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招|​经济报道如何让外行看懂内行认可

2023-02-02 13:06 来源:中国记协网

  编者按: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做好经济报道使命光荣、责任重大。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做好经济工作提出新要求,也为进一步做好经济领域宣传报道指明了方向。今天,中国记协网编辑部推出“看招”专栏,邀请四位从事经济报道的资深记者,结合工作实际,交流报道经验,分享创新思路,供大家参考。

  人民网李彤: 

  经济报道要外行看得懂专家能认可 

  我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例,结合以往相关报道,谈谈对经济新闻报道的一些思考。

  围绕政策做解读 找准方向写报道 

  经济工作是党和国家中心工作,作为“网上的人民日报”,人民网上连党心、下接民心,宣传党的创新理论、解读经济政策、报道经济成就是工作的重中之重。

  围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人民网策划了《中国经济行稳致远》《发展新路径 产业新亮点》《经济热点专家谈》等系列报道,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23年经济工作的谋篇部署中,找选题、找切入点、找答案,通过采访和约稿的形式邀请知名专家学者把会议精神、新提法、新动向说清、讲透、言细;通过图解等新媒体方式进行形式创新,适应网友碎片化的阅读习惯。

  人民网做经济新闻报道的核心优势是部委跑口资源,除了与部委的办公厅新闻处对接外,记者也积极对接部委的业务司局处室,以跑口做支点、撬动经济报道,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今年以来,依托人民网《领导留言板》栏目,十多个经济领域的部委单位回答了人民网网友的留言,围绕这些独家信息,人民网采写了一批高质量的稿件。

  围绕市场做新闻 寻找共性关注点 

  围绕行业产业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学习、贯彻和落实,人民网推出了“发展新路径 产业新亮点”系列报道,用“小”片段、“小”细节、“小”场景切入,将抽象的政策举措具象化、行业创新场景化,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诠释各行业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创新求变、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和行动。系列报道聚焦市场关注的共性话题,围绕科技创新、能源保供、数字经济等维度,采写了系列图文报道。

  新闻贵在“新”,一手独家新闻是稀缺资源,但对新闻的深度策划、二次挖掘和跟踪推进,也是“新”的另一种展现形式。今年以来,依托人民网“828企业服务平台”,人民网采写了房屋租金减免落地现状等报道;针对“资本无序扩张”“中美独角兽对比”等社会各界关注的话题采写了深度报道。

  围绕产业做科普 带给网友知识点 

  不同于产业类垂直媒体,人民网在做经济报道时,不仅要有宏观格局和视野,还要注重带给网民知识点和获得感。外行看得懂与专家能认可,都很重要。

  无论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是中央一号文件、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或是新能源汽车、养老金融、消费者投保教育等,在做专家深入解读报道的同时,注重通过图解等新媒体方式进行科普解读。特别是在疫情期间,对于中国经济回稳向上的重大判断、数据定量支撑和观点定性展望,人民网做了大量的科普报道,为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围绕问题做监督 以点带面提建议 

  舆论监督报道是媒体的基本功。人民网在做舆论监督报道时,不是在撕裂社会,而是做社会的粘合剂。对高质量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要提出建言建议。所针对的话题要能以点带面,更要提出解决办法。

  日前,证监会对富途控股、老虎证券非法跨境展业开展整治工作,被业界广泛关注。人民网在2021年10月就采写了《财经观察:个人信息保护法施行在即,跨境互联网券商何去何从?》,围绕富途控股、老虎证券存在的问题,采访了业界专家学者,也获得了证监会的进一步关注。类似案例在人民网多年的经济报道中还有不少。

  打造产品“兵器库” 新媒体创新求突破 

  目前,人民网经济报道打造了政策解读、观点评论、深度调查、权威解读、视频访谈等原创精品栏目,形成了产品栏目化、栏目精品化、精品常态化。

  《人民会客厅》定位高端访谈,致力于“与思想结伴 与人民同行”,邀请政府官员、权威专家、产业领军人物等有影响力的嘉宾;《对话企业家》是人物访谈栏目,邀请企业家分享发展故事,解读行业热点,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人民投诉》是消费者线上投诉维权服务平台,建立了常态化的新闻线索对接机制;短视频栏目《记者去哪儿》,通过记者的所见、所想、所感,带着网友一同关注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话题;短视频栏目《财米油盐》,以网言网语、预埋包袱的问句标题吸引年轻网友,降低网友对政策的理解门槛;“人民财经高峰论坛”是由人民网主办的品牌高端财经活动,邀请权威的政、产、学、研嘉宾,深入学习和解读中央精神,洞察经济发展规律、把握时代发展大势、探讨未来发展前景;与中国上市公司协会推出《封面人物》栏目,记录资本市场的深化改革,展现对话嘉宾的思想和魅力。

  在重视采编主业、建设品牌栏目的基础上,拓展传播的渠道也尤为重要。除了自有的“出海口”外,我们也积极借助部委网站、协会新媒体平台、央企民企的微博微信,寻找交集话题“借船出海”,拓展人民网报道的影响力。(作者系人民网经济民生采访部记者)

  经济参考报社孙韶华: 

  稳预期强信心 精心谋划经济报道 

  每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是经济报道的重中之重,2022年经济工作会议为2023年全年经济工作指明方向,也在经济恢复的关键时点上释放明确信号,为市场注入信心。在会议闭幕后的第一时间,我们就组织记者采访权威专家进行解读,在“经济参考报”微信公众号上发表《明年经济这么干!21位权威专家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八大信号》,随后新华社、新华网等微信公众号都进行了转载,引发强烈反响。

  下一步,还要进一步学深悟透会议内容和会议精神,从会议部署的重要任务中把握全年报道的重点,以会议精神为根本遵循,结合自身特色定位,精心谋划更多视角独特、内涵丰富、出新出彩的经济报道。通过报道明确预期、提振信心。

  在经济运行中捕捉闪光点。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将给经济恢复带来重大积极影响。可以重点关注生产秩序加快恢复、经济活力加快释放的相关情况,尤其注意捕捉在攻坚克难、转型升级中涌现出的典型案例和成功经验,从宏观、中观、微观视角切入,做好相关报道。

  在经济生活中寻找共情点。如果留心观察,经济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在发生变化。例如,我们去年推出的“陌生指数”里的经济脉动、“‘新经济形态’中的变革力量”和“新萌芽职业折射产业跃迁”等系列报道,就是以新颖视角透视宏观经济运行、感受微观经济脉搏,都取得了不错的反响。今年还要进一步打开触角、开拓思路,从读者视角、企业家视角和专家视角出发,寻找和记录经济生活中更多的共情点。

  在经济政策中发掘共鸣点。经济政策是明确预期、提振信心的重要信息。2023年一个突出特点是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叠加发力。预计今年会根据实际需要陆续出台一批新政策、新措施。我们要做好兼具专业性和可读性的政策阐释报道,让读者看得懂、能理解,助力政策落地见效。

  在经济调研中提升参考性。继续深入践行“四力”,扎实调查研究,精准把握时度效,以敏锐视角发现经济运行中的堵点、痛点、难点,客观反映市场主体的急难愁盼,客观全面辩证地分析形势,为党中央和国家提供经济决策参考。(作者系经济参考报社采访中心主任)

  经济日报社熊丽: 

  在学思践悟中读懂中国经济 

  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做好经济工作,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特别是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坚持推动经济发展在法治轨道上运行。这“六个坚持”既是对做好经济工作的要求,也为进一步做好经济领域宣传报道指明了方向。

  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做好经济报道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在此分享一些自己粗浅的思考。

  学思践悟,练就“拨云见日”功夫。当前,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国内外对中国经济运行情况高度关注,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导,科学分析形势、把握发展大势,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来看待中国经济,准确把握好经济报道的基调和重点。要看到,当前经济运行中的困难和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前进中的调整,并没有改变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以经济日报的报道为例,2022年10月25日,三季度宏观经济运行数据发布次日,我们在一版“经济论坛”专栏刊发评论《观察中国经济不能只看一时》,指出“风物长宜放眼量,观察中国经济数据不能只看一时。衡量中国经济发展,增长速度是重要指标,但不是唯一指标,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从短期波动中看到大逻辑大趋势。”

  解疑释惑,做好“正本清源”文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经济工作千头万绪,要从战略全局出发,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纲举目张做好工作。经济生活越复杂,人们对于权威、专业、准确的经济信息和深入解读的需求也越大,对记者来说,要勤学多思好问,苦练“内功”擅借“外力”,通过新闻分析、专家访谈、评论言论等多种形式,及时深入宣传解读党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讲好中国经济故事。既要充分展现我们的发展成就和光明前景,也要讲清楚当前面临的困难以及做出的努力,及时澄清各种模糊认识,从而更好地凝聚共识、增进信心、稳定预期。

  践行四力,坚持“脚底板下出新闻”。春江水暖鸭先知,经济运行怎么样,市场主体的感受最直接;经济发展的生动实践,由人民群众创造。经济报道不能“坐而论道”,要坚持深入基层,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在这方面,经济日报近年来推出“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调研行”“高质量发展产业调研”“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企业调研记”等数十套深度调研报道,深入反映地方、产业、企业在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导下的实践探索和取得的巨大成就,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我本人也有幸参与其中,在学风文风作风上都得到很大锻炼。(作者系经济日报社产经新闻部记者)

  新华日报社杭春燕: 

  胸怀“国之大者” 深耕基层调研 

  高度重视实体经济,高度关注企业和企业家,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内核之一。近年来,对于瞄准“缝隙市场”、形成“独门绝技”、在细分赛道上建立竞争优势、在“补链强链”中肩负重要使命的专精特新企业,习近平总书记尤其寄予厚望。2022年9月,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大会在江苏南京开幕,总书记专门发来贺信;10月,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

  胸怀“国之大者”,新华日报积极发挥主流媒体优势,深耕基层调研,及时跟踪报道各地各行业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实践探索,生动呈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成就。分别于2018年12月和2022年12月推出的系列报道《来自江苏45家民营“冠军企业”的调查》和《栉风沐雨这四年·回访江苏45家“冠军企业”》就是比较经典的案例。

  2018年,针对当时中国经济遭遇民营经济“离场论”、实体经济“坚守难”、国际贸易“摩擦多”,我们四名记者花费半年的时间,对45家“冠军企业”(“TOP级”专精特新企业,其产品市场占有率居全省、全国乃至全球第一)进行了实地调研,并与每一家企业负责人进行深度访谈,推出的《来自江苏45家民营“冠军企业”的调查》系列报道,充分挖掘出“冠军企业”的五大“致胜法宝”:极致专注、融入世界、深度创新、紧贴客户和企业家精神,最终,这组报道荣获第29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2022年,搭乘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大会在江苏召开的东风,进一步落实党的二十大“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的部署,新华日报又一次启动“栉风沐雨这四年·回访江苏45家‘冠军企业’”大型新闻调研行动:仍以这45家“冠军企业”为样本,派出原班记者,回访调研这些企业这四年间的风雨历程。

  这四年,正是百年变局交织世纪疫情、世界经济出现严重衰退的特殊时段,“冠军企业”的表现值得深入调研。而在疫情之下的2022年,四名记者在仅有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内,在日常繁忙工作不断线的情况下,能够完成40余家“冠军企业”的调研,可以说比四年前更为不易。但我们克服万难做到了不负期待,并在三名记者感染“新冠”持续发烧的情况下,坚持完成了“全新维度审视”的回访报道,提炼出创新是“冠军企业”应对“不确定性”的最大利器、“冠军企业”作为“配套大师”在补链强链中具有重要作用等观点,并深度挖掘企业对政府的所需所盼,报道一经推出即产生强烈反响,学习强国、环球网、人民网等纷纷转发,不少用户留言称赞这组报道“真实、客观、很有启示”。(作者系新华日报社全媒体经济新闻部主任)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