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把规定动作写出彩?这里有一份秘籍!

2021-01-06 10:52 来源:传媒茶话会

  2020年11月28日,第32届中国经济新闻奖揭晓。经济日报《“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共和国的故事”系列报道》斩获特别奖。

  2020年12月,《传媒茶话会》对话中国经济传媒协会会长、第32届中国经济新闻奖评委赵健,经济日报记者乔金亮,解读经济日报的获奖秘籍。

创作过程:用重点工程建设串起中国经济发展脉络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成就报道是各家媒体都会重点关注的内容。中国的道路、桥梁、水库、能源、造林、铁路等重点工程凝聚着建设者的汗水和智慧,是新中国经济发展最真实的写照,也是经济日报一直以来的优势报道领域。 

  2019年9月,经济日报连续6天推出“治水记”“架桥记”“筑路记”“飞天记”“驯火记”“兴林记”六组报道,每天都用头版通讯+多个整版、跨版的组合形式聚焦“一记”。同时经济日报还推出6期同题新媒体视频作品,全景式、可视化地展现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重大工程建设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在重大民生改善方面投入的巨大精力。 

  “在世界桥梁界有这样一句话:70年代看欧美,90年代看日本,21世纪看中国。桥梁是综合国力、科技实力的象征,也是造福社会、发展经济的重器。”作为《架桥记:万桥飞架通天下》一文的作者,乔金亮向《传媒茶话会》娓娓道来该文的采写过程。 

  乔金亮介绍,刊发在经济日报上的“架桥记”采用“1+3”模式,1是头版主稿,3是3个整版报道。 

  主稿仅有2500字,按照桥梁与科技、桥梁与社会、桥梁与世界的层次递进。3个整版桥梁案例经征求桥梁研究机构和桥梁专家的意见,最终选择了南京长江大桥、港珠澳大桥以及矮寨特大悬索桥分别进行深度报道。这三者都在共和国桥梁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代表着中国桥梁赶跑、并跑、领跑的过程。 

  实际采访并不易,既要有日常采访的积累,也要有根据主题的专门采访,既有文字实录,也要留下影像。“团队既有跑交通行业的记者,也有重大工程所在地记者站的同事,有报纸版面的资深编辑,后期融媒体制作中还有新媒体部的多位同事全程参与。”乔金亮分享说,在创作过程中,最大的感受是集体策划的力量和团队配合的默契。

评审点评:只要遵循新闻规律,规定动作也能出彩

  在中国经济传媒协会会长、第32届中国经济新闻奖评委赵健看来,虽然各家媒体报送的70年成就题材作品不少,但像经济日报这样以重大工程为主线,在同一主题报道中,能给人留下难忘故事和新理念的报道却不多。 

  一方面,“共和国的故事”系列报道选题精准,气势磅礴。 

  大部分重点工程建设从无到有,是新中国经济发展最真实的写照,“共和国的故事”脉络清晰地串起两三代人记忆中熟悉的重点工程画面,浓墨重彩地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治水、造林、修路、架桥、能源、卫星等六个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令人油然而生自豪感。 

  “这说明只要遵循新闻规律,让报道贴近实际,接地气,规定动作也一样能出彩。”这是赵健的点评意见。 

  经济日报用篇版联动的方式连续讲述“共和国的故事”,同时在新媒体上用图文加视频推出,扩大传播效果。“用2500字提要写出一个行业和领域的突出成就,是对媒体功力的考验,经济日报在这方面下了功夫,每组报道做到点面结合,既简洁又不失生动,在主题宣传中效果比较突出。 

  另一方面,“共和国的故事”是成就宣传的一次全新尝试。 

  经济日报系列报道紧扣重大工程,主题鲜明。为了把“老故事”讲出新鲜感,“治水记”“架桥记”“筑路记”“飞天记”“驯火记”“兴林记”各有侧重,标题言简意赅,内容颇有新意,既表现不同时代重点工程建设的各自特点,又展示新中国经济发展在技术、理念、目标的深刻变化;既富有历史纵深感,也阐释了新发展理念。 

  赵健评价称,该系列报道“构图”清晰“笔画”凝炼,从总体结构到典型工程的选择与采访,都体现出整体策划的高站位专业性和记者的采访写作功力,特别是文章运用大量经济数据、典型案例和人物故事,可读性强,生动感人。

创作经验:记者先吃透弄清,才能给读者写透讲清

  乔金亮近年来一直从事产业经济领域的报道,面对《传媒茶话会》如何写好经济新闻的提问,他这样解答。 

  首先,经济新闻天然具有专业性和行业性,这就要求深耕和专注自己的行业。 

   

  如今,经济新闻已经高度细分化,仅财经新闻就包括了银行、股票、保险、期货、基金等等领域,这些都离不开行业数据,离不开专业术语。 

  记者首先要吃透弄清,才能给读者写透讲清。应密切关注行业的新动态、新变化,了解领域内行业协会、市场主体、专家学者的所思所想,在报道水准上注意专业性。” 

  经济新闻也讲求新闻价值的贴近性、时新性,这就要求尽可能从大众视角,跳出行业看行业。对一般受众来说,很多经济领域天然具有一定的门槛和枯燥性。但其实,人人都离不开经济,都有获取经济新闻的需求。经济新闻深度报道不仅仅是给行业看的,也要给具有一定基础的读者看。在实践中,可以区分不同的报道题材、不同的媒体形态、不同的新闻产品,在呈现方式上要兼顾大众性。 

  其次,要找到重大题材的微视角,体现内容的差异化。 

  成就报道离不开好角度、好切口。其实重大主题也可以多从中观和小处入手,通过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折射全局的变化。经过多次讨论,在每一个选题角度上,都以“中小切口”引入,力图选取富有经济日报特色的视角,把重大主题与经济新闻巧妙融合,以故事为线,让视觉发声,生动展现引人共鸣的变化。 

  最后,找准读者网民的兴趣点,体现内容的亲和力。 

  一篇好的文字稿件不是简单的故事集纳,一个好的视频作品不是花哨的画面堆砌。要结合数据、故事,从受众出发,找共情、共感,通过视觉表达和叙述元素,用数据共鸣与故事共情增加产品吸引力。看完系列报道后,有的网友留言更是把标题连成了一首诗歌:盛世治水保安澜,万桥飞架通天下,大道通衢国运兴,振翅高飞向苍穹,能源丰盈血脉强,神州万里绿意浓。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