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主播在全国两会报道中的创新应用——以津云新媒体《云瞰京津冀》系列访谈节目为例

2022-04-28 14:49 来源:新闻战线

  很多新闻媒体将虚拟主播视为变革生产方式、创新报道手段的重要力量。《云瞰京津冀》特别节目融合“AI+动作捕捉、AR、MR”技术,通过虚拟主播“云小朵”,进行有情感的表达、有态度的互动、有温度的参与,实现了访谈节目新的突破。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云小朵!这里是‘协同号’虚拟空间站”。打开视频,扑面而来的是浩瀚的太空、蔚蓝的地球,一艘闪烁着光芒的飞船从深邃中驶来,“驾驶员”云小朵用可爱的声音与网友们招呼致意……这不是科幻大片,而是天津津云新媒体联合北京千龙网、长城新媒体共同策划推出的《云瞰京津冀》系列访谈的开场。这档融合了“AI+动作捕捉、AR、MR”技术的特别节目,更加生动、更富灵性,是2022年全国两会新闻报道的一种全新尝试。

  三地对话 沉浸体验 

  访谈,是各媒体开展全国两会报道的“标配”产品。近年来,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应用,被加持了越来越多的科技感。作为天津海河传媒中心的一员,根植广电沃土的津云新媒体,在媒体融合的推动下,赋予访谈这种新闻产品更多创新元素,努力将精细化做到极致。

  随着镜头转向飞船内部,穿过长长的廊道,舱门自动开启,一间充满科幻风的“中央控制室”出现在网友面前。三面大屏随着云小朵的指令,连接北京、天津、河北的演播室,《云瞰京津冀》访谈节目就此在云端开场。作为整场访谈的总调度,云小朵友好的交互方式和丰富的情绪表达,使得新闻访谈节目摆脱了枯燥的传统模式,给网友带来更多期待。

  《云瞰京津冀》访谈节目共有3期,分别为《牵住“牛鼻子”》《协同发展“加速度”》《绿色的故事》,讲述的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8年来,三地在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交通一体化和生态环保方面的协同故事。这样的话题,在全国两会这样一个党心民心交汇、国策民意共鸣的重要平台上展开,更显意义重大。

图片云小朵坐在“协同号”虚拟空间站内向网友致意。

  通过云小朵的指挥,三地演播室的代表委员、专家学者明成效、举思路、谈未来,将国家战略与民生幸福紧密相连。在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方面,三地注重提高精准性和含金量,加强制度创新、瞄准关键发力,有序推进、成效显著;在交通一体化方面,着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一条条线路、一项项工程建设从蓝图变为现实,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在生态环保方面,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强化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蓝天常驻、繁星闪烁……

  访谈中,场外嘉宾和现场记者也通过AR技术被接入“中央控制室”,所有人都能同时倾听、随时互动。为增强现场效果,云小朵还通过MR技术将“中央控制室”移至地球,让演播室的嘉宾和屏幕外的网友都有更好的沉浸式体验。

   深耕技术 实现突破 

  《云瞰京津冀》系列访谈节目以三维虚拟演播室为结构外壳,运用“AI+动作捕捉、AR、MR”的技术核心,实现了访谈节目新的技术突破。

  在搭建上,考虑了精度、体积、纹理、场景属性等多维元素,并通过模拟物体真实的物理属性及环境光源,塑造“协同号”的仿真效果。在拍摄上,运用虚拟摄像机表现虚拟演播室内部运动和静态环境,结合虚拟主播云小朵的动作捕捉系统,用“AI+虚拟演播室技术”重新定义访谈节目,改变了以往利用“抠像”的技术形式,节目的内容形式和互动体验都得到极大丰富。

  2001年,世界上第一个2D化虚拟主播——“阿娜诺娃”诞生,那是一个只有头部动画、表情也略显僵硬的2D虚拟人物。历经20多年发展,虚拟主播从外形到功能再到智能水平,都有了很大提升。云小朵便是如此。她是津云新媒体最新打造的一款基于动作捕捉系统设计的3D虚拟主播。基于TOF定位技术,动作捕捉系统由数个红外发射器从不同角度发射红外光线,实现对目标身上传感器的监视和跟踪,同时结合骨骼解算方法完成动作捕捉。因此,云小朵的动作、走位、表情,甚至连嘴唇的开合、眼神的变化,都非常自然流畅。

  在嘉宾交流环节的设计上,动用AR技术将真实世界信息和虚拟世界信息“无缝”集成,结合三维虚拟摄像机的运动属性,塑造了云小朵与虚拟演播室、嘉宾与云小朵之间空间关系的合理性及真实性,让网友摆脱时间、场所、道具方面的限制,得到超越现实的感官体验。

  在场景切换问题上,节目也进行了技术延伸,利用MR技术在虚拟信息基础上叠加真实场景与人的“现实互动”,实现了访谈内容、云小朵及嘉宾在不同外景空间的数字化展现。技术的创新给网友带来视觉新鲜感,也打破了现实与虚拟相互交错、相互融合的认知,完成了新的突破。

  创新,离不开艰苦的奋斗。为了攻克这一技术难题,项目团队在虚拟演播室的搭建及访谈形式的策划上,用了将近30天。从起初的思路构想、草图绘制、三维建模、材质设计、后期合成到最后渲染出画,反复探索、否定、再探索。创作初期,经过连续3天“头脑风暴”,才最终敲定访谈的外部形式和内容细节。

  创造虚拟演播室的过程中,为了使“虚拟空间站”概念与传统虚拟演播室结合,反复修改材质肌理多达200余次,渲染效果草图20多张,最终得到所需的三维画面1253张,用时76小时。在板块环节的设计上,每一档访谈节目都使用了10余种特效技法,包括全息效果、数字化场景更替、虚拟连线效果等,给网友带来更多炫酷体验。

  增强效果 促进融合 

  当下,虚拟主播已经被越来越多媒体所应用。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央视网推出数字主播小C;新华网让真人主讲人与虚拟数字人互动;工人日报社融媒体中心数字人主播正式“上岗”;光明网开辟数字虚拟人播报新样态……相较往年,虚拟主播的功能更加丰富,基本实现了从“坐播”到“站播”的转变,语言动作和面部表情也有了很大改观。有了真人的陪衬,也使虚拟主播的“人设”更加突出,被赋予了灵魂、倾注了情感。

  与真人主播相比,虚拟主播的智能性、灵活性、准确性是突出优势,与新闻报道合理、有机地融为一体,才能有效提升节目质量。《云瞰京津冀》系列访谈节目中,云小朵的人设是清纯可爱,加持专业的新闻素养和柔美的身姿动作,“一颦一笑一回眸,亦诗亦韵亦端庄”,这种有情感的表达、有态度的互动、有温度的参与,必定会拉近节目与嘉宾之间的距离、与网友之间的距离,从而大大提升传播效果。

  在推动媒体融合方面,该系列访谈节目也有更多经验可以总结。

   为连线访谈丰富了形式 

  今年全国两会,多地跨省联合报道形成热潮,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采用传统的视频会议技术势必会影响节目美感。“AI+动作捕捉、AR、MR”技术的使用,可使各地参与媒体在完成各自单元任务后,统一交由虚拟主播串联完成,降低了节目制作成本,增强了观赏性和互动性。

  为节目录制交流了经验 

  参与该节目录制的京津冀三家媒体,起初在视频录制时都有各自的流程和标准,为使节目整体达到一个最好水平,三地分享了制作方式、协同了制作步骤,互相取长补短,在节目录制的同时也相应完善了工作方法,为日后紧密协作奠定了基础,也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又一见证。

  为推动融合实践了战术 

  系列访谈节目从策划、采录、制作到刊播,均由三地媒体密切合作而成。按照“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的理念,节目同步推出长视频、短视频、二维码海报等多种新闻产品,形成了多媒体、多媒介的深度融合。在此基础上,三地媒体又将访谈素材应用于其他新媒体产品上,不同维度、错开角度,将代表委员积极履职、建言献策的风采风貌展现出来,为全国两会营造了浓厚氛围。

  如何进一步降低制作成本、提高智能水平,是利用虚拟主播开展访谈类节目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目前,虚拟主播已经在“人性化”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但在“人格化”上还有很大上升空间。未来,虚拟主播除了在形象、动作和语言等方面需要不断智能化外,还要通过“深度学习”,融入更丰富的情感表达和更智慧的临场互动,使其“人设”更加个性化,也让节目更有特点和温度。(作者刘雁军系天津津云新媒体集团副总编辑,齐竞竹系该集团视频中心主任,闫征系该中心副主任)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