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件获奖的重大主题报道,有哪些不同寻常的招数

2023-03-24 11:33 来源:中国记协网

  第32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公布,40件“重大主题”作品获奖。这些作品中,既有高屋建瓴的宏大叙事,又有见人见物的故事细节;既有严谨深入的理性思考,又有感人至深的细腻表达,体现了全国新闻战线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系列重要论述为指导,在锤炼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中,记录伟大时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孜孜探索和成功实践。

  深挖特色优势 让“旧闻”焕发新生机 

  在时空坐标中,总有一些重要节点、重大事件格外引人注目。以时间节点为例,每年都会有特殊意义的重大主题。如,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党史报道,是各地媒体的报道重头戏,也是2021年度新闻记忆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然而,党史,通常有“旧闻”的意味,如果就党史写党史,直接将“旧闻”作为报道内容,很容易因为时间的距离让受众产生心理的距离,导致关注度不高。因此,要确保党史传播真正入脑入心,进而在“重磅主题”的新闻中胜出,就必须全力以赴,拿出不同寻常的招数。

  本届获奖重大主题作品中,聚焦百年党史的有10多篇,但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有新华日报社推出的《号角催征——解码〈新华日报〉老报纸里的百年初心》,该组作品用独家报史讲党史,具有独特性、唯一性和创新性。

  创刊于1938年的《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第一张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政治机关报。该组报道的主创团队,从独家报史与党史上重要事件、重要人物的交汇点入手,解读历史,关联当下,以新闻手法激活党史资源,解码党的百年初心,实证伟大的建党精神。这些新鲜的素材、珍贵的画面、独到的解读以及融媒体的表现形式,让受众对先辈们为革命忘我无私、勇于牺牲的精神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也从而实现了从“昨天的新闻”到“今天的历史”再到“今天的新闻”的连续跨越。

  正因为如此,对这一组系列报道,广大读者并没因为有“历史”而产生“旧闻”的感觉,反而受到了广泛关注和好评,全网总点击量近千万。

  启示一:在重大主题的同题竞争中,谁能用“人无我有”的新闻资源,透视全局、触摸时代脉搏,谁就能出奇制胜、脱颖而出。

  启示二:历史旧闻,它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事物,如果将新闻理解成一个系列产品,那么,历史新闻无疑就是新闻的迭代。在传统媒体转型的今天,利用“旧闻新报”打造“新闻爆款”是一个新思路。

  坚持讲好故事 用小切口展示大格局 

  “文者,贯道之器也”。这里的文,对新闻舆论工作者来说,体现的既是谋篇布局的能力、平衡把握的水平、采编呈现的功力,更是讲故事的技巧和方法。

  从本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来看,人民日报社推出的《出卷·答卷·阅卷——时代之问,总书记这样回答》系列融媒体报道,在讲故事方面较为出彩。仔细品读后不难发现,“时代之问”系列多以习近平总书记的故事作为切入点,在行文中穿插各种小花絮、小细节,不仅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还加深了受众跟领袖的亲近感。

  如《“我们这么大一个政党,靠什么来管好自己的队伍?”》,开篇就报菜名:红烧鸡块、阜平炖菜、五花肉炒蒜苔、拍蒜茼蒿……从习近平总书记外出考察调研时的一份工作餐菜单,巧妙引出全面从严治党的话题;《“如果领导干部都不遵守法律,怎么叫群众遵守法律?”》,回顾习近平总书记任职地方时讲法治的一段往事,从中可以看到总书记一以贯之的法治思维;《“什么叫人民至上?这么多人围着一个病人转,这真正体现了不惜一切代价。”》,开篇写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三天之内两次提及的动人故事,让读者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的深情……这一个个小故事,无不细节拉满、引人入胜,很好地起到了以小见大、画龙点睛的效果,使习近平总书记亲民爱民的领袖形象更为丰满具体。

  启示一:“讲好故事”,是对新闻舆论工作提出的时代要求,是重大主题报道创新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重大主题报道创新的突破点之一。充分发挥用讲故事激发阅读兴趣的魅力,充分使用接地气的群众语言增强文章的鲜活生动之感,能够让“高大上”重大主题报道,突破以往多是面孔严肃、以我为主、说教味浓的窠臼,变得更有接近性。

  启示二:在当下的互联网环境中,情感被置于与信息同等重要的位置。一篇重大主题报道要叫得响、立得住、传得开,除了立意有高度、内容有厚度之外,还要能够满足读者和用户的情感需求,这也是创新重大主题报道、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的重要着力点之一。

  贴近受众心理 让硬新闻实现软着陆 

  当下,新媒体的崛起,改变了广大受众的信息接受习惯,也让受众地位日益凸显,倒逼新闻生产的转型,特别是传统“硬新闻”在新媒体上的呈现方式必须及时作出改变。

  采编人员如何在遵守新闻传播规律的同时,及时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实现硬新闻的“崭新呈现”?本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北京日报社推出的《一图读懂疫情防控》具有范本意义。疫情发生以来,北京日报社鼓励一线采编人员转变思维、创新表达,运用好互联网思维进行内容生产。从《北京日报》客户端来看,2021年以来,产出了不少爆款文章。其中,精心制作的《一图读懂疫情防控》,通过一目了然、清晰易懂的图解,将繁杂的防疫知识简单化、要点化,让人眼前一亮,看完秒懂,让硬核内容很好地实现了“软着陆”,不仅收获了10万+的阅读量,更赢得了评委们的高度肯定和认可。传播效果和社会反响,历来都是评选好新闻的重要标准之一。以此而论,这件作品不愧为新闻中的精品。

  启示一:新媒体时代,海量信息扑面而来。在新闻选择上,受众除了更愿意接受有趣有料的新闻,也更愿意接受简洁的新闻,这更契合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但简洁并不意味着匮乏,而是更快、更准确地为受众提供有价值的新闻信息。

  启示二:新闻的“新”,不仅指事件新、成就新、经验新,也应包括呈现方式新。“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在同类题材的起跑线上,谁能在呈现方式上别出心裁、匠心独运,谁就有望成为胜利者。

  在凝心聚力走向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重大主题新闻报道正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意义。抓好重大主题报道,是党媒的职责所在,也是检验党媒舆论引导能力的重要标准。在媒体融合发展大潮中,媒体要想在重大主题报道上推陈出新,就必须与时俱进,深度挖掘和整合资源优势,多打造融媒体时代的“刷屏之作”,以更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让主旋律更响亮、正能量更强劲。(作者系第32届中国新闻奖、第17届长江韬奋奖评委,江西日报社副总编辑王少君)

  本期编辑:吕彩虹 陈果静 张君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