上引发强降雨情况,提早开展预报、预警。30日,山西、河北等地暴雨突破极值,镜头对准防汛一线,观看人数破2.2亿。31日,北京等地出现山洪、内涝,一线直击各地雨情、汛情,参与直播媒体达到148家,占据了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新闻社以及北京日报、北京广播电视台、河北日报、津云等大多数中央及京津冀地区主流媒体的直播板块。

  8月1日,雨势渐缓,台风影响基本结束。全网总观看人数定格在3.2亿人次。

  此次直播无论从媒体参与度,还是观看人数上看,都是台风“杜苏芮”影响期间,同时段、同类型的网络直播中,最具影响力的直播活动之一。新华社“现场云”《实干中国》项目负责人文晶评价说:“此次直播内容扎实,非常适合通过‘现场云’落地新华社客户端。”河南广播电视台“大象新闻”直播负责人唐澜表示:“此次直播长达140小时,为各媒体提供了丰富的一线画面和科普素材,成为全网的‘大腿’。”福建日报东南网记者郭胜达说:“3.2个‘小目标’实现的背后,是详实、用心的节目内容安排,是对防汛防台风一线不间断地关注、关心,在近年来的台风直播中也属上佳之作。”

  以创新聚合力,“新闻+服务”效益落地 

  回顾此次直播,总体来看,它以融合创新打破信息的“散”,实现新闻与服务的“聚”,最终打通线上线下,完成新闻宣传科普效益落地。共呈现五大特点:

  一是从内容上坚持融合创新。中国气象报针对此次直播活动提前策划、部署,坚持互联网思维,在内容编排上融合了一线追风记者连线采访、气象专家答疑解惑、气象雷达及卫星等科技服务产品的展示应用、最新预报预警服务信息滚动发布等。本次直播充分运用了中国气象报社2022年以来持续开展的“名家讲科普”短视频征集活动的成果,将气象部门的首席预报员“请”到镜头前,担当科普“主力军”,有效满足了受众获取最新天气资讯、掌握科学防灾避险知识、厘清虚假信息的诉求。

中央气象台专家参与直播连线 

  二是打通线上线下,探索“新闻+服务”的实施路径。“新闻+”是媒体拓展内容生态、整合社会资源、产生外衍效益的有效策略。气象工作是是科技型、基础性、先导性的社会公益事业,这决定了,作为气象行业媒体,中国气象报社发起的新闻宣传活动,必须努力实现公共气象服务效益的最大化。在重大天气过程的直播中,探索“新闻+服务”的实施路径,正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升公共气象服务信息的传播力、影响力。本次直播“落地”多地防汛、防台风相关部门的指挥大屏,成为地方开展防灾减灾指挥调度及决策服务的有力支撑,实现了“打通线上线下”“跨越小屏大屏”。天津市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副高级工程师张妍认为,直播内容全景展示了灾害性天气过程进程、影响及社会反应,有助于决策者更全面地掌握相关信息,为防汛决策提供了参考。

  三是强化主动、互动、联动,助推基层发声。本次直播,中国气象报社与中央气象台等业务单位及北京、天津、河北、福建、广东等省(直辖市)气象部门联合策划,坚持联动国、省、市、县气象部门。直播过程中,开展基层连线报道110余次,为基层防汛、防台风一线单位和有关人员提供了在国家级媒体平台发声的机会,真实、全面展现了战斗在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的身影,给广大受众带来最有“代入感”的视听内容。

  四是强化网络舆论的引导作用。本次直播有效聚合中央及地方地方主流媒体、一线网络平台、优质自媒体账号等资源、优势,有力提升节目内涵及传播覆盖面。借助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中央主流媒体的发布渠道,扩大直播影响力,仅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的观看人数就超过6000万人次;积极运用一线网络平台的算法推荐和搜索引擎优势进行推广,抖音短视频通过算法推荐,强化对相关地域和人群的针对性推送,促使中国气象局官方抖音号直播观看人数超过2000万次,百度则将本场直播与搜索项深度绑定,并置于首页首屏播出;充分共享地方媒体资源,曾共享福建日报东南网、北京广播电视台“北京时间”提供的实景“慢直播”信号,而直播主信号则“反哺”上述平台。

直播进入抖音热榜

  五是递进式新闻宣传科普覆盖天气事件全程。立足媒体融合发展所呈现的“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特征,结合气象科学分析,在台风登陆前、中、后及北上影响期间,分阶段、递进式地设置不同的直播主题、单元,所有宣传科普内容均层次分明、重点突出、递进开展。长时间、“伴随式”的直播安排,进一步提升受众粘性;全景且真实的内容展示,让观看者有了更好的“现场体验”。

  网络直播在重大天气事件中具备应用优势 

  直播最初的定义是“广播电视节目的后期合成与播出同时进行的播出方式”。相较于文字报道,直播可以在第一时间直观呈现现场实况,快速反映和整合核心信息,汇聚权威观点,更好地满足人们直接的、情绪化的表达需求。

记者在福建沿海开展直播连线

记者在门头沟山洪一线开展直播连线

  然而,与广电直播节目不同,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网络直播更为高效、便捷、快速,不占用频道或时段资源,内容融合上也更为广泛。以此次台风直播为例,策划人员在整体直播方案的框架下,节目内容编排更为灵活,可以根据瞬息万变的天气进程调整直播计划,与受众开展即时互动。长达140小时的直播也是传统广电直播难以想象的。网络直播在重大天气事件的新闻宣传科普方面,有着直观呈现、快速反应、即时互动、信息整合、观点汇聚、舆论引导、跟随陪伴等7大优势,它可以有效提升受众参与度,利于塑造“共识”,有助于重要信息的快速传递,因此在信息传达、舆论引导以及社会动员等方面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气象报社自2020年起,开始规范化开展大型网络直播,一批直播技术得到应用,同时配套制定相关业务规范;明确将重大天气事件的网络直播,作为第一时间开展新闻宣传的“突破口”,作为科学普及的主要阵地,并探索将其作为公共气象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其在满足受众信息需求的同时,能够更多参与到气象防灾减灾的广泛受众动员、决策指挥当中,增强公众科学认知,争取舆论共识。

  本次直播中,主流媒体广泛参与,让该直播在一些网络平台形成“刷屏”之势。从最终呈现的效果来看,台风“杜苏芮”及其北上影响140小时大型直播是中国气象报社对过往技术、经验积累的“厚积薄发”,不仅很好实现了其新闻功能,也在服务效益上取得了新的突破。(段昊书 王若嘉 姜虹)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