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音频类节目备受人们喜爱,纸媒触“声”发“声”成为潮流。在全媒体传播时代,纸媒如何扬长避短,制作优质的音频类节目?在庆祝党的百年华诞之际,《国家人文历史》杂志推出的百集音频节目“奇迹•新青年声音档案”,是一次很好的尝试。研究事儿现刊发解析文章,与您一起倾听这款产品背后的故事,探索纸媒的发“声”门道。
为庆祝党的百年华诞,《国家人文历史》倾力打造百集音频节目“奇迹•新青年声音档案”,让亲历者、党史专家、影视明星共同演绎,精心打造100集高品质的“有声盛宴”。配合音频节目在社交平台发起“我的家乡英雄”话题,引导网民互动;走进商业街区举办“奇迹声音博物馆”展览,让市民触摸历史脉搏。这档节目的融合传播推动了党史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人心。
以标志性事件为线索,梳理百年巨变的光辉历程
音频素材丰富。百年党史烟波浩瀚,节目力求从每一年选取一个历史事件,再从历史事件中选择代表性人物,让亲历者与党史专家讲述与解读,重现岁月的印迹。音频素材既有重大历史事件的珍贵文献,也有相关人物的传记回忆、往来书信、日记和报道等。以小见大,见人见事,从党的诞生到抗战最后一战,从开国大典到南京长江大桥建造,从北京申奥成功到2019国庆大阅兵。节目尽量把革命、建设、改革不同历史阶段的标志性事件吸纳进来,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细节解构,展现出不同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与精神追求。
文案创意考究。以细节刻画展现人物性格,易于接受和联想,是节目一大特色。毛主席写《论持久战》九天九夜闭门不出,日夜埋头写作,连脚上的棉鞋被火盆烤着了也浑然不觉,直到警卫员提醒才知晓…… 细节描写展现了伟人的专注,拉近了与普通人的距离,听来倍感亲切。巧设疑问勾起收听兴趣,是节目的另一个特点。如《红船卫士王会悟:党的一大会场怎么有副麻将?》《工运领袖邓中夏给妻子的最后一封信说了什么?》《吉鸿昌:生死关头,为何却让妻子“不必救”?》等,一看题目就有了收听的强烈欲望。
以舞台化叙事为框架,生动演绎英模人物的家国情怀
突出专业解读。人物对话和背景音乐具有很强的传真性和听觉形象性,可增强信息传播的可信度、现场感和感染力。《国家人文历史》依托人民日报优势资源,邀请专业团队加盟,让央视节目主持人张越、中央党校教授王学斌和影视演员卢奇、佟大为、秦海璐等专业人士原声演绎党史人物故事。比如:在《“政工第一人”刘伯坚写给三个儿子的最后一封信》中,先由主持人张越介绍刘伯坚出场,“他被毛主席称为我军‘政工第一人’,他是聂荣臻元帅的入党介绍人,给邓小平安排过工作……”寥寥数语,令人肃然起敬。接着,青年影视演员阿云嘎深情朗读刘伯坚就义前寄给兄嫂托孤的书信:“弟准备牺牲,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文字质朴自然,演绎声情并茂,节奏感、画面感很强,听来为之动容。读罢信件,主持人再设疑问,请党史专家王学斌介绍刘伯坚写信的时代背景:“他建立政工机构,把刘志丹、安子文等 200 多名中共干部安排到西北军各部队,经过 9 个月革命化改造,西北军面貌焕然一新……”
以多平台传播引流量,唱响中国共产党能的主旋律
图书出版扩大影响。《国家人文历史》还与中央党校出版社大有书局合作,计划将百集音频节目转化为文字,出版图书《奇迹•新青年演绎党史里的百年记忆》,进一步扩大音频节目的传播力、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