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增强新闻可视化传播——拓展了话语方式 拉近了百姓距离

2022-09-19 12:56 来源:中国报业

  新闻舆论工作的对象是人,人在哪里,宣传工作的重点就在哪里。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网民规模、国家顶级域名注册量均为全球第一,互联网发展水平居全球第二,2012—2021年,我国网民规模从5.64亿增长到10.32亿,互联网普及率从42.1%提升到73%5G移动电话用户超过4.55亿户。当前,媒体融合正在向深度相融推进,并不断向拼质量转变、向聚人心跨越,要想更好地巩固新闻舆论阵地,传统媒体就要积极探索运用现代传媒新手段新方法,实现转型发展。而在媒体融合进程中,传统媒体的可视化传播成为有效触及受众的一个突破口。 

  近年来,新京报社充分利用视频、动画、数据新闻、海报等形式,不断对新闻产品的叙事结构、呈现方式、传播策略与手段进行尝试与突破,积极探索新闻可视化。在全国两会、建党百年系列策划、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等大型主题报道中,新京报社通过多种方式将新闻进行立体化、全方位、互动性融合生产与传播,搭建多维度的可视化场景,取得了良好传播效果。 

  可视化新闻传播的特点 

  通过可视化传播,实现纸媒与新媒体的优势互补。在可视化传播中,主流媒体主要呈现以下三方面特征。 

  1.从内容上,可视化拓展了话语方式 

  互联网时代,通过可视化传播改变原来的语态,打造一个“对话”的传播姿态,让主流媒体声音更响亮、传播范围更广泛。除了电子版与纸质版的区别,现在新闻表达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比如,疫情期间为宣扬抗疫英雄的事迹,如果仅用文字表达会比较枯燥,但做成H5或短视频,再配上音乐,就会让整个画面生动起来,让观众有亲临现场的感受。 

  2.从呈现形式上,可视化构建了全新传播结构 

  移动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使短视频登上主流传播舞台。与传统新闻相比,可视化新闻最大的创新之处在于其不仅仅有静态的存在形式,而且有动态的呈现形式,动静结合让新闻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一些主流媒体整合资源,构建丰富、多元的产品矩阵进行整合化传播,以图片、视频、音频等形态提供信息和服务,形成了新的传播载体。此外,VRARAIH5、互动视频等各类产品形态纷纷亮相,丰富了传播形式,构建了新的传播结构。 

  3.从呈现效果上,可视化提升了传播触达率 

  可视化新闻的传播形态多种多样,这种多样的传播形态不仅增加了新闻的交互性,而且短时间内可传播更多有效信息,表达直接,具有冲击力强、简单易懂的特点。人们对信息传播高效性的要求日益突出,可视化传播运用声、形、音等多种感官元素创设新闻情景,有利于用户迅速识别并精准把握重要信息,符合其信息接受习惯,满足其表达、互动需求,激发其了解和传播信息的兴趣,提高了新闻传播的效率和有效性。 

  新京报的可视化新闻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这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着力点。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事关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是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寻突破的关键所在。 

  如何确保优质视觉内容的持续供给,是一个需要着重关注的问题。从以视觉化引领新闻生产的实践维度来看,2021年以来,新京报社全领域视频化建设提速,视频产品不断丰富,作品深度化、栏目品牌化、直播类栏目及产品产量稳步提升。“我们视频”“动新闻”“剥洋葱”“X调查”“新京talk”,以及若干产经行业视频IP产品等,形成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品牌集群”。 

  新京报视觉化新闻生产实践注重产品形态多元,注重用户互动参与,注重拍客队伍培育。在可视化产品探索方面,新京报社用报纸版面设计视觉化、短视频、直播、创意海报、数据新闻、图解、三维动画、二维动画、手绘交互型H5等多种产品形态呈现形式,拉长报道景深,用可视化、立体化的传播方式把新闻做深做透。 

  1.强叙事创新,硬新闻可视化增强引导力 

  叙事创新、技术进步带来传播方式和阅读习惯的重大变化,动态的、视听的方式成为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基于用户选择的需要,视频化是近年来传统媒体试水可视化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观点可视化的重要载体。由于传播主场已经转移到互联网,网民成为信息消费的主要群体,时政新闻可视化就应尊重网民群体的信息消费偏好,以网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做新闻,让时政新闻具有网感,敢于创新,艺术化地提升时政新闻的表达力和传播力。尤其是在关键时刻、重大节点,通过直击人心的创意表达,可起到引导舆论的重要作用。 

  新京报在时政新闻、财经新闻、评论等多领域尝试使用手绘漫画、慢直播、3D动画等可视化形式,引领舆论导向,增强时政新闻等“硬新闻”的传播效果,拉近普通百姓与时政信息的距离。时政新闻视频号“知道NEWS”有网感,度的把握也特别恰当,短视频采用竖屏形式,拉近了与用户的距离,这也是增强时政新闻可视化网感的有效手段之一。“新京talk”将严肃的“硬新闻”评论用接地气的脱口秀形式呈现,更加通俗化、大众化,反响良好。《破晓——回到一百年前的北大红楼》综合运用图画、视频、音频、动漫等多种形式,穿插大量历史资料、图片、影像,全景重现百年前北大红楼的真实场景,3D画面人物活动形象,配乐渲染力强,视频制作精良,令人恍若穿越百年,身临其境。《身后是我的国》系列视频专题创新报道形式,优化报道内容,对社会进行正向价值引领。《8小时大直播解读政府工作报告》8个小时直播连线邀请各领域的官员、学者、专家,深度解读政府工作报告,让公众可以更深入理解政府工作报告的新提法、新亮点,增强了时政内容的网感。《纪念抗美援朝70周年!全景重现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之路》运用三维还原技术,重现抗美援朝场景,回顾难忘的历史,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 

  报纸版面设计杂志化、精品化。《983百米炳史册,为中国添彩》等奥运报道系列版面,传承了纸媒精品阅读的内涵,内容兼具时效与深度,形式兼顾整体与细节,图片使用动感十足,版式设计张扬大气,体育新闻的“力量之美”跃然纸上,被国际同行评价为“中国媒体报道的优秀范例”。《何谓国漫》用漫画形式表现“国漫”,53个经典动漫形象跨越年代济济一堂,画面和谐、细节出众,描绘出了《清明上河图》式的“国漫宇宙”图景。

  2.强互动创新,沉浸式可视化促价值延续 

  创意设计交互式视频产品,在内容制作方面更有针对性。近年来,新京报在融媒体产品设计上主动求新求变,做了不少尝试。强互动表达,强用户链接,受众可通过互动来表达自我诉求,更好地满足了受众潜在需求,由此获得认可。 

  今年北京市党代会期间,《当离京五年的朋友突然回来......》设置合理化场景,通过微信群聊引出一张张对比图,并借由微信端特有的SVG交互方式来增加用户互动性及趣味性,降低读者对于正能量内容的兴趣门槛,受到广泛好评。设置的场景“离开北京五年的人重回北京”也引发用户共情,勾起了大家的回忆。除此之外,在文案设计上还有很多小细节、小彩蛋,读者仔细阅读才会发现,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惊喜感。 

  新媒体产品《一颗红星穿越百年》,以手绘H5形式,带领用户重历建党百年十个经典瞬间。作品结合当下较为前沿的声音识别、重力感应等方式,让画面内容通过动效生动起来,吸引用户参与到H5的场景中,让用户沉浸式感受建党百年历程,实现了更深层次的传播价值。《香山革命纪念地开放,这里有份360度全景导览》利用H5VR全景技术将香山革命纪念地进行360度全景展示,是香山革命纪念地开放相关报道中唯一的VR现场作品。在重大题材上运用新技术结合新闻事件进行报道,不仅丰富了传统报道形式,而且360度无死角观看整个场景空间的全部图像信息,立体感、沉浸感更加强烈,带给受众全新的视觉体验。 

  <清平乐>“北宋背诵天团”全变猫 你能认出几位?》以热播电视剧《清平乐》为设计背景,范仲淹、欧阳修、苏轼为首的“北宋‘朗读并背诵’诗词天团”化身“猫宋国·文猫雅狸”,长图再现“宋仁宗”当政的那段文华熠熠的时代,激发了观众极大兴趣。

  “容我想想”作为新京报社打造的一个真人IP化视频栏目,以“真人出镜+实景拍摄”的IP化表达方式,探索沉浸式体验、访谈类视频的新形式,顺应了互联网时代“视频化”的趋势与表达潮流。从小视角切入,剖析社会现象,“容我想想”数次登上知乎、微博热门视频榜。比如作品《年轻人能有几副面孔》,邀请B站“00”后百万粉丝UP主拉宏桑,一同在胡同穿旗袍走秀,实现记者和拉宏桑的双重破圈,提供青春的另一种可能。形式上,通过大量外景拍摄,增强画面丰富性,通过体验和实测,增强视频体验感,符合互联网用户的观看习惯。 

  3.强表达创新,数据可视化增强新闻传播力 

  随着移动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以手机端为传播媒介的新闻产品越来越注重可视化。新闻可视化是顺应新媒体时代发展形势的必然要求,也是降低受众认知成本的重要手段,这已成为媒体共识。新京报社进行了多样态产品可视化创新,不断探索突破传统呈现形式,加入更多创新元素,能够让青年群体接受并喜欢。 

  在数据新闻报道方面,可视化数据新闻多使用条形图、柱状图、饼状图、折线图、地图等元素,但随着这类元素使用逐渐模板化,受众产生了审美疲劳。近年来新京报不断进行设计方面的创新,使条形图等摆脱固化、死板的样式,以提升受众视觉体验。新京报社的报道主题越来越多元化,从主要围绕策划新闻转变为将视线扩散到热点新闻、突发新闻;报道风格朝着突破模式化、样板化方向努力,更加严谨专业;报道主体团队运营模式日臻完善。 

  202263日发布的《佛跳墙粽、榴莲粽……粽子界还有多少惊喜是我不知道的?》就展现了设计方面的创新。新闻在统计、比对每年粽子网络热度时使用了心电图式的新样式而非折线图或条形图,在粽子市场规模的条形图中添加了粽子元素,使图片既与新闻主题、新闻风格更加贴合,也摆脱了刻板、严肃的印象。不仅如此,文内还添加了粽子、稻子等的动画,使整个页面更具美感。 

  在长图类产品可视化方面,通过图片、绘画、文字、动态等长图多层次、多方面、多形式的探索,使长图在新闻可视化中的应用不断拓展和深入。作品《谁在用房卡打开我的酒店房门?》通过有效的数据可视化手段,提取出2004202175起“房门未经入住人同意被打开”的新闻,通过报道数量趋势、事发城市、酒店类型、房门如何被打开等关键信息,以形式多样的绘图方式将数据之间的对比、内在联系进行了逻辑清晰的整合与呈现,数据选取得当、可视化形式多样、效果简洁明了,从新角度观察和体悟问题表达的重点,发挥了数据在新闻作品中的解释说明作用。 

  在海报设计方面,东京奥运会、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期间,新京报推出的奥运金牌海报构思新颖,设计充满创意,画面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漫画插图想象力丰富、内涵深刻,整体布局和色彩协调,构图中的人物栩栩如生。

  提升可视化传播效果的建议 

  读“屏”时代,受“碎片化”“短平快”阅读习惯的影响,未来,可视化报道会呈现怎样的趋势?可视化终端会发生哪些变化?终端的变化是否会对可视化带来影响?目前,我们着眼于移动终端,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可视化将出现在多个终端,甚至是现在我们意想不到的终端,比如冰箱、汽车、墙体等,未来可以有很多想象,但无论终端如何变化,信息都是为人服务的,用户体验永远是第一位。    1.可视化新闻的发展趋势 

  1)更注重视角层面创新。可视化新闻具有互动性这一特点,代表着新闻报道将不再是单向输出,而是视角层面创新。能够接收到受众反馈,这对于新闻报道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在可视化新闻发展中,受众反馈将会在未来被逐渐转化,成为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扩展新闻的内容和视角,使新闻更加全面和有价值。 

  2)更注重受众感受。可视化新闻理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不断更新中。随着技术进步,无论是可视化新闻的信息收集理念还是报道理念,都将进一步发展变化,对于新闻从业人员的要求也会随之改变。未来,可视化新闻会更加注重受众的感受,新闻理念将从对文字和新闻的敏感转变为对视觉的敏感,并且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较强的视觉审美能力。 

  3)更注重事件之间的联系。新闻具有传播信息的作用和意义,而可视化新闻的意义则更加宽广。未来,可视化新闻将不再局限于单纯对信息进行报道,而是会更注重事件之间的联系,对数据进行深入的梳理和挖掘,呈现出新闻的不同视角,使新闻的意义不仅仅体现在新闻发生的当下,而是具有更加深远的影响。 

  2.提升可视化产品传播的建议 

  提升新闻产品的可视化传播效果,需要瞄准生产端、用户端、传播链三方面发力,打破传播壁垒,进而形成全媒体传播优势。 

  1)发力生产端,以优质可视化内容打造传播新优势。通过可视化传播,更有效地输出权威信息和思想。从生产端而言,就是要盘活存量、善用增量,以优质的可视化内容提升传播吸引力,打造纸媒传播新优势。要通过新闻产品的视觉化创意表达,开辟年轻化传播途径,实现比纯文字更具冲击力和吸引力的传播力。同时,从“速读”逐步走向“深读”,即对于可视化传播内容进行深度解读,帮助受众“消化”纷繁复杂的信息。 

  2)瞄准用户端,以互动化场景化的可视化产品形成用户黏性。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对新闻内容的选择和话题参与度是提升影响力的标尺,用户需求是新闻生产的重要参考指标。立足用户端,传统媒体需要进一步强化社交属性,要将场景与内容融合,开发适配用户特定场景需求的服务。 

  3)疏通传播链,打好多终端发力组合拳。综合运用多种传播手段是当前新闻传播的基本特征,但应避免同质化。针对不同终端的特点,多终端组合发力,对可视化产品进行差异化制作与输出,“一鱼多吃”,使不同终端产品相得益彰,实现传播效果和影响力最大化。 

  融媒体时代,大数据、人工智能、人机交互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使得信息传播结构和传播秩序发生了深刻变革,主流媒体不仅要做好报刊等平面媒体的产品打造,也要做好新媒体平台的产品设计与传播,要深度融入互联网传播,认真研究融媒体时代传播新特点和受众的关切点,创新产品的表达方式、呈现方式,利用好新兴的、大众喜爱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作为现代传播中的重要一环,新闻产品可视化对推动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有着无可比拟的作用,积极抢占传播制高点,才能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主阵地,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作者:孔繁丽  新京报社传媒研究院研究员)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