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数据时代催生了数据新闻,为新闻供给提供了创新思路。那么,新闻工作者如何练就一双慧眼,在海量数据中挖掘有价值的数据,创作出精确和深度报道呢?今天,我们邀请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奖项一等奖获奖作品《数说70年》数据新闻可视化系列短视频主创代表、经济日报社总编室王琳分享创作秘籍。
“数说70年”数据可视化系列产品包括6个视频,从消费、饮食、大国工程、数字经济、生态、外贸六个方面,展现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辉煌成就。
这套产品不仅在经济日报社新媒体平台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还在全网得到了很好的传播,覆盖面达上亿人次,品牌影响力获得很大提高。
三条创作指南
一条好的数据新闻,不是花哨的图片堆砌,而是要结合事件、数据和视觉表达来完成叙述。
用数据讲故事,从故事读数据
怎么用数据讲故事?首先需要我们发现数据线索,通过寻找数据、分析数据,将它们串成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再进行数据可视化呈现。“数说70年”系列产品在制作过程中发掘了大量数据,有效使用数据近100套约1000组。然后,以数据为主线,以变化和对比的方式动态反映消费、饮食等领域的发展变化。比如,在展现老百姓饮食变化时,通过主食占比、主要农作物自给率、肉蛋菜果鱼人均占有量等不同维度的数据连结,让数字具有了可知可感性。
技术和设计结合,提升视觉冲击力
让数字“活”起来、“动起来”,需要技术和设计的恰当配合。制作这套产品时,我们使用了曲线图、树图、气泡图等数据图形,并运用数据建模、数图结合等融媒体制作技术,让静态数字变成了动态视频,给用户最直观的视觉冲击力。
小切口呈现大主题,发展变化可感可知
这套产品的每一个选题,我们都从“小切口”“小视角”引入,力求与用户共情共感。
比如,在反映70年饮食变化时,视频从当下流行的“轻食”切入,渐次引入饮食习惯的改变和背后农业生产力的提高。这种“接地气”的小切口方式,增加了产品的亲和力。除了切入点巧妙外,还需要形象的表达方式,
再比如,我们曾做过一组作品叫“中国消费的‘速度与激情’”,用“一分钟,电商平台卖出28万只小龙虾”“一小时,快递公司处理600万个快递”“一天,老百姓花1000亿元用于购物和餐饮”的时间概念与消费数据做连接,使得枯燥的数字变得生动立体起来。
综上三点,是“数说70年”系列产品的一些重要特点,也是我们遵循的创作指南。
扫一扫海报中的二维码,可查看《数说70年》相关视频。
两点创作体会
经济日报社总编室王琳在2020中国新媒体大会上分享创作感受。
做“数说70年”系列视频时,反复讨论、反复论证是我们的工作常态,我们力求把重大主题做的既有意义又有意思。回顾整个创作过程,主要有两点体会。
用数据说话,让视觉发声
在成就报道中,数据展现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从经济视角出发进行选题策划,把重大主题与数据新闻巧妙融合,用数据说话,让视觉发声。为了凝练主题,创作团队深入挖掘大量数据,通过纵向、横向不同维度数据的“强对比”,让用户感受到“变化过程”,数据可视化的表达形式让数据与用户产生共振,大大增加了产品的吸引力。
追求前沿技术,发挥自身优势
为打造“数说70年”系列产品,经济日报新媒体创作团队与视频技术公司合作,全程主导选题、脚本设计、动效制作等流程,推出既有经济日报特色、又有互联网气质的“爆款”融媒产品。对我们来说,既发挥了自身优势,又涉足了前沿的领域,提高了媒体融合发展的实操能力。一句话总结经验,“以精心筑匠心,以匠心守初心,做好每个产品。” (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