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抢占“四全”媒体时代创新发展制高点

2022-03-30 13:23 来源:中国记协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媒体融合发展,进行一系列顶层设计,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推动我国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新闻战线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要求,在思维理念、体制机制、平台建设、流程管理、人才技术等方面加快融合步伐。

  为反映各级各类媒体在推进融合发展方面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总结规律认识,交流经验做法,中国记协“一网双微”编辑部继续推出“社长总编谈媒体融合”专栏,汇聚媒体奋进之力,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营造浓厚氛围。

  作为这个时代最大的变量,互联网为媒体行业带来颠覆性变革,推动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持续深刻变化。建设新型主流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高度,就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作出重大部署,为新形势下推进媒体融合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正是有了融合发展的“中国规划”,在世界传媒业遭遇前所未有大变革大调整的背景下,中国主流媒体抓住机遇、奋起直追,挺进主战场、占领主阵地、掌握主动权。如果说数字化是全球媒体突破困境的共同目标,那么融合发展就是中国媒体创新发展的“成功密钥”。

  一、坚持根本遵循,深刻领会中央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基本要求 

  当前,以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为主要特征的“四全”媒体深入发展,媒体融合发展进入深水区。2020年9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深入总结近年来媒体融合发展的经验做法,准确把握媒体发展变革的规律特点,提出一系列新思路新目标新举措新要求,具有很强的前瞻性、指导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中央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精神,切实用以指导融合发展实践。

  一是推动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这是主攻方向。《意见》鲜明指出,要推动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以互联网思维优化资源配置,把更多优质内容、先进技术、专业人才、项目资金向互联网主阵地汇集、向移动端倾斜。我们要从“战略高度”而非“战术角度”理解“移动优先”的深刻内涵,加快调整业务布局、优化资源配置,让分散在网下的力量尽快进军网上、深入网上。

  二是坚持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这是根本要求。《意见》提出要走好全媒体时代群众路线,强化媒体与受众的连接等要求。我们要切实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推进内容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好地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真正做到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三是深化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这是关键所在。《意见》提出要深化主流媒体体制机制改革,形成集约高效的内容生产体系和传播链条,进一步凸显了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发扬敢为人先、敢啃硬骨头的精神,努力破解思想观念、组织体制、运行机制、人力布局等深层次矛盾问题,以深化改革推动深度融合,进一步激发活力,释放新闻生产力。

  四是加快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这是目标定位。《意见》提出加快完善媒体融合发展规划布局、打造全媒体传播格局的重大任务。我们要结合自身特点探索符合实际的融合发展道路,积极扩大新闻信息产品覆盖面、影响力,努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多语种、多声部的主流舆论矩阵。

  五是发挥先进技术引领作用。这是核心优势。融合发展是以技术创新为引领的媒体变革,只有让技术成为核心优势,融合发展才能释放强大动能。我们要高度重视技术的作用,把技术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紧盯先进技术发展前沿,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方面取得更多突破,抢占全媒体时代的技术高地。

  六是打造高素质全媒人才队伍。这是核心资源。《意见》强调,要大力培养全媒体人才,实行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提高主流媒体人才吸引力和竞争力。我们要解放思想、多管齐下,不拘一格引进事业发展急需的高端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更多有思想、有创意、有能力的创新人才,夯实人才根基。

   二、积极开拓创新,新华社融合发展迈出重要步伐 

  作为舆论引导主力军主阵地主渠道,新华社见事早、行动快、方向对、措施实,这些年来媒体融合发展取得重大进步和显著成效。2021年11月新华社建社9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充分肯定新华社90年突出贡献,对新征程上新华社赓续红色血脉,坚持守正创新,加快融合发展,加强对外传播,努力建成国际一流新型全媒体机构提出明确要求。新华社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对新华社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重大部署,瞄准“努力建成国际一流新型全媒体机构”目标,以“铸魂工程”为引领,以“创新驱动”战略、“人才强社”战略、“高质量发展”战略为引擎,推动媒体深度融合不断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着力打造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推动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占领主阵地、掌握主动权,重塑互联网时代国家通讯社的权威地位,努力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

   一是以习近平总书记宣传报道为头等大事,在践行“两个维护”中唱响时代最强音。围绕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活动和党的创新理论宣传播发各类稿件,打造核心报道平台,集中全社精干力量、整合最优资源,推出《送你一张船票》《战贫之路》《大国抉择》《人间正道》《史上最难考卷,请你阅评》等一批“爆款”产品。“第一观察”“第1视点”“学习快评”“学习进行时”“习近平时间”等核心报道栏目,近一半重点产品浏览量过亿。积极用好新华社海外社交媒体账号集群,加大总书记报道传播和推广力度,覆盖面和影响力稳居世界主流媒体第一方阵最前列。

新华社建党百年重点报道“送你一张船票”融媒体互动产品,全网浏览量超4.5亿次。

  新华社时政微纪录片《大国抉择》,突出展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反腐败、脱贫攻坚、生态文明建设、疫情防控等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全网总浏览量超过4亿次。

  二是以内容创新为根本,在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中弘扬奋进主旋律。围绕建党百年、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等主题主线,推出《望北斗》《C位是怎样炼成的》《改变你我命运的那些瞬间》《你的样子》《第一书记》等一大批现象级融媒体产品,形成梯次传播声势。将优质创意与先进技术有机结合,卫星新闻等产品引领新闻业态变革,“新华全媒头条”“国家相册”“新青年”“声在中国”“民生直通车”“全民拍”等一批新媒体重点栏目和产品项目形成品牌效应。2021年,卫星新闻实验室成功研发了全球首位数字航天员、新华社数字记者“小诤”,在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实施期间推出并受到全球关注,系列报道整体曝光量超10亿,登上微博热搜等多个热榜。

  新华社献礼建党百年重磅卫星特色政论片《C位是怎样炼成的》,将党在中国大地上的“C”字轨迹与“中国C位”的意象打通,总传播量突破10亿次。

  三是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在加快改革创新中积极挺进互联网主战场。构建全媒报道新型组织指挥体系,打造负责统筹对内、对外融合报道的“两大平台”——对内报道全媒平台、国际传播融合平台,推出“新华全媒+”“全球连线”拳头产品栏目,发挥两大平台“龙头”引领作用,带动总社采编部门“龙身”和国内外分社“龙尾”一体运行、同频共振。主要编辑部和国内外分社积极推动全媒体转型,逐步实现融合产品统一策划、生产、审签。积极探索融合产品项目制,5年来立项支持近50个创新项目,成功孵化了“卫星新闻实验室”“新青年工作室”等优质项目团队,形成“编辑部+”融合生产系统。鼓励推动知名编辑记者在海内外新媒体平台发挥作用,打造张扬、徐泽宇等多个“网红”工作室。实行“揭榜挂帅”创意征集制度,推出一批立意新、接地气、受欢迎的融合报道产品,有效提升了新华社在互联网和青年群体中的品牌认知度。

  新华社卫星新闻实验室成功研发全球首位数字航天员、新华社数字记者“小诤”,系列报道整体曝光量超10亿。

  2021年9月17日神舟十二号飞船返回当天,“新青年”栏目推出特别节目《刚刚,它扛住了近2000℃的高温,顺利返回!》,以航天工程师方洲的视角,讲述神舟十二号飞船返回舱“防热衣”研制背后的故事。

  四是以扩大覆盖面影响力为重点,在万物互联中努力满足用户受众多元需求。始终把用户需求摆在突出位置,不断满足网站、客户端、社交媒体等新媒体用户和报纸、电台、电视台等传统用户需求。持续深化供稿线路改革,做强新媒体专线、短视频专线、县级融媒体专线等新媒体线路。大力推动自有平台终端不断提升影响力,新华网综合排名稳居中央重点新闻网站首位,新华社客户端影响力处在新闻媒体前列。建立社交媒体账号一体化运行机制,做强新华社微博、微信、抖音、快手、微视、B站等法人账号,对内社交媒体账号集群用户总规模超过4.4亿。海外“网上通讯社”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New China”海外社交媒体账号集群粉丝总量突破2.46亿,进入世界主流媒体第一方阵前列。

  五是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在融合发展中释放强大动能。成立新华社技术工作领导小组,加大技术建设投入力度,加快构建新型一体化技术发展指挥体系,培育建强“5G融媒体传播平台”等终端产品新旗舰,打造“5G沉浸式新闻”等技术领先、系统先进的平台级创新应用。加强媒体融合生产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聘请国际一流专家担任首席科学家,与北京大学等机构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探索打造“前店后厂”模式,运用科研技术成果服务新闻报道,为新华社和业界媒体深度融合提供有力技术支撑。积极探索前沿技术在采编业务和新闻报道中的创新应用,今年两会期间,依托扩展现实等技术推出《XR看报告:绘景未来》《XR热点播报“两会‘议事界’”》等产品,打造首个天地融屏访谈《王亚平代表在太空讲述履职故事》,带给用户全新的可视化、沉浸式体验,技术赋能推动“正能量”产生“大流量”。

  2022年3月5日,新华网推出《XR看报告:绘景未来》融媒体产品,可视化解读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产品运用 XR 扩展现实拍摄、VR 绘画和虚幻引擎三维渲染二维等技术,构建童话般的虚拟场景,第一次实现实景布景与虚拟场景融合,呈现出政府工作报告的目标任务,浏览量突破1.3亿。

  六是以队伍建设为关键,在全媒体转型中培养政治过硬、本领高强的一流人才。贯彻增强“四力”总要求,加大全媒体人才培训力度,强化“国社微讲堂”等常态化全媒体业务培训,实施传统编辑部和新媒体部门人员“双向嵌入”政策,2021年安排超过120人次嵌入融合报道业务流程,有效缓解全媒人才短缺痛点,全社新媒体报道队伍持续壮大。

  三、坚持守正创新,妥善处理好融合发展中的几个关系 

  推动融合发展,涉及内容建设、平台打造、技术赋能、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实践中应注意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正确导向与传播流量的关系。作为互联网的“发行量”“收视率”,传播流量对于互联网传播者具有重要意义。但一些传播者过于追求流量,在内容传播中出现了重流量轻导向的苗头,在审核把关时只关注稿子里的基本事实,忽视了内容背后的政治立场、价值取向、舆论影响。作为主流媒体,要在坚持正确导向基础上,遵循传播规律,加强内容运营,把导向和流量更好结合,真正让“正能量”成为“大流量”。

  二是处理好“大主题”与“小故事”的关系。广西贺州一位老人缓慢过马路,绿灯变红灯了,一个骑摩托车的小伙子把车流截住,护着老人顺利通行。就是这样一段监控摄像头拍到的视频,在新华社海媒报道中创下了过亿的传播量。我们发现,曾经的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在“四全”媒体时代通过实时记录、全新视角,真实反映了人性中的真情实感、善心善意,成为正面宣传、舆论引导的重要方式。在做好重大报道的同时,用好这些小线索、小事件,能产生全新的、显著的传播效果。这启示我们开动脑筋、善于创新,做采访报道中的明眼人、有心人,会找故事、善讲故事、讲好故事,以“小故事”反映“大主题”、传播真善美。

  三是处理好“好内容”与“巧形式”的关系。不论是文字、图片、视频,还是海报、动图、H5,所有形式都是为内容服务的,内容是“核”,形式是“壳”,只有核没有壳,好的核不为更多人所知,影响作用发挥;但只有壳没有核,那就是空中楼阁,不但没有作用,反而可能产生负面效果。所以我们搞融合发展,一定是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夯实优质内容这个“核”。同时要在形式创新、技术支撑上下功夫,为“好内容”找到“巧形式”,推出更多精品力作。

  四是处理好“一专”与“多能”的关系。全媒体时代需要全媒体人才。全媒体转型,最根本的是全媒理念和思维的转型。要按照“用得好是真本事”的要求,进一步打破传统思维定势,积极适应互联网时代传播方式新要求,多看多用互联网,多思多做多学习,实现从了解到理解,从掌握到善用的提升。作为主流媒体的主力军,采编人员的“一专”,首先是调查研究能力,同时不断提升全媒报道技能,更好适应全媒报道要求,不断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优秀作品。

  媒体融合是一篇大文章,既要集中攻坚,也要久久为功。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我们要担当职责使命,构建深度融合生态,扩大主流价值影响,抢占“四全”媒体时代创新发展制高点,把新华社打造成具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早日建成国际一流的新型全媒体机构。(作者刘思扬系新华社副社长、党组成员)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