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总编室主任:新闻编辑部转型,阻力在哪?出路何在?

2021-08-03 14:50 来源:《青年记者》微信公众号

  导读:传统纸媒要实现融合转型,首要的是其核心——新闻编辑部的转型。

  社会学家韦伯曾言:“人类社会实际上是组织的社会。”媒介本身也是社会组织的一种。当前,新技术的发展引发了媒介组织生存环境的变化,而作为纸媒子系统的编辑部也必须转型,方能适应这种环境的变革要求。 

  当前,媒体的转型融合都还在探索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毋庸讳言,整体水平还相对较低,融合转型面临的问题、阻力和挑战还相当多。直面问题、化解阻力方是纸媒转型融合的应对之举。 

转型融合中来自个体的阻力

  组织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所形成的社会团体。具体包括:(1)每一个组织都有其确定的目标,组织内的每个个体也都有各自的目标;(2)组织都有一定的结构,不同的组织有不同的结构;(3)每一个组织都有其特定的技术结构;(4)组织是一种有结构的整体活动。而组织的任务则是:(1)应付环境和技术的挑战;(2)满足组织成员的社会需求;(3)统一组织成员的认识,以实现集体的目标;(4)组织必须有效率,以最少的费用实现最大的目标。[1] 

  组织行为学研究发现,组织和成员个体都可能会抵制变革。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积极的,它使组织行为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可预见性。如果没有什么阻力的话,组织行为就会变得混乱而随意。但变革的阻力也有其显而易见的缺点,它阻碍了革新和进步。 

  媒体编辑部作为一个组织系统,包括组织目标、组织结构和设计、组织生产流程、组织管理、组织文化和组织成员等。其中,组织成员是组织中人的存在,是组织运行的核心主体。在编辑部的转型融合过程中,推进变革工作的主体是编辑、记者。如何通过一系列措施,转变员工对融合的观念、态度,提升员工的技能,促进转型变革顺利进行,也是编辑部组织转型应关注的问题。 

  个体抵制变革,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原因:习惯、安全、经济无保障、对未知的恐惧以及选择性信息加工。[2]下面笔者据此试作分析。

  1.对未知的恐惧。媒体融合是大势所趋,它将带给传统媒体方方面面的改变和提升,但在看到曙光和希望时,也不能忽视融合过程的复杂性和曲折性。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媒体融合是拯救与挑战并存,既是一个脱胎换骨的重塑过程,也是一个伴随着阵痛的煎熬过程。 

  变革是用模糊和不确定性代替已知的东西。对传统媒体的采编人员而言,媒体融合带来的变革将是持久和深远的。媒体组织的转型融合变革,除组织目标、生产方式、生产流程、组织结构会做出相应的革新调整外,最重要的就是编辑、记者的工作目标、工作环境、工作方式的变化,这就要求编辑、记者具备适应新环境的知识和技能,而过去那种熟知的且已成为习惯的工作环境和方式就面临转变,积极转变与坚守原有方式相比需要付出更多,因此难度也随之增加。 

  2.对收入的担忧。纸媒编辑部要转型,需要引进新的技术,创建新的工作平台,创造新的工作环境,是对原有工作环境和工作方式的全面革新。个体面对这种变革时,会担心难以适应新的环境和工作规范,担心变革可能会降低其收入,影响其稳定和安全,因而充满了对未知领域的恐惧,这也会成为阻力。 

  3.对习惯的依赖。人类是有习惯的动物。生活环境很复杂,个体每天必须做出各种大大小小的决策,但并不需要对这些决策的所有备选方案一一考察,为简便、高效起见,个体往往依赖于习惯化或模式化的反应。但是当面对变革时,以惯常方式做出反应的趋向往往会成为变革的阻力。 

  过去,传统的文字+图片报道,依靠单一的报纸载体来传播,流程相对简单。走向媒体融合,传统的纸媒采编人员需要学习很多:内容获取方面,要学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的采访;内容制作上,不仅仅要会写稿,还要会音视频的编辑制作;内容传播上,还要学习移动传播时代的传播特点,学会融合报道、多平台立体化传播,去争取最大化的传播效果。这对传统媒体的采编人员而言,也是一个大的挑战。 

  4.对职业前景的不安全感。对于一个组织来说,做出变革不仅仅是为了维持生存,更是为了提升竞争力。但是,媒体融合涉及面广、投入多、难度大、时间长、见效慢,对于传统纸媒而言,转型融合难度相当大。近年来,面对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不少纸媒停刊或休刊,不少传统纸媒采编人员外流,就是明证。在这种背景下,对于媒体中的采编人员而言,融合转型发展前景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了对职业发展的担忧。 

  5.对认知的偏差。个体通过知觉塑造自己的认知世界,这个世界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为了保持知觉的完整性,个体会有意地对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他们只听自己想听的,而忽视那些对自己已建构起来的世界形成挑战的信息。因此,在面临变革时,很可能“因循守旧”,而不愿去承担尝试变革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 

  需特别注意的是,个体的“变革阻力”不一定会以统一的方式表现出来,阻力可以是公开的、直接的,但也可能是潜在的或延后的。公开和直接的阻力最容易处理,但潜在的或延后的“变革阻力”的发现和处理则会相对困难。潜在的阻力十分微妙,它可能会降低对组织的忠诚度,丧失工作积极性,增加错误率,因此也更难识别。 

转型融合中来自组织的阻力

  组织是否要进行变革?组织变革一般何时发生?组织行为学理论认为,这取决于组织决策者的判断,而判断的参照即是对变革收益和变革成本的权衡。当收益大于成本时,变革发生;当收益小于成本时,变革不会进行。变革的发生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因素:对现行状况的不满、理想方案的有效性、实现理想方案的现实性。这三个因素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决定了变革的收益。[3] 

  组织就其本质来说是保守的,组织及其所属子系统也会积极或消极地抵制变革。在媒体组织层面以及组织子系统层面,也存在着抵制变革的因素。抵制变革的组织阻力主要有六方面:结构惯性、有限的变革点、群体惯性、对专业知识的威胁、对已有权力关系的威胁以及对已有资源分配的威胁。[4]     

  1.对已有资源分配的威胁。变革,是否会导致预算减少、人员减少、收入减少呢?组织行为学研究发现,组织中控制一定数量资源的部门,常常视变革为威胁,而那些最能从现有资源分配中获利的部门,常常会对可能影响未来资源分配的变革感到忧虑。 

  当前的纸媒转型融合,有的是一个报社内部的转型融合,有的是行政命令之下不同媒介组织之间的融合,种类颇多,形态各异。纸媒编辑部是由多个采编部门组成的,各采编部门所掌控的资源、人员、预算等各不相同,如进行编辑部的转型变革调整,势必对各部门原有的资源进行调整再分配。编辑部要转型,就要进行组织结构调整,以与新的组织目标和生产流程相匹配,但组织结构调整就会对部门、人员进行重组,如果这项变革能增加该部门的收益以及部门人员的收益,那自然会很受欢迎;如果变革将使得原有收益降低甚至被剥离,部门以及部门人员便会阻碍或消极应对变革的推进。 

  2.对已有权力关系的威胁。组织行为学研究显示,组织内部任何决策权力的重新分配,都会威胁到组织长期以来已有的权力关系。过去,纸媒编辑部主要的传播载体就是报纸,有其自身的组织结构,而组织结构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权力结构,处在什么位置上的采编人员,就有相对应的权力。编辑部进行适应融合的组织转型,就是要按融合媒体的发展目标、生产流程要求对原有组织结构进行调整,而这不仅会涉及编辑、记者工作方式、认识观念的转变,也会涉及编辑部管理层人员的变更、权力结构的调整。而管理层掌握有一定的决策权和话语权,是融合转型的中坚执行人员,因此,当编辑部面临组织转型时,这些管理人员不但可以影响转型的目标、方式、节奏,还可以影响转型的力度、规模、成效。由于这种转型涉及管理层人员的切身利益,因此,有时来自这方面的阻力还相当强大。 

  3.对专业知识的威胁。组织中的变革可能会对专业群体的专业技术知识水平提出新的要求。当前,纸媒编辑部转型源自新技术的推动,因此,转型后的融媒编辑部必然要构建起新技术支撑的工作平台,而这要求编辑部的各个岗位的人员都要掌握新技能,进而要具备适应新工作环境的专业知识,这对原有编辑部的所有人员都是个挑战。在过去,报纸编辑部处理的主要素材是文字和图片,而转型就要引入音频、视频、网络等传播手段,还要采用适合移动传播的传播方式,工作内容变了,生产流程变了,要求的标准也必然会变化,这需要从编辑、记者到编辑部的管理层都掌握新的工作技能,学习新的专业知识,原有的知识架构自然难以适应已经发生变革了的环境。 

  4.结构惯性的制约。组织行为学研究发现,组织有其固有的机制可以保持其运行的稳定性。例如,在工作标准方面,组织一旦建立,就会有规范化的工作说明书、规章制度和员工必须遵从的工作程序;而在人员聘用甄选方面,一个新员工进入一个组织需要经过仔细的甄选,符合要求才能进入,上岗前还要经过系列培训,其目的就在于强化组织对员工具体的角色要求和工作技能,之后在工作中组织还会有奖惩等。这些举措,一方面,使得组织运行能保持相对稳定;另一方面,正是通过这些工作所具有的结构惯性,组织在不断地塑造和引导个体的行为,使其遵从其标准。长此以往,结构惯性便具有维持组织稳定的作用,使此组织区别于彼组织。 

  纸媒编辑部即是如此,虽然不同纸媒的编辑部初看大同小异,但细察会发现很多的不同,便是结构惯性使然。如,纸媒编辑部会有其编辑理念、操作规范来对采编人员进行要求,便于纸媒产品质量长期保持稳定。但当前纸媒要通过转型实现融合,需要再造新的生产流程,调整原有的组织结构,生产更多的满足受众需求的新产品,而原有的结构惯性在这里便会成为阻碍变革的因素之一。 

  5.有限变革的制约。组织是由一系列相互依赖的子系统组成的,在进行组织变革时,不可能只对一个子系统实施变革,而不影响到其他的子系统。所以,对子系统的有限变革,可能会因其他系统的问题而变得无效,这就要求组织变革时注意各子系统的相互关联性,要协同推进。 

  这个研究发现提醒我们,在进行纸媒编辑部的转型变革时,既要关注编辑部内部各子系统的相互关系,如注意转变组织目标、生产流程再造与组织结构调整相协调、组织管理与组织文化相一致,同时还要注意编辑部与经营部的关系,要步调一致来推进纸媒的融合转型。只对流程实行优化,或只单纯引进新技术,缺少相关子系统的配套改革,将难以取得整体的推进效果。 

  6.群体规范的约束。个体是生活在群体中的,通过群体来实现其价值。组织行为学研究发现,在进行组织变革时,即使个体想改变他们的行为,但群体规范很多时候也会成为其约束力。由于个体在一起长期工作,形成了大家都认可的群体规范,而这种规范反过来会以某种方式对个体形成压力。当新的变革被引入,欲打破原有已建立的群体规范时,自然会遭到极大的抵制。 

如何化解来自个体
和组织的变革阻力

  鉴于组织变革时,可能或多或少存在个体和组织两个层面的约束和阻力,在进行纸媒编辑部组织转型变革时,要注意这些阻力因素,并采取相应的举措来减少和化解阻力,循序渐进推进转型走向融合。 

  1.统一认识。在进行媒体融合之前,要对其艰巨性和复杂性有清醒的认识。 

  同时,当前纸媒的转型融合,有的是一个报社内部的转型融合,有的是行政命令之下不同媒体组织之间的融合,种类颇多,形态各异。转型融合过程中,不同种类、不同平台、不同的媒体理念相互交织,如何理清、提升、明晰地提出融合媒体的采编理念,这也是一道大难题。 

  所以,在推动纸媒的转型融合时,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统一理念、提升认识、统一目标,做转型融合的全员动员,让组织成员充分认识所在的媒体组织转型变革的必要性,并对转型变革的路径、目标有清晰的了解,便于转化为工作中的具体行动。 

  2.技能培训。从目前新闻业界一线转型融合的实践探索来看,之前曾有学者提过多年的“全能型记者”,应是一种理想的假设,在转型实践中未必行得通。术业有专攻,在转型融合逐渐走向深入的过程中,不可能凭借“全能型”个体打遍天下,而“一专多能”的采编、视频制作等方面的人才,确是媒体急需。当前,不少纸媒提出“全员转型”,在这个过程中,“一专多能”的各种人才的技能培训和提升就迫在眉睫,提升工作技能方能胜任新岗位、新工作,也才能有效化解来自这方面的阻力。 

  3.理顺流程。纸媒转型融合是一系列改革举措的相互配套、相互促进,组织目标调整后,生产流程改革就得跟上,但这并非可以一蹴而就。如何既能最大程度地采访到新闻素材,包括文字报道、摄影图片、视频音频素材,又不至于重复劳动,出现一个媒体内部不同部门、不同产品线之间的竞争、重复劳动,甚至发生纷争、内耗,这是理顺生产流程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在当前的改革实践中,复杂度高、难度很大,依然需要摸索前行。 

  比如,一个热点新闻事件发生后,一个媒体内部的文字、摄影记者要去采访,视频记者也要去采访,深度报道记者也在联系对话访谈,于是,在采访层面出现了同一个媒体内部不同部门、不同工种的人分几次对同一采访对象进行采访的现象,既浪费媒体的人力、物力、财力,多次采访客观上也对采访对象形成了侵扰。在传播层面,媒体内部各种平台、矩阵为了流量、为了数据,都在抢发新闻,存在同质化问题。究竟该谁先发谁后发,如何衔接、如何整合利用,如何在不同的平台有不同的呈现形式,追求立体化传播效果,这些都需要理顺流程,设计一个流畅、高效、没有掣肘的生产、发布、传播流程,来解决问题。 

  4.制度保障。为了保障转型融合的顺利推进,相应的制度保障应跟上。其中,首要的便是激励、考评体系。媒体组织适应环境变化进行改革、变革,采取相应的制度性激励举措,制订适应融合转型的跨介质采编、制作、传播的考评体系,减少个体对组织变革的阻力,也是应有之义。 (作者为新京报社总编室主任)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