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媒体生态演变的当下,作为传统媒体重要方面军的行业媒体如何转型升级?如何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中国银保监会领导下,中国银行保险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银保传媒”)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按照“三柱六层”发展理念,推动中国银行保险报及新媒体平台的创新实践,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不断增强。
发展概况
《中国银行保险报》是中国银保监会主管的唯一报纸,由中国银行保险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办,每周一到周五出版。其前身为1994年1月5日创刊的《中国保险报》。在2018年的国务院机构改革中,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职责整合,组建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2019年6月5日,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批复同意,报纸更名为《中国银行保险报》;2019年8月1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同意《中国保险报》更名为《中国银行保险报》。2019年10月11日,《中国银行保险报》创刊。2020年6月,中国银行保险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完成更名。
中国银行保险报坚持“权威、准确、专业”工作方针,坚持“服务监管、服务行业、服务百姓”工作宗旨,倾力打造集专业资讯、服务、培训等于一体的全媒体传播平台,已初步形成“六维一体”的传播格局,分别是一报(《中国银行保险报》)、一网(中国银行保险报网)、两微(以“中国银行保险报”官方公众号为核心的微信矩阵、官方微博)、两端(“中国保险家”客户端、手机报客户端)。同时,还在学习强国、今日头条、百家号、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开通了官方账号,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日益多样,全媒体平台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持续提升。截至2021年10月底,中国银行保险报全媒体平台粉丝数突破600万。中国银行保险报全国发行量创历史新高,2021年1—10月平均发行量同比增长16.52%,与2019年相比增长了52.95%。2021年10月20日,国家网信办发布了2021版《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名单》,中国银行保险报(含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和APP)和中国银行保险报网入选该名单。中国银行保险报连续两次入选由国家新闻出版管理部门组织评选的“中国百强报刊”,入选“中国邮政发行百强榜”;连续两年入选中国经济传媒协会会员“新媒体影响力指数”TOP10;中国银行保险报新闻作品多次荣获中国经济新闻奖等奖项。
发展模式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行业类媒体要立足本领域、本行业精耕细作,不断扩大品牌覆盖面和影响力。
报纸更名是机构改革给中国银行保险报带来的历史性发展机遇。在传统纸媒整体面临困境的大环境中,中国银行保险报幸运地迎来一个逆势上扬的机会——从过去服务约20万亿元资产的单一保险行业,拓展为服务银行、保险、信托等总资产逾300万亿元的金融产业。
在中国银保监会领导下,中国银保传媒新一届领导班子贯彻落实《意见》精神,把握历史性发展机遇,立足行业精耕细作,探索形成“三柱六层”发展理念,走出符合自身发展实际的传统媒体向现代媒体转型新路。实践表明,“三柱六层”发展理念深刻改变了新闻宣传工作的传统局面,从战略的、系统的高度把中国银保传媒的新闻宣传工作与内外部资源有机融合,从而实现了工作共融、资源共享、发展共赢。
1.打造“三大支柱”
一是打造数据支柱。现代传媒产业的生产离不开数据的支持,银行业保险业的数据资源丰富。作为服务银行业、保险业的传媒平台,中国银行保险报探索与银行保险机构合作,着力打造各种数据产品,并致力于成为系列指数的发布平台,为读者和用户提供决策依据。
二是打造资讯支柱。移动互联时代,资讯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记者采访、通讯员供稿等范畴。中国银行保险报与互联网大数据公司合作,充分利用其领先的网络信息采集技术,开发关于当前国际重要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的第一手信息,通过报纸和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受到来自监管部门和行业读者的关注。
三是打造科技支柱。利用网络新技术建设新媒体平台,利用科技手段进行资讯收集与加工,利用自身平台优势当好金融科技服务行业改革和公司发展的平台与通道,为行业提供更专业、更多元的传播服务与功能产品。
2.构建“六个层次”
一是开展系列“走进”活动,促进行业决策层跨界交流合作。中国银行保险报多次主办“走进”活动——由中国银保传媒负责人带队,邀请银行和保险机构的董事长、总裁及高管,走进平安、华为、腾讯等金融科技头部企业,现场学习其战略和管理,促进交流、形成共识,推动有关合作项目落地,打造了独特的活动品牌。
二是开展“热点对话”等品牌活动,促进行业中高层达成共识。作为银保监会主管的媒体,“政策解读”是重要报道内容。在报纸和新媒体平台持续做好“政策解读”的同时,中国银保传媒还通过举办“热点对话”、峰会、论坛等品牌活动,汇聚监管、行业、专家学者等各方人士,加强对监管政策的解读,为监管政策的贯彻执行凝聚广泛共识。“热点对话”紧贴银保监会工作重点及银行业保险业改革的热点话题,正向引导舆论。品牌活动质量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参会嘉宾级别持续提高,2021年中国寿险业转型峰会邀请到诺贝尔经济学家参会。在举办论坛活动的同时,还与国际咨询机构、高校等各方共同策划研究课题,为行业发展遇到的问题寻找解决方案。随着活动影响力的扩大,单个活动赞助企业数量、单体赞助金额都有所提升,带动银保传媒整体营收增长。
三是开展系列培训活动,促进行业执行层能力素质提高。培训工作紧紧围绕监管和行业需求展开,举办了系列公开课,出色完成银保监会系统多次重要培训任务。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培训业务全力向线上转型,开展每天一课的直播活动,2020年共举办了150余场直播活动,在线观看总量达到850万人次。在直播带动下,线上公开课也受到行业欢迎,2020年线上公开课占全年公开课的比例达到64.21%。中国银行保险报“学习频道”和“商城频道”开展行业培训和文创等新型业务,积极探索服务媒体主责主业之道。根据市场新变化,将“学习频道”定位为“中国银行保险报旗下知识服务品牌”,致力于生产和传播银行保险行业的优质知识产品;“商城频道”定位为“中国银行保险报旗下文创服务品牌”,致力于生产和传播银行保险行业优质的文化创意产品。这两个频道已成为中国银行保险报“新闻+商务”矩阵的有机组成部分,培训和文创业务成为银保传媒转型发展的新兴支撑力量。
四是突出权威、准确、专业,服务好纸媒传统读者群。更名改版后,中国银行保险报继续保持原有8个版不变,调整优化专版、增加专栏,满足读者新需求。在优化内容方面,紧贴监管和行业发展实际,版面设置更具针对性,设有要闻、要闻(监管)、新闻(银行)、新闻(保险)、党建、评论、深读、信托、普惠、资管、绿金/康养、科技、人物/思想、案例、海外、地方、理论、文史等版面。在做精专栏方面,开设“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等主题报道专栏;开设“李扬说宏观”“巴曙松@金融市场一线”“每日固收报告”“亚洲金融观察”“点石成金”等特色专栏,满足读者的专业阅读需求。适应读者深度阅读需求,着力打造“专题”“特刊”等深度报道形态。在强化视觉方面,借鉴国际知名财经媒体的视觉表现形式,通过使用更多图表、数据和漫画等元素,更直观传递金融信息,增强版面的“财经味儿”,改善读者的阅读体验。
五是与时俱进打造全媒体平台,服务好新媒体受众。截至目前,中国银保传媒新媒体平台用户数超过600万,其中,中国银行保险报官微用户数超过460万。中国银行保险报抖音号、快手号等短视频平台用户数达到102.3万,2021年最高播放量超过3000万,全年累计播放量超过4.4亿。中国银行保险报在打造全媒体平台过程中注重融合创新特色的培育,其中之一是积极探索视频直播模式。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策划推出短视频新闻评论栏目《小爽说两会》,对政府工作报告、代表委员议案提案中的热点新闻进行解读。围绕“加快中小银行改革发展”“疫情下健康险新格局”“新时代车险的变革与创新”等主题进行直播访谈,累计观看人数(播放量)逾153.4万。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推出新闻专题节目《两会连线》,利用3D虚拟演播室技术,实现主持人与两会代表委员远程连线,对两会热点议题进行分析解读。目前,线上直播已成为报道常规形态。
之二是开发传播力强的新产品。设计原创卡通形象——中国银行保险报名誉员工“小钢镚儿”及系列视觉产品,并为其申请注册商标保护,拓宽了立体传播渠道。在2020年国家扶贫日当天,推出原创长图《扶贫大事记》、动态海报《点亮扶贫成果》,首次尝试将SVG动画效果运用到新闻作品生产中。在互动产品方面,2021年全国两会预热阶段推出H5作品《“听!银行业保险业代表委员的新期待”》,邀请8位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用文字和语音的形式,表达了对2021年全国两会的期待。推出扶贫题材的原创视频《1/2的拥抱》、防非专题纪录片《另类的“复仇”》等,提升了专业新闻的传播效果。
之三是依托行业提升运营能力。在中国银保监会打非局指导下,开展防非宣传月答题团队争霸赛,参与人次超过603万;连续两年开展抖音话题挑战赛,超过7500家银行保险总分支机构参与活动;在银保监会风险处置局指导下,开展“反欺诈、筑诚信”视频征集活动,超过1000家保险总分支机构参与活动;在风险处置局指导下,开展“内控合规管理建设年 知识之王大闯关”答题活动,参与人次超过390万。与抖音联合发起的金融知识普及月短视频征集活动,超过20家媒体以及多位抖音达人共同参与,共征集到7203个视频,总播放量超过5.3亿,点赞超过934万,评论超过95万条,提升了在抖音平台的影响力。上述新媒体运营活动,提升了中国银行保险报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有效带动了官微等平台受众数量的增长。
六是搭建市场化产品平台,服务行业转型升级。金融行业是对舆情、资讯需求旺盛的行业。中国银行保险报联合大数据机构推出了“金网哨”全球网络信息平台,为国内银行和保险公司提供开源情报服务,通过专业分析为金融机构的市场判断和决策提供依据。“金网哨”已覆盖全球50强保险公司、50强银行、40强咨询公司以及全球主要金融监管机构和主流财经媒体官网,具备“一手信息、一键翻译、分类查询、多人共享”的功能。此外,中国银行保险报在新媒体平台先后推出“银行/信托/保险周榜”及“中国银行业保险业月度影响力榜单”两个舆情榜单。前者对主要金融机构的自有“两微”(官方微信、微博)平台的数据进行定期监测,实时反映银行/信托/保险行业机构的自媒体运营传播情况,正向引导行业舆论。后者对每月银行、保险、信托机构的网络正面信息报道影响力进行排名,并关注月度重要舆情事件,对行业舆情风险进行分析预警。
3.深刻认识“三柱六层”发展理念
“三柱六层”发展理念的本质是大宣传、大融合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大宣传的工作理念,动员各条战线各个部门一起来做,把宣传思想工作同各个领域的行政管理、行业管理、社会管理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媒体融合发展不仅仅是新闻单位的事,要把我们掌握的社会思想文化公共资源、社会治理大数据、政策制定权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综合优势。”“三柱六层”发展理念符合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符合中国银保传媒改革发展实际,其本质就是运用大宣传、大融合思维,坚持开门办报大方向,充分调动内外部资源,不断扩大舆论影响力。这是中国银保传媒构建“三柱六层”发展理念的内在逻辑。
“三柱六层”发展理念深层次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虽然新形势下的媒体变革风起云涌又变化万千,但仍然需要不断回归新闻媒体的功能本源,这就是在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的前提下,更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三柱六层”发展模式旨在深度解决监管、行业、百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实际上,系列“走进”活动、“热点对话”以及培训活动等,汇聚了各方人士极具专业价值、新闻价值的信息,已成为报网微端屏内容生产的重要来源。
经验总结
1.保持内容定力,满足深度阅读
基于自身实践,中国银保传媒认为,无论媒体形态如何变化,传媒行业最核心的竞争力永远是高质量的内容供给。随着读者阅读需求的变化,内容生产必须与时俱进。优质内容不仅要满足读者对“快读”的需求,更要满足读者对“深读”的需求。“深读”需求需要用深度报道来满足。基于以上分析和判断,中国银行保险报主动加强议题设置和舆论引导,着力打造“专题报道”这种深度报道形态,为监管和行业读者提供深度阅读。这种专题报道是指围绕热点主题、话题、现象、事件等,运用报道、评论等体裁形成多角度组合式的深度报道形态。这种主动设置议题的舆论引导方式增强了报道的权威性。
2.发挥主管优势,整合行业资源
中国银保监会高度重视和支持中国银行保险报的发展。中国银保传媒充分利用主题报道、政策解读、运营活动等机会加强与监管部门互动,将潜在的主管优势转化为现实的市场竞争优势。同时,在内容生产、品牌运营、培训活动等方面,充分发挥行业媒体的平台优势,做银行业保险业资源整合的“操盘手”。行业媒体要站在“行业巨人”的肩膀上办报办刊,才能时刻感知行业变化,汇聚和利用好行业优势资源。
3.推行开门办报,汇聚各方力量
邀请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担任中国银行保险报首席专家团主席,邀请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巴曙松担任中国银行保险报学术委员会主任,分别对宏观经济、金融政策和金融热点事件做权威分析解读。与知名机构合作,推出一批特色专栏。中国银行保险报还经常邀请监管部门、银行业保险业以及新闻传播领域专家做客“中国银保传媒大讲堂”,讲授相关专业知识,提升采编团队素质。同时,以建立“区域宣传协调机制”为抓手,充分发挥地方监管、行业协会学会以及银行保险机构的资源优势,共同策划有影响力的报道。每年举办通讯员培训班,提升通讯员特别是骨干通讯员的采写能力。此外,还邀请金融、新闻传播等领域专家担任首席阅读官,对内容生产提出意见建议。
4.创新体制机制,保障融合发展
一是提升采编队伍素质。中国银保传媒党委要求采编人员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高政治站位,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结合采编工作实际,建立了每日评报、每日优秀新闻作品评析分享、每周政治学习、每月采编业务考试、中国银保传媒大讲堂讲座等制度机制,提升采编团队综合素养。
二是优化采编组织架构和机制。顺应媒体融合发展趋势,调整采编组织架构,组建融媒体中心,让最前端的记者与新媒体平台内容编辑更充分融合,扩大前后端的协同效应。同时针对新媒体平台,专门制定了与纸媒内容生产实行“一把尺子、一个标准”的“三审三校”审核流程,实施有针对性的绩效考核办法,根据阅读量等数据合理设计激励措施。
三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中国银保传媒持续推进干部人才队伍建设,为推进媒体融合转型提供坚强人才保证。通过外部招聘、干部调动及内部选拔等方式,引进采编、经营和管理领域人才,建立了一套较为科学完善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和保障制度体系,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合理、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未来展望
面对媒体深度融合发展进程不断加快的新形势,相较先进媒体同行,中国银行保险报的融合发展仍存在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创新力度有待继续加强。一是内容生产、传播方式仍较为传统。对新的内容生产、传播工具研究不够深入,与用户、平台互动运营不够充分,新媒体社群及私域流量建设刚刚起步。未来要更多运用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加快融合创新发展步伐。二是产品化水平有待提升。虽然在内容生产、数据服务、舆情服务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但还有更多产品形态需要继续拓展。三是全媒体平台的盈利模式有待进一步探索与完善。
新闻舆论工作是一项“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事业。在中国银保监会领导下,在新闻主管部门指导下,中国银保传媒将继续探索媒体深度融合的发展规律,建立更高效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全面建设银行业保险业新闻舆论“主阵地”、行业重大信息发布“主渠道”和全方位金融资讯服务“主力军”。(作者:朱进元,中国银行保险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俊岭,《中国银行保险报》执行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