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飞进:把握移动传播规律 壮大主流价值传播渠道

2021-06-28 14:09 来源:“新闻战线”微信公众号

  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信息传播主渠道”,并对媒体如何坚持移动优先作出了科学分析,为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移动优先是媒体深度融合发展适应技术变革、媒介变迁与受众需求变化的现实需要,是抢占移动互联网传播阵地的必然要求。主流媒体要保持主流地位,必须全面落实习总书记关于移动优先的重要指示要求,适应全媒体不断发展的时代趋势,迎接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深刻变化的挑战,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调结构、促打通,强管理、转机制,塑流程、优平台,在有“舆论广场”之称的移动端上取得战略主动,不断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 

  移动传播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移动传播是基于互联网技术和移动终端技术而形成的一种信息传播方式。随着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设备成为人们接入互联网的主要通道,将人类带进一个新的传播时代。 

  移动之下,发生了什么 

  据统计,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9.89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9.86亿,较2020年3月增长8885万,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9.7%。移动终端逐渐代替其他上网设备,成为人们接入互联网的主要通道。移动传播已经由前几年的蓝海变身为当下的红海。 

  所谓移动传播,主要是指通过依托移动互联网的手机、平板电脑、阅读器等终端设备而实现的信息实时共享及交换的传播行为与过程,核心是传播主体和传播过程的可移动性。移动、即时、精准、场景构成其四大基本特点。 

  移动成为新状态。信息是移动的、传者是移动的、用户是移动的、设备是移动的,传播在移动中进行。移动传播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界限和分隔。虽然传统意义的传播也可以发生在不同地方,但远不如今天移动媒体带来的“人机合体”,能真正做到随时随地实现信息的交流和互动。 

  即时成为新生态。即时性作为移动传播的另一重要特征,带来的是“永久的联系”和“永远的在场感”。移动传播中的即时性不仅是接收信息的即时,也是生产信息的即时,还是查询获取信息的及时,实现了任意时间点上人与信息的追踪绑定。即时性体现在传播过程的所有环节,即时生产、即时上传、即时传播、即时接收、即时反馈、即时下载、即时搜索,形成一种即时性传播生态。 

  精准成为新常态。传播都需要物质的媒介,移动传播使得终端个人化,带来信息数据的个性化,人工智能、算法推荐、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产生了面向个人的精准信息服务,精准传播成为移动传播时代的显著特征。移动传播时代的用户画像从千人一面转变为千人千面。 

  场景成为新业态。有学者认为,移动传播的本质是基于场景的服务,场景成为继内容、形式、社交之后媒体的另一核心要素,其本身也可能成为移动媒体的新入口。可以说,移动传播将信息渠道和社会情景进行了排列组合,它不光是促进了信息传递贯穿传播的整个流程,更是全面激发了车联网、智能穿戴、远程医疗等物联网的快速发展,被认为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核心应用”。 

  移动之下,创造了什么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标志与烙印。移动传播正在开启一个全新的时代。没有哪个时代,人与移动设备联系得如此紧密;没有哪个时代,人的个性化可以得到如此程度的实现。“移动赋权”的概念就此产生。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进步,构造了“终端随人走,信息围人转”的传播样态,改变了人与媒体之间的关系,赋予个人、媒体和公众以新的权利和角色,使信息选择权、媒体内涵、公众社会表达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种“移动赋权”的背后,移动支付、大数据等交易方式、生产要素的出现,极大地释放了生产力,还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就传播领域而言,移动传播的积极影响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移动赋权将信息选择权交给用户。传统媒介只能通过传者到受者这种单向线性的模式传播信息,而且传播内容不可更改。而移动互联网信息高速流动,超越时间与空间限制,被动接收信息的模式被打破,赋予人们更大的选择自由和权利,私人定制成为可能,信息个性化、差异化需求得到前所未有的供给。用户可以通过搜索引擎、客户端、公众号等方式主动获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信息传播从“你说我听”变为“我听我做主”,从“你写我看”变为“我看我定制”。 

  移动赋权重新定义媒体内涵。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运用,尤其是移动技术的快速发展,打通了数据、资源壁垒,赋予媒体与多元产业跨界连接的能力,不仅极大丰富了媒体的功能定位,而且重新定义了移动传播时代的媒体内涵。媒体不再是单纯的新闻内容制作和分发平台,而是不断向信息汇集、游戏娱乐、公共服务、货币支付等场景化领域拓展,形成以用户为中心,跨媒体、电商、文娱的泛内容生态平台。 

  移动赋权使社会表达形式更加丰富、渠道更加畅通。移动互联网为所有人提供了一个传递声音和观点、吸引其他人目光的舞台。随着移动端成为信息传播主渠道,人们通过移动互联网表达观点、感受、个性和情绪,向政府部门提出问题和建议,参与社会表达、参与公共事务的形式更加丰富,在质和量上都深刻改变了社会意见的表达。很多年轻人通过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可以随时记录、随时发布、随时浏览,生动地感受生活、表达意见,这种动态社交语言提供了更新的表达方式,公众参与社会信息互动的能力得到大大增强。 

  移动之下,隐忧何在 

  当我们在享受移动传播的便捷时,一个相伴而生的问题就是个人的自由时间被挤占,但人们往往不自知或者不认为有危害。据统计,截至2019年6月,中国移动网民平均每天花4.7个小时使用手机APP。长时间使用手机,对个人时间的合理分配和充分利用当然是不利的。这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更需要关注的是从更深的层次看,移动传播的普及对个人和社会还带来了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 

  算法推荐强化了信息窄化和“信息茧房”效应。人们对信息选择性接触的思维习惯,天然地会造成信息窄化的现象。在移动传播环境下,算法推荐技术在个性化、精准化上为用户提供了很好的信息体验,但却进一步强化了信息窄化和“信息茧房”的效应。比如今日头条的信息分发机制,让受众接收信息的权利转移给了算法。一个良好的社会信息生态系统,需要人们多方面了解信息,这样才能使个人得到全方位的拓展。信息窄化和“信息茧房”容易造成个体“信息短板”问题,影响用户价值判断,加速网络群体极化,导致社会凝聚力下降。 

  专业编辑缺位导致信息失真和“泛娱乐化”。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话语体系下,没有专业编辑的加工和把关,信息真伪难辨成为社会问题。路透新闻研究院调查显示,2016年美国大选期间Facebook上与选举有关的虚假新闻数量与日俱增,其中传播量最大的20条假新闻影响力甚至超过了主流媒体的新闻。与此同时,算法推荐的运用,使得信息更加注重迎合受众的需求,人们偏好娱乐化的本性得到极大释放,信息传播泛娱乐化倾向更加明显。在自媒体的众声喧哗中,庄重的可以被搞笑、高尚的可以被消解、深刻的可以被戏谑。人们所接收的信息,决定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决定了人们对社会的认知与判断。久而久之,一个缺乏价值引领的传播生态,必将导致个体及整个社会逐步丧失理性思维、深度思考的能力。 

  移动社交影响社会公众心理“失衡”。移动社交占据了人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一步消融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边界,减少了在现实生活中与亲人、朋友的互动,反而让人们的社会孤立感更加明显。在微博、知乎、豆瓣等去中心化的“开放性广场”中,由于人们互相不认识,发表的言论对现实生活和人际关系产生的影响较小,因而人们更愿意展示其真实甚至是夸张的、宣泄的情感,在与明星、网红的比较中,羡慕和嫉妒的情感往往被强化和扭曲。而一些自媒体为博得社会关注,也以贩卖焦虑、激化社会矛盾为卖点,影响社会公众的心理。

  移动传播时代更需主流媒体占据主渠道,彰显主流价值

在传统媒体时代,主流媒体一直主导着信息话语权,推动了社会舆论的形成和主流价值的传播。移动传播时代的到来,使舆论主体日益广泛,传统的传受边界被打破,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地位受到严重挑战,多元价值观、多元表达影响了主流价值的有效传播。

  主流媒体面临“二八逆转”的时代难题 

  在移动时代,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大部分信息都从网上获取。传统主流媒体昔日的话语权威也正在不断被解构。移动时代舆论生态的秩序和传统媒体时代相比,具有明显的重构特征,是一次舆论构成、话语关系的大换血。 

  中国人民大学发布的《5G时代中国网民新闻阅读习惯的量化研究》报告显示,每天有20.03%的人登陆录微博;75.25%的人使用微信群;26.61%的人浏览今日头条;0.68%的人阅读纸媒;6.56%的人观看电视;39.02%的人刷抖音;4.24%的人使用其他。纸媒和电视等传统媒体的用户不到10%。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作为主流价值的重要传播者,主流媒体在移动传播时代面临的挑战是严峻的。 

  参与主体多元化,主流媒体内容空间受到挑战。据统计,移动网络中主流媒体的原创内容只占到全部信息的14%左右,其他则都由自媒体创作或平台转载。随着移动技术的不断变革,UGC、MGC等创新内容生产方式迅速发展。其中,UGC在信息聚合、内容生产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优势。社交媒体的热搜功能更是开启了“UGC变身新闻”的时代。用户在移动互联网上生产内容的能力越来越强,甚至成为主流媒体的重要新闻素材和消息来源,出现“非主流”生产者引导主流媒体的态势。与此同时,MGC人工智能写作技术崭露头角,AI写稿、AI主播成为网络当红“新秀”。主流媒体内容创作空间逐渐缩减,生产力、传播力、影响力受到削弱。 

  网络表达轻松化,主流媒体语言风格受到挑战。移动传播碎片化、多元化,人们更加愿意接受短平快的信息内容和观点表达。网络空间的话语表达风格更加简洁、轻松、幽默。相比之下,传统主流媒体刻板、严谨、庄重的话语逻辑,规矩、严肃、晦涩的文字风格,在网络中越来越缺乏吸引力,甚至成为边缘语言。同时,由于相对严格的把关程序和功能定位要求,传统主流媒体必须遵守严谨的叙事逻辑和真实完整的信息表达,这也加大了其内容轻松化的难度。 

  信息内容视频化,主流媒体产品形式受到挑战。近来,抖音、“快手”、火山小视频等短视频APP迅速走红,网红直播、带货主播风靡移动网络。一项2019年的网络媒体调查显示,67%的年轻人每天都会观看在线视频,72%的年轻人每周至少一次在智能手机上观看视频。直观有趣、交互性强、沉浸体验好的视频内容以及每个用户都可以成为视频主角,都非常适合年轻人的媒体使用习惯。虽然有少数主流媒体(如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已在媒体深度融合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视频化方面传统主流媒体总体上还处在起步阶段,爆款产品、现象级产品还不多,视频生产能力、技术支撑水平也相对滞后。尤其是以思想性见长的传统纸媒更受其扰,从创意策划到拍摄制作,再到运营推广,都缺少专业团队和相应的技术力量。 

  信息传播分散化,主流媒体话语权受到挑战。移动网络结构的扁平化和信息传播的分散化影响了网络社会的权力结构和话语体系,拥有大量粉丝的网络大V、各种商业平台大肆争夺热点话题、舆论风口。根据统计,移动互联网上的热门话题,只有40%左右来自主流媒体。反映不同利益、不同逻辑的言论、思想、价值观并存于网络之中,带来了舆论话语权的分化,形成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市场化媒体与主流媒体之间并行、碰撞甚至排斥的话语格局,主流媒体的议程设置能力明显下降,原有的话语权受到严重冲击。 

  主流价值受到“主客易位”的洪流冲击 

  移动互联网之争,一方面是入口之争,另一方面是议题之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移动传播改变了舆论环境,改变了舆论中人和人、人与内容、人与载体之间的关系,网民的注意力日益分散,热点话题层出不穷,多元思想交锋碰撞,主流媒体抢占舆论高地的难度加大,主流价值引领社会思潮的能力受到挑战。 

  媒体格局剧变,舆情演变分化复杂。当下,使用一台智能手机,就可以进行公共传播,使普通人也拥有了向社会传输观点的可能。人皆为媒的时代,形成了一个以移动传播为主,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主流媒体与商业平台、媒体机构与个人自媒体共存的媒体新格局,多方较量、竞争激烈,媒体格局深刻变化。主流媒体在商业媒体、自媒体“二八逆转”的冲击之下,议题设置能力被削弱。而一些商业传播平台奉行经济价值优先的原则,算法推荐缺乏价值观判断,商业传播平台和自媒体日益成为舆论“发源地”和“发酵池”。再加上移动传播的即时性、便捷性、互动性,导致舆情燃点低、触点低,同时热度高、裂变快,舆情热点极速生成、相互叠加,舆论引导难度不断加大。 

  舆论生态重塑,舆论广场喧嚣浮躁。在移动传播时代,舆论热点满天飞,各种声音喧嚣尘上,“舆论场”变成了“舆论广场”。一些大V通过关注炒作热点事件,在打造自身影响力的同时,也推动舆情态势的发展,一些驻扎在移动传播平台的自媒体账号为追求流量、吸引眼球,往往通过制作耸人听闻或者媚俗、低俗、庸俗的标题来吸引网民注意,采用“亦真亦假”的写作手法吸引大众关注,有的不顾起码的是非曲直,以骂主流为乐、反主流成瘾,推动非主流价值观在网络“畅销”。在重大案件的处置过程中,网络舆论审判经常自觉不自觉地代表不同的利益群体,试图对司法判决造成影响。舆论场的喧嚣,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判断,让社会心态趋于焦虑、紧张,主流价值受到不同价值取向的“夹击”。 

  错误思潮涌动,移动互联网成为舆论斗争主战场。近年来,民粹主义思潮借助移动互联网在西方国家广泛传播,影响了一些国家的社会稳定。在国内,倒灌的民粹主义因其迎合社会公众的民生诉求和高福利倾向而具有吸睛效应,只要与民生利益和社会治理有关,有人就会往上引,蓄意炒作,使我们失去道义的制高点,影响了我们一些重大政策的出台或重大项目的落地。 

  有组织对立策划,国家安全遭遇来自移动互联网的挑战。少数人披着“网红”外衣,依托新浪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等网络自媒体炮制散播各种噪音、杂音。他们热衷“泛政治化”炒作热点敏感事件,借境内热点敏感事件制造网络舆论焦点,煽动网民不满情绪,有的不断炒作放大社会问题,蛊惑人心反体制。同时,西方国家也正在加紧物色我境内网络新媒体平台上具有“网红”潜质、意识形态西化、抨击时政的“青年异见人士”,向我境内青年群体传播西方价值观。 

  在移动互联网成为主渠道的时代,面对这些巨大的变革和冲击,主流媒体必须适应时代新趋势之“变”,以坚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之“不变”,占据移动传播主渠道,唱响主流声音,巩固主流地位,发挥好“中流砥柱”“定海神针”的作用。什么是主流媒体?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曾经提出,主流媒体就是能够设置议程,引导其他媒体议题的媒体。主流媒体的共同特质是对时代发展方向的敏锐把握,能够在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层面回答人们所关心的重大问题,归根结底是意识形态话语和主流价值的引领性,不在这个层面上审视并占有移动传播的先机,就不够主流媒体的资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移动优先策略,让主流媒体借助移动传播,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因此,无论是面对重大问题、关键敏感问题时,还是在平时或日常情况下,主流媒体都必须遵循移动传播规律,积极应对内容生产、产品形式、话语风格等方面的挑战,让移动渠道成为传播主流价值的主阵地,做到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通过设置话题、引领议题,发挥举旗定向、凝心聚力的重要作用,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移动传播仍是一个必须紧紧拥抱的时代潮流

随着5G、区块链技术等创新科技在移动领域中的不断应用,移动传播必定会继续推动媒体格局与舆论生态的变革。主流媒体必须从思想观念、体制机制、传播体系建设、内容生产、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紧紧追赶潮流、拥抱潮流、引领潮流,在主渠道中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

  树立移动优先思维,下好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联动一盘棋 

  更新思想观念,跟上移动优先的时代步伐。移动优先是媒体领域的一场重大变革,也是新闻舆论战线的一次艰苦创业。主流媒体跟上时代步伐,必须推动主力军向移动互联网进军,主动抢占信息传播的制高点。为此,必须解放思想、大胆创新,跳出传统媒体采编思维,跳出不同终端各自为战的条块分割,跳出媒体发展的路径依赖,而决不能满足现状、患得患失、畏首畏尾、小修小补。必须适应移动化、分众化特点,着眼于重塑媒体格局,坚持用户导向、全媒体方向、内容为王指向,把思维理念从简单的“+移动”提高到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上来,实现融为一体、合而为一,提升主流媒体在移动阵地的舆论引导能力和水平。 

  创新体制机制,实现移动优先的全局打通。近年来,传统媒体为了适应新兴媒体的发展和舆论生态的变化,纷纷采用新的传播形式与手段进行融媒体报道。但对主流媒体来说,坚持移动优先战略、提升移动传播能力的重中之重是通过体制重构、流程再造,形成科学融通的体制机制。通过合理的顶层设计,整合调配策采编发资源,提高移动端发稿的优先级,激发移动端的内容生产活力,发挥传统媒体的人才优势,推动主力军转向主战场。比如,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一批中央主流媒体,不断完善“中央厨房”建设,力求打破原有体制机制藩篱,融通采编发环节,促使传统媒体真正改变生产方式,更加有效地与新兴媒体融合,确保资源的有效流通与共享,推动形成从以报纸为中心转向报纸与新兴渠道并重的全媒体生产机制,取得了积极成效。 

  构建移动传播体系,占据移动渠道主阵地 

  自主造船,移动互联网上建平台。移动互联网中,真正最具影响力的产品大多是平台级的。依托平台特性,形成较为完整的传播生态系统,就能在内容与服务的分发中掌握主导权,提升用户黏性,最终占据价值链上游;就能掌握用户各方面的数据,了解用户的特征,为个性化、分众化、精准化服务提供基础。因此,新型主流媒体应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大型用户平台。就中央媒体而言,主流媒体平台的规模应该是亿级用户,覆盖范围是全国、全领域的。而地方媒体可以在较大的经济和行政区域内打造区域性、生态级省级媒体平台,用户规模至少应达到千万级。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媒体不断加大自身平台的建设,人民日报客户端累计下载用户已接近3亿,为打造具有影响力的移动传播平台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拓展阵地,建设移动新媒体矩阵。多元传播渠道分散了传统主流媒体的舆论影响力,凸显了主流媒体占据新兴平台的极端重要性、紧迫性。主流媒体要在坚守传统传播阵地的同时,突出强化移动互联网的重要地位和传播逻辑,把战略重点转移到移动互联网上,以新闻客户端、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发布渠道为核心,通过整合媒体资源、共享内容优势、创新体制机制、再造生产流程,生产适应不同传播渠道、各具特色的内容产品,实现统一管理,统一新媒体出口,形成传播力强、影响力大、以移动端为主的全媒体传播矩阵。人民日报社在这方面就发挥了表率作用。据最新数据显示,除人民日报和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日报藏文版外,人民日报社还公开发行27种社属报刊,共有427个网络媒体,包括22个网站、26个客户端、98个微博机构账号、158个微信公众号、73个短视频平台账号和50个境外社交媒体账号。人民日报社网络媒体覆盖总用户数已达9.7亿人次。形成了以手机报、微博、微信、客户端等多种移动终端为主的全新传播矩阵。 

  功能赋权,向“新闻+N”全媒体扩容。移动传播极大丰富了媒体的功能和应用,主流媒体不再是单一的新闻提供者,新闻+服务、新闻+政务、新闻+电商、新闻+智慧城市等应用层出不穷。主流媒体应该抓住移动传播带来的新业态,以新闻资讯服务为切口,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不断深化“新闻+”的创新应用。近两年来,北京市创新推动区级融媒体中心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区政务服务中心相互贯通,打造集“信息发布、监督问政、文明实践”为一体的服务平台。通过整合媒体资源,推出全方位的新闻信息聚合服务;整合政务资源,对接政府服务、行政督办、舆论监督等全方位的问政功能;整合服务资源,满足基层群众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科技科普服务、医疗卫生服务、健身体育服务等方面的志愿服务需求。“北京昌平”APP现在平均每天接到网民诉求30多条,区级融媒体中心成为百姓身边的“在线政府”。 

  借船出海,打开移动传播的渠道路径。主流媒体移动端建设经历了不同阶段,从最初的手机报,到现在的新闻客户端,传播渠道不断扩展、壮大,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移动传播矩阵。但面临快速发展的商业平台和技术变革,主流媒体仅靠自身力量还远远不够,移动端的争夺必须敞开胸怀、兼容并包,善于借船出海、扬帆远航,主动与各类强势媒体合作,利用多样化的传播平台扩大粉丝规模,推动主流价值的广泛传播。2021年春运期间,新华社记者周科采写独家报道《11年前那位感动中国的“春运母亲”,找到了!》,微信、微博、客户端、抖音等多平台推送,新华每日电讯相关微博话题浏览量突破2亿次,新华社推特、脸谱、优兔账号相关英文推文浏览量超过416万次,各大央媒等300多家主流媒体也纷纷转发并配发评论,形成矩阵式传播效应。 

  坚持“内容为王”,创造适合移动传播的优质内容 

  深化移动端内容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内容永远是根本,融合发展必须坚持内容为王,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落实习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我们必须认识到,内容生产是媒体的看家本领,无论媒体形态怎么变革、传播形式怎么变化,媒体都必须不断巩固和提升内容生产这一核心竞争力。新闻客户端的海量信息泛滥与优质内容“危机”,迫使主流媒体进一步思考如何才能一方面适应移动传播时代的发展需要,创新内容产品,吸引更多注意力,另一方面又能保证传统媒体的品格与品位,多出精品力作。洞悉媒体发展规律,主流媒体必须深入推进内容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移动端的内容生产能力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视频化的传播趋势,通过对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的熟练运用,汇聚海量信息,深耕精品内容,生产充满创新创意、符合这个时代需要的内容产品。 

  强化适配移动端的融媒产品生产。移动传播虽然延续了PC网络的部分传播特点,但它更加强调受众的参与性、内容的短平快,以及形式的不断更新。抖音、秒拍、“快手”、微信公众号热点文章不仅是配动图、加视频、加特效,在表达方式上也是更加注重移动渠道的用户习惯,比如创新手机游戏、嵌入式视频、口号式图片等传播形式,以更加碎片化、可视化、有趣化的内容来吸引用户。抢占移动传播主阵地,主流媒体必须改变内容生产上的刻板方式,通过更加灵活多变的机制生产符合移动传播的原生内容,避免简单的“移花接木”,利用形态多样、短小精悍、易于阅读、便于分享的融媒体产品,逐步提高内容品质和传播效率。要密切关注移动传播的变化规律,实时跟进技术创新,掌握移动端内容产品阶段性特点,创发独具特色的内容产品。 

  突破核心技术瓶颈,以技术创新带动转型升级 

  以技术变革媒体生产,提供全链条服务。技术是传媒业发展和传播格局演变的第一推动力,也是主流媒体移动化发展的突出短板。主流媒体发力移动端,必须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不断实现突破。要适应移动技术不断向社交化、视频化、互动化发展的趋势,密切关注和跟进5G、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媒体应用。以技术创新研发为支撑,提升策采编发效率和效能,再造新闻指挥系统、采编系统、审核系统,为内容生产移动化提供全链条技术服务。要探索将人工智能运用在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中,在“全效媒体”时代快速实现及时传播、精准传播、有效传播,使舆论引导产生更大的实效,真正发挥主流媒体第一时间引领舆论的先导作用。 

  以技术带动内容创新,丰富移动产品形式。要积极运用先进技术,创新传播方式,比如动漫、动图、直播、连线、微视频、VR、H5、无人机航拍等,不断提高融媒产品的创意品质。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建立用户交互平台、大数据平台,利用专业数据分析工具对用户的使用行为进行深入挖掘和处理,获得捕捉新闻热点、预测事件走向、丰富内容生产的相关资料。不断提高对大数据的加工能力,激发数据的深层价值,以符合主流价值的算法推荐实现融媒体时代的精准传播和个性化服务。配套完善信息反馈、舆情分析、热点跟踪等功能,为内容生产提供决策支撑,增强用户黏性。 

  以技术实现互联互通,形成移动传播技术支撑体系。移动传播时代是一个开放包容、互联互通的时代,媒体的技术需求具有共通性,媒体的信息资源具有共享性,不少主流媒体发挥自身技术优势、平台优势,通过提供技术定制服务、联通后台数据端口,打破“孤岛效应”,形成强大技术支撑的聚合平台。比如,由北京市委宣传部主导、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和北京歌华传媒集团负责实施的“北京云•融媒体”技术平台,就抓住了“技术命门”,突出创新性,打造了一条由“端”到“云”的技术迭代创新发展路径,成为省级技术平台的“北京样本”。 

  注重全媒人才培养,激发融媒产品生产能动性 

  完善制度保障体系,建设新媒体人才队伍。人才是第一生产力,人才优势是媒体的核心优势。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说到底是人的融合。传统主流媒体拥有一支基础好、业务精、素质高、综合能力强的新闻采编队伍,这是新闻事业发展的宝贵财富。在新媒体时代,由于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媒体的新闻队伍一度出现本领恐慌、畏于转型的职业危机。适应移动优先的发展趋势,传统主流媒体要充分发挥事业体制凝聚人才的重要作用,善于运用灵活用人机制激发新闻队伍活力,探索新形势下吸引使用人才、评价激励人才、培养管理人才的有效措施,完善传统人才新媒体技术培训体系,增强新闻舆论者的事业心、归属感、忠诚度,为新闻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人才支撑。 

  创新人才发展方向,打造移动端“网红”标杆。面对移动优先战略对人才提出的挑战,传统主流媒体要开阔思路、勇于突破,培养符合移动端规律特点、用户喜爱的“网红”主播、“网红”记者。对于新闻舆论工作者来说,现在的问题不是张扬而是平庸,主流媒体的名编辑、名记者、名主持人、名评论员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今天技术条件优越,媒体从业者众多,全媒型领军人才、拔尖人才产生的几率却没有变大,这需要我们冷静思考并给予足够重视。现在的媒体生态要求互联互通、突出差异,主流媒体人才的培养必须着力创造一个好的成长环境,除了守土还要扩土,倡导和鼓励跨界、越界。比如,现在一些报社做的短视频甚至比电视台还吸引人,电视台用无人机、VR这些手段已越来越普遍,电台主持人也开始频频出镜。随着传统新闻报道方式的被打破,主流“网红”队伍也必须随之成长壮大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移动优先策略,建设好自己的移动传播平台,管好用好商业化、社会化的互联网平台,让主流媒体借助移动传播,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主流媒体向移动传播渠道进军,既是回应时代课题的历史担当,也是弘扬主流价值的使命要求,必须加速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把握移动传播规律,强化移动优先战略,让更多的资源、技术、力量向移动端聚集,以主流价值占领移动传播阵地,不断壮大主流价值的传播渠道,让主流价值成为凝聚社会共识、引领时代潮流的磅礴力量。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