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播环境变革的当下,流量的“双刃剑”作用日渐凸显。一方面,信息交流互通的主战场转移至网上,流量作为对用户行为的量化指标,意味着传播力与影响力;另一方面,若一味追求“眼球经济”,盲目陷入对流量的“崇拜”,甚至将其作为内容生产的唯一驱动力,则会削减发布机构的权威性与公信力。
传统媒体在融合发展过程中,对流量自然不能置之不理,关键是如何正确看待流量,追求有价值的流量。何为有价值的流量?在笔者看来,以满足猎奇心理生产的“三俗”内容,带来的流量一定不能持久,还会使流量带“毒”,损害用户的身心健康。真正有价值的流量不仅要体现吸引力、感染力,还要展现凝聚力、向心力,能与用户的情感形成互动,能答疑解惑、引领提升。
内容创新是媒体变革的立身之本。如何获得有价值的流量,从供给侧来看,源自于对高品质内容的坚守。在日前召开的2021年中国报业创新发展大会上,与会嘉宾展示的融合发展案例与产品各具特色,在网络形成刷屏之势。如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推出的系列微视频《中国24小时》累计播放量超24亿,被翻译成多个语种向海外传播。光明日报社2018年推出新媒体栏目,截至目前已报道知识分子100位,累计阅读量9亿多。中国教育报刊社2020年各媒体移动端阅读量10万+报道达2500多篇,流量累计21亿多。厦门日报社坚持接地气、都市味的宗旨,新媒体粉丝数超过1500万……
综观这些人气颇高的栏目、产品、报道,其获得大流量的原因在于瞄准了焦点问题,回应了受众关切,服务了行业发展,发挥了融合优势。《中国24小时》与国人心中共同的爱国情感形成情感互动,光明日报社新媒体栏目让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走近群众,中国教育报刊社为行业提供准确、快速、立体的新闻和服务。既强化原创内容生产能力,又不断提升议题设置能力,传统媒体由此实现守正创新,让优质内容有了流量,更赢了民心。
事实上,不能简单地把正能量与大流量对立起来,两者具有相互促进的效应。传统媒体转型不能一切向“钱”看,但是内容影响力的变现也是检验媒体融合成果的指标之一。由此来看,优质内容带来价值流量,用价值流量维系的媒体与用户的深度连接,让优质内容有了得以获取回报的基础,两者在正向循环的前进中一定能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尹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