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庆东:加快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讲好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故事

2023-05-18 14:53 来源:新闻战线

  今年1月1日,是经济日报创刊40周年的纪念日。经济日报人深受鼓舞、倍感振奋的是,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发来贺信。贺信充分肯定40年来,经济日报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在宣传党的创新理论、解读经济政策、报道经济成就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希望我们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创新经济报道理念和方式,加快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讲好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故事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殷殷嘱托,催人奋进;谆谆教诲,砥砺人心。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为我们进一步做好新闻宣传工作、加快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深知,在舆论环境、舆情生态、传播渠道、受众需求发生深刻、全面变化的背景下,必须以思维创新、理念创新、方式创新,应对舆论之多维、舆情之多变、渠道之多样、需求之多元。我们更深知,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加快主力军向主阵地转移,不是可做可不做的选择题,而是必须做且必须做好的必答题。

  当前,经济日报正以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为指引,坚定正确政治方向,完善融合运行机制,打造精品优质内容,运用全新融合技术,加快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缺什么补什么,弱什么强什么,目标是要以全媒体传播体系的融合力、创新力、整合力放大主流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奏响主流舆论的新时代强音。

  坚定正确政治方向,以全媒体传播体系奏响主流舆论新时代强音 

  牢牢站稳宣传舆论工作政治根基,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行万里而不改其心,不移其志,不离其道。“两个确立”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最重要的政治成果,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重要的政治保证,也是经济日报做好宣传舆论工作的政治根基。近年来,我们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胸怀“国之大者”,坚持守正创新,用心用情用力展现习近平总书记大国领袖的思想风范、卓越才能、人民情怀,引导全党全社会更好把“两个确立”政治共识转化为“两个维护”行动自觉。我们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打造学习宣传习近平经济思想高地,推出“学思践悟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专论”等专栏专题专版,刊发数百篇解读文章;举办两次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征文活动,编辑出版“学思践悟习近平经济思想”丛书,一周内加印超过4万套。我们聚焦各地生动实践,彰显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理论伟力和实践引领力,开展“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调研行”“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企业调研记”“高质量发展产业调研”等调研活动,网上阅读量超过50亿,引发社会广泛反响。

  牢牢把准全媒体格局下深度融合的痛点难点,打造符合全媒体需求的采编流程。优化机构设置,建设适应全媒体传播态势、传播规律、传播需求的新闻生产组织架构,是难点也是重点。改革体制机制,打通深度融合堵点,营造加强优质内容生产、促进全媒深度融合的制度环境,是关口也是突破口。在指挥体系上,明确整个班子都负责融媒体业务,每月轮值编委负责全媒体调度。在部门设置上,改变以往总编室、新媒体传播部各自为政的组织架构,将两个部门深度合并融合,组建新的全媒体总编室,打破传统媒体、新媒体的界限。在生产流程上,将深度融合理念贯穿新闻生产各环节,先后建立评论工作、深度报道、企业调研、产业调研报道委员会和融合推广办公室等工作机制。去年我们成立两微融合试点,将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微博微信账号,融为一体、合而为一,一同管理、打通运营。人在一起,平台在一起,“你们”“他们”都变成了“我们”。在此基础上,从今年5月起,我们扩大试点,在短视频、国际传播方面探索融合发展机制。我们坚信: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牢牢把握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工作的红线底线,制作适应全媒体传播的优质内容。面向新媒体时代的经济舆论场,我们坚持“减量化改革、高质量发展”理念,践行“评论立报”要求,既掌握经济信息的第一发布权,也掌握第一解释权,发挥评论力量,引导社会预期,拓展主流舆论阵地。一方面,开设“经济论坛”“金视角”“经世言”“民生谈”等评论专栏,就经济政策、经济话题、热点问题及时表态发声,澄清误解误读,凝聚最大共识。“经济论坛”专栏,刊发《观察中国经济不能只看一时》等数百篇言论。另一方面,我们为12名中青年记者开设“市场监管”“三农瞭望”“科创之声”“每周经济观察”“国际经济观察”等个人言论专栏,这些专栏文章紧盯舆情热点,敢于发声亮剑,逐步形成品牌效应和社会影响,“重大经济问题,看看经济日报怎么说”渐成共识。在主题宣传、政策宣传、成就宣传、典型宣传中,我们提升优质内容供给力,打造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不为喧嚣所困,不为纷扰所惑,聚焦原创,聚力特色,持续生产有高度、有深度、有亮度、有温度的精品佳作。我们坚持内容为王,质量为先,一步一个脚印把地方调研做深,把企业调研做活,把产业调研做重。深度调研报道不仅在传统媒体上成为“实力担当”,在新媒体上也成为“流量担当”,阅读量数亿次的爆款作品接连不断。

  牢牢依托新型应用技术,通过技术赋能为全媒体传播体系提供有力支撑。面对信息传播领域新技术、新平台、新成果层出不穷的新形势,不日新者必日退。我们重视新技术的引进,运用于加快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的各个方面。集成技术成果,对采编系统进行融媒化改造。目前,全媒体三期采编系统正式上线,融合策、采、编、发、馈、存各生产环节,兼具报纸、网站、新媒体等平台采编生产能力。优化技术路径,加快融媒产品“触网”时效。强化技术驱动,提高融媒产品制作精细度。下大力气开展对重点优质稿件传播情况的数据分析,从多个维度对稿件传播效果进行统计分析。运用技术手段,提升融媒产品传播针对性。主动适应用户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运用人工智能、算法推荐等新兴技术,研究用户习惯,摸清用户心理,掌握传播规律,并将相关成果转化为更多受众喜闻乐见的全媒体产品,进行个性化推送、定制化推荐。

  牢牢坚守“开门办报”传统,借船出海、借梯登高扩大舆论引导力。最深厚的创新之力,蕴藏在民众之中。网络空间包含着大量正能量内容,但往往分散淹没在信息海洋中。新时期要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壮大主流舆论场,应秉承平台思维,集聚各方优势,形成最大合力,才能实现社会效应、宣传效应最大化。因此,当好社会舆论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要以平台思维凝聚最大合力,以开放心态集聚各方资源,以聚合力激发融合力,以融合力促进聚合力。我们开门办活动,多次举办新闻摄影征集活动、短视频征集活动、融媒体作品征集活动,引发众多网友参与。同时,我们开门办版面、办新媒体,与第三方合作打造数据版、头条热评、快问快答等特色产品,累计传播量数十亿。随着我国综合实力持续提升,国际舆论进一步分化、复杂化,噪音杂音分贝也增大。我们在“一国一策”上下功夫,成立海外平台工作室,打造社交媒体传播矩阵,强化斗争意识,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主动走上声音更加多元、斗争更加激烈的国际舆论场,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

  总之,我们以机构优化为抓手,着力建设适应全媒体传播态势、传播规律、传播需求的新闻生产组织架构;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努力打通深度融合瓶颈,营造优质内容迸发、全媒人才涌现的制度环境;以技术改进优化为手段,通过技术赋能为深度融合效率更高、流程更顺、传播更准提供有力支撑;以做优做强特色内容为根本,通过内容创新,筑牢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根基;以融合推广为推手,着力提高融媒产品到达率,将优质内容高效、及时、精准地呈现在受众面前。一个框架清晰、组织高效、运转良性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已现雏形。

  始终坚持“四个不能变”,聚焦人民、凝聚人心、汇聚人气、培养人才 

  当前,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快速演化,不仅人人握有麦克风、摄像头,而且万物互联、万物皆媒。在加快拥抱全媒体传播这一时代趋势的过程中,我们认为,媒体特别是中央媒体,应该坚持“四个不能变”,始终聚焦人民、凝聚人心、汇聚人气、培养人才。

  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以人为本的报道原则,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媒体如何迭代,人民立场不能变。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推动者。紧扣时代脉搏,深嗅泥土芳香,聆听人民呼声,是党的新闻工作者的优良传统。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要始终心系人民、讴歌人民,低下头、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让人民群众站在镜头C位,成为版面焦点,成为报道主角;始终扎根人民生活、扎根实践沃土、扎根基层实际,锤炼过硬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这是新闻媒体必须具备的人民情怀,也是新闻工作者义不容辞、不可推卸的历史重任。

  要始终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基本方针,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的定位不能变。文者,贯道之器也。舆论导向正确,就能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推动事业发展。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面对的风险和考验前所未有,要激发全党全社会团结奋进、攻坚克难的强大力量,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各媒体、各平台、各端口应充分反映社会健康向上的本质,客观展示发展进步的全貌,凝聚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

  要始终坚持守正创新,以内容创新、形式创新、表达创新汇聚人气的思路不能变。要以内容创新为根本,归根结底,内容生产是媒体的本质任务,也是受众对媒体的核心期待。与内容生产相匹配的形式、手段、技术、人才、平台、渠道等环节均处于从属地位。要以形式创新为抓手,丰富报道的多元表达力,增强不可或缺的亲和力,将难懂的经济报道转换为受众更认可的形式,让受众易接受、易理解。要以表达创新为切入口,拉近与受众的距离,多说受众愿意听、听得懂、听得进的话。只有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细节、言之有情感,才能收获共情,引发共鸣,形成共识。

  要始终坚持培养全媒人才,把人力资源锻造成为人才资源、优势资源、核心资源的方向不能变。得人者兴,失人者崩。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加快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要大力培养放心型新闻人才,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培养让党放心、人民满意的新闻人才;大力培养全媒型新闻人才,特别要培养具有全媒意识、全媒知识、全媒技能的综合新闻人才,创造条件,营造环境,鼓励他们在全媒时代,干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未来的全新业绩;大力培养专家型新闻人才,通过他们在某一个或几个领域的专心、专业、专注,持续输出有观点、有价值的专业内容,进而聚力将其打造成核心竞争力。

  历史画卷,总在奋力拼搏中舒展;时代华章,总在砥砺前行中续篇。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媒体在这一进程中使命光荣、任务艰巨、大有可为。我们一定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埋头苦干、奋勇前进,加快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努力做经济领域舆论宣传引导的压舱石。(作者系经济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郑庆东)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