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期刊高质量发展路径

2021-05-26 16:49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新闻传播学是一个涉及面较为广泛的学科,办刊不仅需要专业编辑人员的孜孜不倦,而且需要读者和学者的反馈与交流。”5月20日下午,在武汉大学举办的新闻传播学学术期刊建设座谈会上,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出版科学》主编方卿教授的观点,得到与会者的认同。当天,来自全国各地的10余位专家学者结合《新闻与传播评论》的办刊特色,就“新闻传播类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是什么”“如何提高新闻传播类学术期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等话题展开探讨。

  找准定位 办出特色 

  期刊需要一个独特闪光点 

  《新闻与传播评论》由教育部主管,武汉大学主办,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目前设置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学》《传播学》《媒介化社会》《传播与文化》等栏目,致力于推动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据《新闻与传播评论》副主编刘金波介绍,刊物近年来通过一系列的制度、经费和人员保障、质量全程控制与流程管理等措施,在多项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上获得长足进步。未来将在集约化、数字化、特色化发展方面继续发力。

  “从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15种中文学术期刊的发展情况看,《新闻与传播评论》的综合表现亮眼。”方卿说,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的重要时间节点,在国家大力支持学术期刊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召开此次座谈会极具价值。他认为,学术期刊不应窄化、内卷化,学术期刊的办刊方向、学术定位、栏目设置等对于学术发展都具有引导作用,需要从学术建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多方面考量。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钟瑛从一个读者的角度出发,谈到定位对于刊物的重要性。当一位作者有多篇文章需要投稿时,不同调性的文章适配不同调性的期刊,这种隐形的规律是潜在的,这就是一个期刊带给读者的印象和标签。钟瑛说,期刊的定位要在办刊特色、所刊发的文章中具体体现出来,同质化办刊是不可取的。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陆地认为,一本好的期刊应该独树一帜,《新闻与传播评论》的价值就在于“评论”二字,应该抓住这个特点继续发扬。办刊应该具有“评、比、破、立”四重价值,学术的呈现是其基本功能,在此基础上应该能够展开评论、具有对比、打破桎梏、重立新观等。对此,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单波表示赞同,他说,期刊需要一个独特的闪光点,由此形成的学术底蕴就是一个期刊的创办宗旨所在。此外,学术期刊需要有策划,需要追踪学术前沿,这就要求编辑能结合时代发展发现现实议题,主动去约稿,展现出约稿学者的研究水准和风格。

  聚焦热点 服务社会 

  彰显学术为现实服务的重要功能 

  座谈会上,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全球传媒学刊》执行主编陈昌凤教授结合自己的办刊经历,表示办好一本学术期刊非常不容易。她认为,一本刊物要想获得良好发展,一是要充分利用研究基地、年会、学术论坛等给予期刊发展的支撑作用,刊物一定要和优势学科等联系起来,与专兼职编辑的学术特色联系起来;二是刊物发表的文章要在基础理论和学科前沿方面均占有一定比例;三是促进刊物的机制建设,让办刊的经验和学术成果的发表帮助学科的建设发展。“一本期刊的定位应该与国家发展和学术前沿承接,刊物特色化的道路离不开多方价值的整合,期刊应该聚焦热点,更加注重前沿研究。”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新闻大学》常务副主编朱春阳也根据个人办刊经验分享了《新闻大学》的办刊特色、审稿流程、用稿比例等。对于审稿的机制问题,他提出,要充分利用数据库与文献之间的对比关系,做一些比较有特色的研究;要大胆起用学有余力的博士生参与学术期刊的审稿、编校工作,从一个无任何利益关系的角度去纯粹地看待文章的学术价值,充当把关人角色,以便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学术旨趣与学术眼光。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主编范军教授建议应该尽快提升学科内专业学术期刊的学术水平,办出各自的特点,既要为现实服务,也要保持自身的力量,保证张力和距离,从学术话语等角度切入,进一步彰显学术为现实服务的重要功能。他还认为新刊需要着重培养、扶持年轻学者,同时,知名学者培养青年人才也是其重要使命之一,从而共同推动新闻传播学的发展进程。

  “这是新闻传播学的高速发展成长时期,反映了新闻传播学整体的进步,论文发表的质量和数量也反映出中国新闻与传播事业的发展进入了快速期,新的技术对于传播的重构更是一个良好的新闻传播研究机遇。”重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董天策认为,在这种有利条件下,新闻传播类学术期刊通过打造良好的学术底蕴、运作机制和专业团队,未来的发展一定会更加美好。(汤广花)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