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社党委书记张坤:以改革高质量推进媒体深度融合

2024-09-09 15:13 来源:中国记者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注入了新动力,全会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主题谋篇布局,书写了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的时代新篇。作为中央重要新闻媒体和团中央机关媒体,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并落实好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论述,自觉以改革高质量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积极探索新型主流媒体发展路径,推进自身系统性变革,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青年报社(以下简称“中青报”)的首要政治任务。

  媒体深度融合是一场深刻的变革,中青报十年磨一剑,全力促融合。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上,中青报将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契机,继续坚持“导向为魂、移动为先、内容为王、创新为要”,全力以赴推动媒体融合改革向高质量发展,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型主流媒体集团笃行不怠。

  一、先立后破改革不停步“三个高效能”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近年来,中青报始终对标对表党中央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等重要决策部署,不断创新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从“融媒小厨”到“可视化融媒云厨”和“大思政课”云平台,从“思想的视觉锤,品牌的产业锤”到“可视化重塑全媒体精兵”,融合改革持续牵引中青报构建与新时代党的青年工作相适应的全媒体传播体系。

  (一)高效能推进可视化融媒云厨建设 

  十年前,中青报立足自收自支实际,推出经济适用型“融媒小厨”,创新“专业主导、报网端融合”的内容生产制作模式,在业界较早走出了“一支队伍采集,多个平台分发”的融合模式。

  2019年,中青报继续提速改革,将“融媒小厨”升级为“融媒云厨”,从“互联网+”的物理式全媒体转型,跨越至“互联网×”的化学式融合质变新阶段。

  3.2亿——这是十余年融合改革为中青报凝聚到的全媒体用户数。青年在哪里,中青报就依托融合改革走到哪里,向青年讲好党的创新理论,服务青年成长。

  从独家推出《父亲往事——忆我的父亲习仲勋》《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强国一代有我在》等融媒精品,到年均近10亿人次观看的主题团课《青年大学习》、总传播量超8.4亿人次的微电影《头条里的青春中国》,中青报传播量破亿作品迭出,在年轻人中触达率逐渐提升,不断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二)高效能推进一体化体制机制改革 

  2019年,在中宣部指导下,按照团中央书记处决策部署,中青报合并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等多家机构,并与团中央新媒体中心和全团新媒体平台深度融合,进一步做强团属新闻媒体阵地。中青报以此为契机加速媒体融合改革进程,有序推进大人事、大财务的一体化“集团化”管理。

  例如,通过建立全媒体国际传播机制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建立评论一体化人才成长机制培养一批青年评论员;创新推出由制播组、运维组、品控组构成的三维协同机制,在报社党委、编委会领导下,对重大选题、内容产品、文化新业态等项目进行研判、评估、考核,进一步提升可视化产品的生产能力。

  同时,加快建立与融合改革相适应的人才评价制度、考核机制。按照“分工不分家,分岗不分编,分算不分考,分量不分质”和“专业主导,三端融合”的原则,灵活设置机构、混合设置岗位,初步构建起“内容、管理、技术、运营、团务”等五大融合板块;通过规范优化薪酬分配方式与结构、实行浮动绩效考核等配套举措,逐步建立符合事业单位要求、全媒体建设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类管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及责、权、利相统一的运行机制。

  (三)高效能推进培养可视化全媒体精兵 

  除了体制机制做保障外,培养可视化全媒体精兵是中青报推进融合改革的核心竞争力。

  改革中,中青报不断完善融合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了涵盖采编、技术、运营、管理、团务等不同发展方向的人才成长通道,把融合的舞台大胆交给年轻人。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已在全社范围内发现并培养了一批胸怀大局、具有可视化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全媒体精兵。

  目前,中青报几乎所有的专业采编部门都有自己的融合产品栏目。《青蜂侠》《图知道》《青年茶座》《来点科学》《参数》等一批由年轻人打造的融合栏目已经常态化运作,也成为中青报在重大报道中可视化表达的标配。最具纸媒特性的《冰点》《青年话题》《思想者》等品牌栏目,均已找到各自可视化表达新模式,如《冰点》已出品10多部纪录片,获得过国际奖项,与可视化创新实现了双向赋能。中青报也应约录制了纳入全国新闻采编培训教材的《可视化重塑全媒体精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中青报《青年茶座》栏目推出《不同领域“新”变化,助力青年更有为》 节目,嘉宾分享全过程人民民主、青年科技人才成长、文化体制机制等领域的改革发展,交流改革带给年轻人的获得感

  二、举旗定向改革再出发“三个进一步”加速做强新型主流媒体步伐 

  当前,中青报上下都在认真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青报人将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题,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把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作为政治责任,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工作主线,进一步加速做强新型主流媒体步伐,将改革创新的理念贯穿于媒体融合全链条各领域的工作,加强对广大团员和青年的政治引领,更加有力有效服务好党和国家工作大局。

  (一)进一步担当团中央机关媒体政治责任,不断提升面向广大团员和青年的舆论引导和政治引领能力 

  《中国青年报》创刊于1951年4月27日,由毛泽东同志亲自题写报头,73年来始终以“服务青年成长 推动社会进步”为己任。面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代命题,中青报切实履行“为党育人、服务大局、服务全团、服务青年”的职责使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后,中青报就第一时间策划推出《改革有召唤 青年有担当》等一系列理论评论文章,引导广大青年深入学习领会全会精神,号召广大青年要敢于做先锋,在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社会服务、卫国戍边等各领域各方面勇当排头兵和生力军,展现自信自强、刚健有为的精神风貌。

  下一步,中青报还将强化青少年思想政治引领阵地的职责和使命,围绕全会提出的改革任务,引导广大团员和青年抓住属于这一代青年的机遇,直面属于这一代青年的挑战,发扬迎难而上、挺身而出的担当精神,践行中青报近些年一直倡导和传播的“强国一代有我在”“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等青春誓言,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冲锋在前,做敢于啃硬骨头涉险滩的突击队。

  (二)进一步强化青年化阐释和可视化能力建设,不断提升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走深走实的传播实效 

  全会召开前夕,中青报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改革的引领和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在全媒体平台开设专栏,策划一系列高质量原创报道,微博话题“奋力走好新征程”累计阅读量1.6亿人次,多篇报道登上热搜。

  短视频《密码,两个字!》从最近一位外国博主来中国旅游后发出的赞叹“City不City”小切口切入,迅速带领用户进入改革的重大主题,由点及面,在3分钟内集中展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民生图景,让人眼前一亮。同步策划的“改革与青年”系列视频以年轻人的获得感讲述大时代背景下的青年成长、奋斗故事,在青年群体中有较好的传播效果。

  下一步,中青报人将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顺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趋势,进一步强化青年化阐释和可视化能力建设,将改革成果进行可视化展现,让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就可感可及可触摸,同时挖掘并全媒体呈现改革中的青年优秀实践,鼓舞青年与时代同行。

  (三)进一步把握媒体深度融合的发展趋势,不断提升服务中心大局的主动性和贡献度 

  全会鲜明提出的“七个聚焦”,既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力点,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着力点。中青报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聚焦主责主业,提升引领力、组织力、服务力和大局贡献度。比如,中青报围绕青年关注、关注青年,真正发挥全媒体的服务青年作用,在国情观、实践观、就业观、创业观、成长观、消费观、婚姻观、文化观、健康观、心理观等方面提供更多精准化、分类化和多元化产品,推出青年喜爱的系列文化传承精品,帮助青年成长成才。一些提振信心、促进就业创业的全媒体报道,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广泛的影响。中青报依托大数据技术建立起来的舆情智库和社会调查系统,已为服务大局、服务青年发挥了重要作用。

  下一步,中青报将结合“七个聚焦”举旗定向、自我革新,推进体制机制全方位改革,推进工作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全方位创新,把互联网思维和信息技术应用系统贯穿到引领青年、服务青年的工作中,通过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提升服务青年的水平、能力。

  三、砥砺前行改革续新篇“四个着力点”扎实推进国际传播力一流媒体建设 

  十余年的融合改革、可视化建设、全媒体精兵培养,中青报已初步具有高效的全媒体传播能力,但距离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型主流媒体目标,还有不小差距,存在不少困难,需要继续从严治报、自我革命、知行合一。

  下一步,中青报坚持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加强党建和业务高质量一体化融合,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中青报廉政文化建设,以打造讲政治、懂业务、作风优良的可视化全媒体人才队伍为核心竞争力,以内容建设为根本,以技术赋能为支撑,以机制创新为保障,以新型文化业态发展为牵引,进一步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扎实推进媒体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

  (一)加快全媒体机制系统变革强化导向鲜明的“指挥棒” 

  全会明确提出“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这就要求我们打破既有思维的禁锢,积极进行开拓性创新,构建高效、协同、创新且富有“青春活力”的生态系统。

  近年来,中青报已初步构建适应全媒体时代的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例如,2019年成立的青年编委会,是可视化改革攻坚战的先锋部队,一批青年骨干在全媒体协调机制中挑大梁,他们通过深度运营“温暖的BaoBao”这一可视化品牌栏目快速成长,也是报社人工智能技术赋能采编的第一批实践者。未来,以青年编委会为主体的青年骨干还将在中青报全面彻底的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中发挥积极作用。

  同时,我们还将总结“青评工作室机制”“青蜂侠工作机制”和“国际传播工作机制”一体化提升采编效能的经验,注重融合改革实效,不断推出正能量、大流量的思想政治引领内容精品。

  2020年起执行的中青报《“十四五”全媒体人才培养规划》,进一步开拓人力资源成长通道,打破编制、级别、身份限制,重点聚焦培养扶持5类融媒人才,已分阶段、多批次选拔了近200名人才入库,其中35岁以下人员占比60%。人才入库后通过专项考核进行选聘动态调整,此举极大调动了优秀全媒体人才的积极性。中青报近些年产生了长篇通讯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90后”记者等优秀人才不断涌现的好现象。中青报还通过学习柳青等老一辈优秀中青报人,不断加强全方位的人才培训和培养,取得积极成效。

  下一步,中青报将继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激发人才活力,按既定《“十四五”全媒体人才培养规划》,在2025年底前,基本完成“可视化重塑全媒体精兵”的选人用人“新老梯队接力棒”工程,正在推进构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可视化全媒体人才评价体系,通过“待遇留人、事业留人、平台留人、机制留人”,为融合改革提供人才保障。

  (二)加快技术赋能内容创新优化聚焦青年的“数智人” 

  全会明确提出“推进新闻宣传和网络舆论一体化管理。完善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和管理机制”[1]。中青报积极拥抱技术浪潮,早在2018年底就构建了“一体化技术中台工作机制”,随后陆续建设了统一、安全、高效的“中青云”基地,探索将人工智能赋能采编,充实完善媒资库,建立全自动化移动办公系统等。

  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中青报推出数智人矩阵,以此为基础大制作的《带着AI上两会》栏目,运用3D建模、大语言模型、生成式AI等技术,让数智主播参与两会报道,备受好评。目前,数智主播已成为中青报的常态化可视化栏目,极大提升采编效能。

  再如,中青报与共青团河南省委精心打造的“红旗渠精神”云上思政平台,借助“智能互动+智能算法”等元宇宙技术将红旗渠实景搬到了移动端,在数智人的引导下,青少年可以云端打卡红旗渠,这也是我们利用沉浸式场景技术践行“两个结合”创新理论的重要尝试。

  中青报打造的AIGC共享空间,也已运行近一年。由跨部门年轻人组成的“图知道”工作室已熟练运用文生图、文生视频等技术,正在进行可视化表达的最新尝试。

  中青报将进一步打造智能化、数字化的媒体平台,探索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新闻生产与传播的模式和机制。比如,中青报正在建设“青年语料库”,充分利用创刊73年来积累的历史数据,建设青年类人工智能语料库,建设和训练“青年大模型”,为各级团组织提供数字化、场景化、智能化工作解决方案,为广大青年提供导向正确、信息权威、数据准确、匹配精准的智能交互服务。 

  此外,为适应建设国际影响力一流新型主流媒体需要,中青报还拟建设“青年国际语料库”,服务海内外留学生、与央企“走出去”战略一体推进构建内外宣同步的新话语体系,讲好中华文化故事。

  (三)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升级服务青年的“青春元宇宙” 

  全会明确提出“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2]。按照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要求,顺应文化发展的潮流与方向,2022年4月28日,中青报创建了“青春元宇宙”暨青年文化大数据总部基地,与国内相关领域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高新企业共建可视化协同创新融合实验室,现已形成由“2个融合机制+24家协创实验室+5家内部协创实验室”组成的首批可视化文化新型业态布局。正积极探索借助组织力、影响力,进行内外战略协同创新、更加系统集成地实现媒介资源、品牌渠道、生产要素等整合。中青报深耕10多年覆盖几千所大学的大学生成长平台(包括“中青校媒”通联队伍、“KAB创业俱乐部”等线上线下渠道),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作为“青春元宇宙”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青报在北京前门书香世业文化街区打造的“温暖的BaoBao·青年书店”,是以实体书店为线下点位、创新了集“媒体+书店+园区+文创+直播”为一体的“数字书香+”文化新业态。2024年5月19日、6月1日,通过数字书香平台,中青报推出了“青春读行侠·Cityread”活动,进一步探索活动线上化、线上产品化、用户数据化等路径链,加快媒体数据资产研究和运用。

  下一步,中青报将进一步投身“文化+”新业态浪潮,升级服务青年的“青春元宇宙”,推动“数字书香”模式拓展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在场相结合的数字化文化新体验。同时,在北京798艺术区,“温暖的BaoBao——中青文化IP工厂”也将在2024年下半年启幕,可开展图书文创产品销售、研学读书、“中青文创”展示等各类活动,促进新型文化消费发展,成为中青报在新时代服务青少年、服务社区的城市文化“会客厅”,同时探索创新可持续发展的可视化全媒体运营模式。

  (四)加快构建海外立体矩阵壮大国际传播的“轻骑兵” 

  全会明确提出“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3]。近年来,中青报主动自我改革、发力国际传播,不断深化全媒体可视化国际传播机制改革创新,加快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已取得不少成果。经上级批准,2024年初,中青报成立了国际传播中心并构建了相关机制,一体化统筹全报社外宣力量,还逐渐健全了中青校媒在全国高校中的大学生外宣渠道。

  在此前国际传播一体化机制的赋能下,中青报采编团队参与国际传播的能力快速提升,在重大主题报道、国际青年交往领域,都有高质量的可视化产品产出。

  接下来,中青报将进一步主动对接服务党和国家对外工作大局,发挥团属媒体“活动+”“媒体+”“内外宣同步”等优势,在已经承办近百场中外青年外交活动的基础上,积极参与承办和报道世界青年发展论坛、“未来之桥”中美青年交流计划、“触摸文明——亚洲青年创作者大会”“春节文化走出去”等任务,推出系列青年特色鲜明的国际传播精品,努力成为内外宣同步、加强国际传播的第一方阵主流媒体,把“我们的故事”变成“世界的故事”,用青年讲给青年的方式做好青年外交。在2024年世界青年发展论坛举办阶段,中青报不仅做好了包括官网在内的全媒体内外宣传,上线了中青报英文网站,而且做好了直接承办一个数字经济分论坛、联合国相关组织活动等一系列国际传播和交流活动。

  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引领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媒体人也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中青报将全身心投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浪潮,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胸怀“国之大者”,自觉为党分忧、为国尽责,继续自我革命、守正创新、永不停步,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行动,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助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作者系中国青年报社党委书记)

  【注释】 

  [1]中国政府网.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OL].2024-07-21[2024-08-16].https://www.gov.cn/zhengce/202407/content_6963770.htm?sid_for_share=80113_2.

  [2]中国政府网.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OL].2024-07-21[2024-08-16].https://www.gov.cn/zhengce/202407/content_6963770.htm?sid_for_share=80113_2.

  [3]中国政府网.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OL].2024-07-21[2024-08-16].https://www.gov.cn/zhengce/202407/content_6963770.htm?sid_for_share=80113_2.

  本文刊登于《中国记者》2024年第9期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