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实践探索——以《中国铁道建筑报》为例

2025-05-23 11:55 来源:《传媒》杂志

  行业媒体是我国新闻传播事业、主流媒体传播矩阵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解读行业政策、传递行业资讯、服务行业发展等一系列的重要职责,是做好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重要平台,是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媒体融合成为大势所趋,新闻传播进入全媒体时代。行业类媒体如何紧紧抓住发展机遇,积极响应时代挑战,加快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从简单相加迈向深度相融,在深度融合的征程中占据战略主动、赢得发展先机,就成为行业类媒体肩负的神圣使命和不容回避的时代责任。作为资深行业性报纸,《中国铁道建筑报》从1948年诞生,走过77年,从过去的一张报纸,发展成为拥有多种载体共同发声的融媒体平台,探索出了一条独具行业媒体特色的发展之路。 

  一、牢记国之大者 坚持正确方向

  无论媒体形态如何发展,传播手段如何改进,传播技术如何提升,新闻媒体为党、为人民发声的使命不能丢,宣传群众联系群众的主责不能丢,基层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不能丢,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 

  1.把握方向,在高度上做文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作为中央特大型企业所属行业类媒体,要始终坚持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牢牢坚持党性原则,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牢牢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切实发挥党在行业领域的喉舌和舆论阵地作用,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从企业属性看,央企姓,肩负着重要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全媒体时代,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受众对象发生深刻变化,必须提高政治站位,充分发挥党的新闻舆论阵地作用,通过融媒体传播体系让主旋律和正能量入脑、入耳、入心。从中国铁建的实际看,企业从事的事业政治性极强、群众性极广、社会性极大,广大的建设现场为融媒体传播和更好地吸引受众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是新闻报道素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富矿。报社必须站在服务国家大局、服务百姓生活、造福人类社会的角度去挖掘、去传播,把中国铁建的好故事、好声音、好形象以更高的站位、更广的视角传播出去。以中宣部、中央网信办、国家广电总局、中国记协举办的好记者讲好故事为例,10年间,《中国铁道建筑报》2名记者入围全国十佳选手,这在行业媒体中绝无仅有。为什么作为一家行业媒体,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比赛中,能够取得骄人成绩,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提高站位。所谓举之弥高,望之愈远,当我们站在媒体服务国家战略、企业融入时代发展的高度来讲述故事,就会事半功倍。第三届好记者讲好故事比赛,正值国家提出共建一带一路之时,中国铁建作为走出去的先行者,积极推进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标准软联通、与所在国人民心联通。《中国铁道建筑报》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助力沿线各国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和先锋队,为我们讲述了中国高铁走向世界的传奇,以高站位传播了正能量,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效果,引起了广泛关注。 

  2.把握大势,在四力上做文章。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指示。作为行业媒体,必须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不遗余力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添砖加瓦,旗帜鲜明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行业发展壮大摇旗呐喊。行业媒体的引导力,则是以科学、正确的专业知识引导社会舆论的能力。例如,202443日,我国台湾省花莲县海域发生7.3级地震,福建、江西等地部分列车停运,出现不同程度晚点。很多网友提出,我国高铁到底能够承受多少级地震?中国铁道建筑报微信公众号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持续推出对我国高铁在设计阶段如何采取措施保证安全、在桥梁建设中如何以科技手段减震等一系列的宣传报道,其中《我国高铁能承受多少级地震?》一文收获10+的阅读量。这一系列报道引发了全社会对于高铁如何应对地震的高度关注,显示出行业媒体强大的舆论引导力。如果说行业媒体的引导力主要体现为站在专业制高点外化于行上,那么其影响力则主要体现为处在专业最前沿内化于心上,也就是潜移默化地让社会公众感受到专业精神的力量。行业媒体的公信力是指其获得公众信任的能力。毫无疑问,它主要建立在专业性上,这也是行业媒介品牌的力量之源。这里的专业性不仅是其新闻报道的专业能力,同时更是其对所在行业专业资源的整合与表达能力。例如,中国铁道建筑报官微开设中国桥、中国路、中国隧等子栏目,在基础设施领域形成了良好的专业品牌效应。不仅为全国基础设施建设行业从业者搭建起了专业交流平台,还设置了与技术专家、工程专家交流互动的端口,经常会接到群众的咨询私信,就相关问题给予专业答复,展现了较强的社会公信力。 

  二、聚焦行业特色 切实服务中心

  面对媒体深度融合的下半场,行业类媒体要取得突破,彰显自身价值,必须坚定不移地扎根垂直领域,聚焦自身行业特色,在深度上下功夫,在角度、力度上寻突破,强化深度调查、数据新闻等思想高原,把理论宣传、政策解读、专题报道等做深、做透、做权威,推出更多体现时代性、具有前瞻性、拥有专业性的新闻作品,为行业预警,为发展支招。 

  什么是行业特色?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就是以行业媒体的角度讲述、呈现比其他媒体更有说服力、更有公信力的报道。抓住这些富有行业特色的新闻,深挖、精培,一定会结出新闻的硕果。以大家熟知的大国重器隧道开挖盾构机的宣传为例,近年来,《中国铁道建筑报》聚焦大国重器制造等领域,对中国铁建加强科技攻关,突破卡脖子难题,攻克关键核心技术这一主题做了系列深度报道,实时记录企业科技创新成就、成果转化等内容,积极反映企业科技工作者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在2019年中国行业媒体协会组织的行业类媒体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比赛中,《中国铁道建筑报》组织记者讲述了中国铁建建设者在大直径盾构和水下隧道盾构施工领域不断探索、创新、突破,攻克多项世界技术难题,成功穿越江河湖海城的奋斗历程,以及推动大国重器盾构机的制造研发,完成从技术到市场全面赶超的历史性变革,还通过今昔对比,形象展现了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建设者在施工技术、设备制造及攻坚克难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引起了广泛关注,这就是围绕行业特色开展新闻宣传取得的成果。大盾构,中国铁建既是制造者,也是使用者,有技术人才和操作人才参与其中,这是中国制造业由弱到强的缩影,中国铁建人最有感受,《中国铁道建筑报》作为专注这一领域的媒体,也更有发言权。例如,获得国企好新闻的作品《四代机长接力建设世界级工程》,通过四代盾构司机的见闻,讲述中国盾构的发展史,进而折射中国制造的发展史,反映中国社会不断强大的进程。这些都是独具行业特色,彰显行业风采的精品力作。通过宣传推介,近年来,盾构品牌成为中国铁建企业发展中的王牌。 

  深挖行业特色,除了盘点家底,多问自己有什么,还要多思考我们的中心工作是什么,要如何服务中心、展现特色。《中国铁道建筑报》有优良传统,每年都会结合党中央要求和国务院国资委部署,梳理重大宣传报道主题。重点工程无疑是报道的重中之重,比如,我们践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聚力做好阿联酋铁路二期、尼日利亚蓝线轻轨二期、坦桑尼亚马古富力大桥、迪拜蓝天酒店等海外重点工程报道,讲好中国铁建在海外的故事。针对北京城市副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工程、舟山项目、甬舟铁路金塘海底隧道、滇中引水工程、澳门澳氹四桥、横琴轻轨延伸线等重点项目,则充分发挥报网微端新闻宣传内鼓士气、外树形象作用。对于政治性极强的乡村振兴、履行社会责任等重大主题,也聚焦特色工作,传播好铁建声音。聚焦提质增效、强化创新、优化布局、深化改革、防范风险,结合企业实际,加强提升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的报道。再如,2024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是企业的重点工作,《中国铁道建筑报》宣传报道就聚焦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结合建筑企业管理提升的重点和难点,在推动企业实施功能性改革方面做好选题策划和报道;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瞄准重点产业加快推进等,做好亮点总结和典型经验报道。当然,聚焦行业特色,不是闭门造车、自娱自乐,《中国铁道建筑报》更加注重整合媒体资源、整合传播、聚合服务、融合发展。报社深知企业、政府、主流媒体在媒体融合中的出发点不同、立足点不同,所以必须坚持内外平台联动,既要挖掘自身潜力,也要注重融合多方所长,共同合作,以高质量传播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例如,在大兴国际机场、港珠澳大桥等重大工程报道中,《中国铁道建筑报》作为行业媒体,以国企开放日、新春走基层等活动为抓手,与中央主流媒体、各地市媒体形成合力,共同发力,放大宣传声量,形成主流媒体、行业媒体共同发声的良好机制。 

  三、保持人文情怀 汇聚发展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要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人民日报社原总编辑范敬宜一直提倡新闻要有文化含量,记者要有人文情怀。新闻是信息传递、价值关怀与文化判断的集合体,很多爆款产品,都是以一种温柔的力量,触及人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一篇极具魅力的新闻,要在字里行间洋溢着丰富情感,才能与受众共鸣,因此,新闻报道体现出人文情怀,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当下社会发展和人文建设的内在要求。感动是最好的影响力,心怀感动,便能够影响他人,拥有力量。 

  中国铁建的前身是铁道兵,是一支与百姓有着鱼水深情的红色队伍;如今,脱下军装,走向市场,成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主力军,依然为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奋斗。我们所做的事业是有情怀的,那么我们的媒体报道、媒体产品也应该是有温度的。以2023年第十届好记者讲好故事为例,本报组织记者讲述了中国铁建在祖国的风中、水里、大漠、蜀道修建铁路的故事,并没有单纯讲述冰冷的工程,而是将建设者、工程师贯穿其中,讲述建设者攻克世界难题后的喜悦,展现专家团队在恶劣自然环境下的团结,呈现记者记录伟大工程的骄傲,每一帧画面,一字一句,都是饱含深情,凝聚情感的流露。2023118日记者节当天,央视119:30黄金时段播出后,引起广大观众的共鸣。很多观众观看后很受触动,表示隔着屏幕都为这些工程人感动,为伟大时代骄傲。 

  纵观近年来《中国铁道建筑报》在行业媒体中的获奖作品,无论是文字作品还是短视频,无一不是充满情感与人文情怀的精品力作。以世界杯主体育场馆卢塞尔体育场建设为例,以抱歉了,国足,我们先走一步⋯⋯为题,以延时摄影记录工程建设的独特视角,带领观众用短短的57秒看完了卢塞尔体育场逐步拔地而起的全部建设过程。记录中国铁建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同时,树立起央企良好形象。《世界首条环沙漠铁路开通!这是中国才有的奇迹》,更是用手机记录下建设者在风沙中筑路的故事。许多网友留言:这是中国才有的奇迹!直击人心的画面和语言让人动容。又如,获评中国铁道建筑报的优秀散文《当金山上的穆莉花》,细腻描写了一对在当金山筑路的夫妻——年轻的试验室主任穆忠良和妻子郭莉的日常生活,以妻子等丈夫加班归来的一系列心理活动,展现了铁建夫妻相互扶持、互相理解的情谊。句句不提爱,句句都是爱,很多铁建人读后,都感同身受。这些都是《中国铁道建筑报》坚持人文情怀,以温度取胜的佳作。 

  新时代呼唤新担当,新征程催生新作为,当前,行业媒体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发展前景广阔,未来大有可为。《中国铁道建筑报》将铭记职责使命,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以高度负责的使命意识、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加快推动媒体融合朝着正确方向发展,牢牢掌握全媒体时代舆论场的主动权和主导权,努力开创行业媒体工作新局面,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舆论支持和精神动力。同时,不断创新新闻理念、报道方式,加强全媒体联动策划,重塑优势内容,在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彰显主流媒体品格,在记录伟大时代、凝聚奋进力量中彰显担当,让正能量产生大流量、好声音成为最强音。 

  (作者:中国铁道建筑报社社长、总编辑王利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