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社融媒云厨技术的实践与思考

2021-06-01 13:06 来源:“传媒”微信公众号

  中国青年报社的媒体融合实践一路走来,从“互联网+”物理重构到“互联网×”化学质变,从“融媒小厨”到“融媒云厨”,技术的支撑与赋能是中青报融合发展之路的牢固基石。

  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的辩证运用

  内容建设需要什么样的平台、什么样的产品、什么样的工具?这需要宏观目标的理解和微观需求的具体把握。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平台建设须坚持深刻理解决策层的顶层设计,从具体技术解决方案中找到适合的突破口与基本步骤,根据顶层设计一步一台阶建设,力争事半功倍地实现建设思路。

  媒体融合离不开技术支撑。2017年之前,中青报的技术投入严重不足,技术研发人才更是融合发展的短板。在主管部门的支持下,中青报借助项目资金的扶持,打通了全媒体采编环节“最后一公里”,建设完成了移动全媒体采编系统,实现了一体化、移动化的全媒体采访采集、编辑制作、分发传播、统计反馈闭环工作链。

  同时,在“融媒小厨”全媒体协调机制下,先试先闯,让技术研发工程师们参与内容建设,创新内容表达方式,在实践中理解媒体融合产品形态,试用研发各种新媒体生产创制工具,生产了H5《全景带你走近青年习近平》、周播互动短视频《青年大学习》、创意微电影《头条里的青春中国》、沉浸式体验新闻《红军桥的故事》等一系列融媒体产品。


  摸着石头过河,就要知道哪里有石头,哪一块石头可能是绊脚石,哪一块可能是成功的基石,因此,有效的数据分析技术支撑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日常的单品内容创作中,使用全景、H5、可视化的交互体验,注意积累可复用的技术。中青报客户端4.0利用详细的用户行为分析、交互埋点和访问路径等众多数据分析技术,有效地为内容创制和运营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2019年,中国青年报构建内容、管理、技术、运营、团务五大融合板块,服务共青团政务、数据库建设,使不断完善、更新的“媒体+智库+团务+服务”整体架构的顶层设计初具形态。2020年3月,中青智慧云内容管理平台内部测试,8月中青报客户端4.0正式上线,标志着报社从“融媒小厨”阶段迈进“融媒云厨”时期。


  移动互联网管理研发人才的自主培养

  融合发展需要技术人才,但由于体制机制编制等原因,互联网技术管理和研发人才短缺一直制约着多数媒体单位的融合发展步伐,高端人才流向互联网头部平台趋势不可逆,怎么破题?事业留人、机制留人、情感留人、待遇留人。

  1 体制机制的创新

  中青报提出“分工不分家、分岗不分编、分类不分统、分算不分考”的理念,对全媒体薪酬管理和绩效规定进行了修订,推出优秀融媒专家型人才、优秀融媒制片人、优秀融媒技术人才、优秀融媒创意创新人才、优秀融媒经理人五类人才扶持计划。从机制上拓宽人才上升通道,让年轻人有成就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2 做慧眼识珠的伯乐

  移动互联网技术管理人才在项目实践中观察使用培养,有潜质的项目管理人才重点培养。报社相关部门联动,主动创造与业界技术专家面对面交流学习的机会,有计划组织报社内部技术管理经验交流分享,项目实践中有专家团队和沟通机制保障,确保技术方向正确和技术团队的拼劲。

  3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

  移动互联网研发人才包括项目平台架构师、产品经理、交互设计师、代码开发工程师、测试工程师、安全运维工程师等,这些技术岗位有些可以内部转岗培养,有些需要一定的技术基础。但重要的是在工作实践中的钻研锻炼,让一个人的经验成为一个团队的整体能力。打造有自信、有韧性、积极阳光、春风化人的团队文化。

  依托这一系列的举措,让有潜力的年轻人得到快速成长,培养出一批对报社事业忠诚度高,又有能力的移动互联网技术管理研发人才。

  自主研发与技术采购相结合的联合研发路径选择

  软件系统和应用产品都希望安全、稳定、可扩展、高效率,但对于正在转型中的媒体单位而言,有可能出现规划中的需求还未完成就已经呈现出生命周期末端的窘境。那么,该如何更好地实现技术支撑?完全自主研发,周期长、投入大、成效低。技术外包采购,由于个性化强、需求变化快,几乎无法找到完全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案。中青报通过数年实践发现,自主研发与技术采购相结合的联合研发模式更加适合一定规模的媒体单位融合转型对技术的迫切需要。


  媒体单位的核心竞争力是内容创制能力,做系统技术方案,要紧紧围绕这个应用场景,分析和梳理出内容创新机制要支撑的核心需求。基于这些需求,合并同类项找到可复用的技术点。不是超大规模的媒体单位,不一定建设技术“中台”,但可以使用其思想理念,中青智慧云内容管理系统,其活动模块、直播模块和数据跟踪分析模块、内容标签化功能、人工智能语义语音识别功能、视频压缩转码功能等独立封装使用,供各应用场景或子系统调用。单一应用场景的需求,可遵循常规开发方法,并通过完善的数据接口实现数据高效交互,为内容管理和创制本身提供众多的创新玩法和决策支撑。

  应用系统后台主要面向内部用户,需求相对清晰、稳定、行业共性强,市场有众多专业技术公司能提供成型产品,只要其服务能力和系统数据开放性、安全稳定性能满足需求,则完全可以外包采购。当然,针对已有系统的数据接口规范制定、实现和迭代,若可安排自有技术工程师深度参与,则可打磨出更好的产品。

  诸如媒体客户端为普通用户提供服务的产品,技术架构和自我优化迭代研发就显得尤为重要,规范化的数据接口、内容分发渠道的维护、个性化交互展示、用户反馈跟进、业务配合时效性等都更需要依靠更加了解自己的自有技术工程师及时响应,因此自主研发显然是最佳选择!

  根据应用场景和技术特点的不同,运用外包采购和自主研发相联合的研发路径,在实现优势互补的同时,亦可有效地控制成本、降低风险、提升技术能力,从而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技术应用场景的理解与创新

  先进技术支撑,一定是对内容产品创制品质和工作效率有帮助的技术。系统平台是不是先进的技术,不是拿了多少个专利有多少个软件著作权,是需要实践的检验,用户说好才是真好。

  在规划中青智慧云内容管理系统和中青报4.0版本时,我们把提升工作效率和视频能力建设放在最优优先级。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媒体算法这些先进技术我们有没有?为何要有?应用场景在哪里?技术方案哪个性价比更高⋯⋯这些是技术骨干们头脑风暴的常态话题。


  1 人工智能应用

  近些年炙手可热的“AI人工智能”技术,如何能做到“技术好用”和“用好技术”呢?与实际场景的紧密结合就显得尤为重要!以最常见的基于图像识别、语音识别、文字识别和语义分析等技术为基础的“智能审校”为例,虽然各大AI技术服务商对一些敏感词汇进行过滤和拦截的能力有一定的效果,但“拿来就用”显然只是及格线。

  内容生产场景中,AI人工智能技术中的影像资料和文字相结合的智能审校需求显然是存在的。知名人物照片(或视频画面)是否与图片描述(或视频字幕)提及的人和头衔对应?影像画面中是否涉及其他不当画面或瑕疵?在 “AI智能审校”技术的帮助下,可以有效提升工作效率和降低错误发生率。此外,对于因使用拼音输入法导致的文字错误亦可通过AI语义分析技术捕捉、识别。

  客户端用户场景中,评论内容审核应用AI智能。“人畜无害”的评论自动放行、“不当言论”的评论自动拦截。实践中,我们发现评论内容中可能会存在新闻线索,通过AI技术可较好的识别出类似信息并将其剥离出来,提供给业务部门作为选题参考。同时与用户画像技术配合,当类似信息转换为报道时,可优先将相关内容推送给这部分用户,单就PUSH打开率一项就可收获非常满意的效果。

  2 标签化与算法应用

  以往一篇内容创制完成后,需由编辑手工输入关键词,不仅耗时耗力,而且准确性不高。如今,在中青智慧云系统中,基于大数据和AI人工智能技术,可实现对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自动标注不同维度的多组标签,后再由人工修正,从而高效且相对准确的完成标签化工作。标签化完成后,可进一步利用大数据和AI人工智能技术,将这些标签排列组合并根据相互间的关联关系构成知识图谱,最终将一篇篇内容形成数据资产库,供业务层使用。首先,搜索体验得以大幅提升,基于知识图谱的关联型搜索可为用户提供更加精准的搜索结果;其次,自动匹配关联内容、自动聚合生成专题,更加有效地提升用户阅读体验,增加用户停留时长;再次,与用户画像技术配合实现和完善智能推荐算法,无论是内容阅读还是好友社区,再或是PUSH推送,都可有效地提升用户黏性;最后,结合用户行为和多维度统计分析,可以更容易地获知哪类内容更受欢迎,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支撑。

  3 提升移动客户端服务能力

  中国青年报秉承“服务青年成长,推动社会进步”的宗旨,在中青报客户端4.0版中引入青年服务性版块——团团微就业平台和在线学习功能。就业平台聚焦大中专毕业生和企业用人需求,搭建中央媒体、地方政府、高校毕业生三方之间的就业桥梁,为大中专毕业生持续提供特色化的就业服务。在线学习发挥共青团组织优势,通过视频直播、视频点播和交互等技术,提供思想理论、团务工作、就业创业等方面的在线学习服务。

  通过交互埋点、用户行为分析和用户画像算法等技术的有效运用,在提供青年服务的同时还可及时深入了解用户喜好,并以数据为导向,将就业、学习、新闻资讯等充分结合形成综合服务的闭环。至此,中青报客户端从单一的新闻资讯客户端,已逐步转变为服务青年的综合类客户端,“媒体+智库+团务+服务”整体架构初具形态。

  船到中流、人到半山,中青报的融媒云厨也仅仅是刚起步,在转战互联网主战场下半场过程中,担负全媒体融合谋发展、创一流的重任,不进则退。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我们在实践中的一些技术实践思考,还需要向一流互联网企业和媒体单位学习,为内容生产创制做好技术支撑和赋能是永远的课题。(作者寇京晶系中国青年报社产品研发运营部负责人、中青在线常务副总经理兼技术部主任,朱磊系中国青年报客户端产品经理)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