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石油报社把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以展示国家形象为目标,加快提升企业价值引领力、文化凝聚力、形象塑造力、品牌传播力,聚焦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同时,有效推进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为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贡献石油力量。
传播力提升影响力,话语权增强主动权。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当前,国际形势变乱交织,国际能源市场风云变幻,各国对全球能源治理话语权争夺十分激烈。如何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打造与我国能源市场规模和地位相匹配的话语权重要且紧迫,完善高水平国际传播机制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长期以来,国资央企作为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排头兵,与业务所在国社区和居民关系密切,在传播中华文化上具有有利条件和相对优势,是对外宣传和生动展示我国形象的“国家队”。中国石油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各项部署,把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着力构建有中国石油特色的国际传播矩阵体系、对外宣传话语体系、跨文化交流工作体系。近年来,中国石油积极开拓国际业务,在海外展示良好企业形象,海外传播影响力综合指数持续上升。截至2025年4月,中国石油海外账号矩阵总浏览量20.4亿,粉丝量488万,为央企提升国际传播影响力提供了借鉴。
坚持服务大局,着力打造国际传播工作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
中国石油坚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主动将企业国际化经营放在国家发展大局下考量,深刻认识当前国际意识形态和舆论阵地斗争日趋激烈的形势,既要坚持不断增强参与全球竞争的硬实力,也要以展示国家形象为目标,加快提升企业价值引领力、文化凝聚力、形象塑造力、品牌传播力,在开展国际化经营的同时,大力有效推进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为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贡献石油力量,提升我国形象软实力,推动我国对外开放活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双促进、双提升。
科学的国际传播矩阵是提高国际传播能力的坚实基石。近年来,中央企业纷纷在海外社交平台开设账号,但从央企的业务体量、规模布局、全球贡献以及国际化传播的迫切需求来看,当前传播实践仍存在短板。社交平台入驻覆盖率与央企国际影响力不匹配,部分已建账号存在内容同质化、传播单向化、互动碎片化等问题,导致中国故事、央企故事的海外传播声量不足、共鸣不够。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形成与“石油体量”匹配的“石油声量”,中国石油报积极探索打造有石油特色的国际传播矩阵体系。
健全纸媒传播渠道。中国石油报开设《“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导刊》,在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国家建立8个海外记者站,聚焦合作共赢,讲述民心相通的故事。当前,国际舆论场呈现“西强东弱”格局,但在尼日尔、哈萨克斯坦等地,国外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及能源企业等海外受众正通过订阅、翻译国内权威报刊的方式,将国内报纸作为重要信息源,主动获取中国信息、了解中国实践。
强化社交平台建设。中国石油报已建成一个多平台、多语种的国际传播矩阵,涵盖众多国际社交平台,以英语、西班牙语、俄语等多种语言与全球受众进行互动和沟通。目前,中国石油海外社交账号已发布推文2398期(其中视频546期),共20805条,互动量612.3万,点赞量63.2万。
打造线下交流平台。中国石油打造“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圆桌会议、国际合作论坛、中俄能源商务论坛等主场外交活动。“一带一路”油气合作圆桌会议期间,向出席会议的近百名中外嘉宾赠阅特刊,全方位展现中国石油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丰硕成果和经验,不断增进合作共识。这种“破圈层、强互动、塑品牌”的传播实践,既彰显了中国石油作为国家经济脊梁的硬核实力,更传递出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中国企业精神。
坚持守正创新,着力打造对外宣传话语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
国际传播的话语极大影响着国际化传播效能。长期以来,面对国际舆论场应该说什么、怎么说,一直是央企对外宣传工作的难点。为了化解“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传播难题,改变外宣工作“内宣化”的现象,中国石油报社坚持守正创新,打造有中国石油特色的话语体系,以“字斟句酌”的严谨态度,让中国石油故事既具思想深度,又显人文温度。
内容为王。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舆论环境,中国石油报秉持客观公正立场,强化议题设置,在重大议题上敢于发声、善于发声。围绕国家战略、“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共享发展等主题,加强与海外主流媒体传播平台、海外华文媒体及本土化媒体的交流合作,通过平衡报道、理性表达,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确保每一篇报道都经得起国际舆论场的检验。展现中国石油跨国家庭的视频《吴妮卡的家》,被美联社、福克斯网等382家媒体转载,全球浏览量2.4亿;讲述共建“一带一路”的《陈一带和陈一路的故事》获中国外文局主办的“讲好中国故事”创意传播国际大赛一等奖;打造“外眼看中国”系列作品,通过外籍员工群体的感受展现中国石油海外新形象。
创新表达。中国石油报着力构建具有石油特色的国际话语体系,通过构建全媒体全链条的传播体系,主动策划参与各类活动,采用接地气的表达方式,创新国际传播话语体系。例如,稿件《中国石油深入践行ESG理念的实践与探索》摒弃单纯聚焦资金投入与施工难题的叙事框架,以生态平衡的精妙维护为破题之钥,以社会责任的坚定履行为立意之基,着重书写一系列积极保护举措。精选图片,项目油田旁的骆驼、安第斯公司项目绿意盎然的现场、当地妇女儿童在蒙蒂亚洛旅游区园区休憩,展示中国企业的博大胸怀与责任担当;用数字说话,印尼佳步区块油区林业区种植超55万棵树、GPP项目每年为伊拉克米桑省下游电站供应22.5亿标准立方米的商品天然气、近3000名伊拉克儿童受益于哈法亚公司教育设施等,用真实的数字彰显中国石油在践行ESG理念道路上的坚实足迹与卓越成就。
方式多样。图文与短视频是社交平台做好国际传播两大核心载体,第一印象直接、深刻影响着国际受众的信息接收体验,要精准把握受众的审美偏好与内容需求。在图片选择上,摒弃传统宣传中过于直白的“硬广”模式,以光影、色彩、构图营造视觉美感,形成独具特色的视觉语言、风格特点,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递信息。短视频摒弃冗长叙事,争取用3分钟以内的精炼篇幅传递核心信息。从画面清晰度、剪辑节奏到音效配乐均需精益求精。重点利用以AIGC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加速重构媒体生态,将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深度融入内容生产与传播全流程,让中国故事以更鲜活、更立体的方式走向世界。以连续3年策划制作的《二十四节气中的中国石油》系列视频为例,2023年,视频巧妙地将二十四节气与中国石油工作场景融合,让传统文化在现代能源领域焕发出新的生机;2024年外语主播亮相,为中国石油走向世界搭建了一座沟通的桥梁;今年,AI生成动画技术的融入,更为视频注入了科技与艺术的元素。
坚持民心相通,着力打造跨文化交流工作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更加主动地宣介中国主张、传播中华文化、展示中国形象。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文化是国际传播的重要载体,提升文化“走出去”的影响力是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题中应有之义。
中国石油海外企业发挥靠前优势,按照分类管理、统筹推进原则,积极打造跨文化交流平台和文化交流项目,开展高质量文化供给和跨文化融合传播,加强海外企业文化建设。积极组织系列文化主题活动,进一步促进了民心相通。
开展重大外事交流活动。2024年,中国石油举办第六届中俄能源商务论坛、第七届中国石油国际合作论坛,邀请百位驻华使节“步入中国石油”,连续承办外国友华记者团参访中国石油,大幅提升公司国际影响力。中国石油报社利用重大外事活动契机,国际传播与国内报道同步策划、同步安排、内外联动,图文视频实现中英文双语深度报道,新媒体、海外社交媒体同步传播,推出相关报道600余篇,阅读量超300万,有效扩大了海内外传播影响力。
组织文化主题系列传播活动。中国石油报社推出“共建一带一路”“美美与共”“机遇中国”“外眼看石油”“外籍员工眼中的中国石油”等主题传播,各类报道超4000篇次,通过传播内容展现中国石油国际合作价值,辐射多元受众。《能源报国就是我们的海誓山盟》《“气”从海上来》等案例在中国企业新媒体优秀创意案例征集活动中获奖。“同心筑金桥·丝路上的能源青年”对话活动通过中、俄、缅三种语言在五国分会场线上直播,吸引数万名中外观众观看。美联社、缅甸十一报等媒体作了全方位、立体式传播,触达海外受众近2亿。
开展海外文化交流项目。中国石油海外业务单位深入推进文化交流、民心相通项目,创新培育海外文化交流基地,广泛搭建中国节日、汉语比赛、文化沙龙等文化交流平台,持续推出中华文化特色融媒产品,助力增强中华文化感召力和中国形象亲和力。例如,中国石油建设“丝路书屋”,举办剪纸体验、中国武术教学、民族乐器欣赏等项目,让当地员工在亲身参与中体会中国文化魅力,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
通过打造富有石油特色的国际传播体系,中国石油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中成效明显。风云激荡催人进,出海扬帆正当时。中国石油报社将继续坚持故事讲述、价值传播一体策划,在探索实践中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持续展现当代中国形象,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与民心相通。
(作者系中国石油报社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