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庆东: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做好经济宣传工作

2021-05-08 14:49 来源:“新闻战线”微信公众号

  身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如何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社会环境和现实条件的深刻变化;如何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巩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思想基础;如何为国家立心、为民族铸魂,坚定广大干部群众的“四个自信”;如何进一步加强和创新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为新时代提供有力思想舆论支持?对于这些事关道路方向、事关治国理政的重大问题,习近平同志《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一书给出了明确回答。我们要深钻苦研、读懂弄通、联系实际、抓好落实,推动宣传思想工作更加强起来,为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作出更大贡献。 

  《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是20138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作为党的总书记第一次专门就宣传思想工作所作的全面系统的讲话。这篇讲话开宗明义地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既讲明了经济建设在党的各项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也指出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的关键。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是因为它关乎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关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精神动力。经济建设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宣传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这些重要论述和重大部署,充分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思考和分析。经济基础决定包括意识形态在内的上层建筑,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必须围绕中心才能立稳根基、服务大局才能天宽地阔、把握大势才能大有作为。 

  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新闻舆论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经济日报处于三者交集之间,更要清醒认识自己的政治站位、职责使命。做好经济工作一直是各级党委、政府的中心任务,经济运行状况、经济生活信息从来都是社会各方面高度关注的焦点,这决定了经济领域始终是发挥舆论引导作用的主阵地,经济宣传始终是党的新闻事业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要牢记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强党性之基、固能力之本、培创新之元,不断提高舆论引导的公信力、影响力,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创造良好的思想舆论环境。 

  强党性之基,始终坚持把正确政治方向放在首位 

  党性原则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根本原则,这一点,我们时刻不忘。经济日报是党的新闻舆论阵地,必须姓党,必须成为党和人民的喉舌,无条件地宣传好党的主张。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媒体格局如何变化,这一根本原则不能变。 

  社会上有一种观点认为,搞经济新闻、办财经媒体不必太“讲政治”。这是极其糊涂、极其错误、极其有害的观念!政治体现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又对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经济与政治从来密不可分。比如“发展为了人民”,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立场,在部署经济工作、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时,始终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再比如,我们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将其作为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各种所有制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就是为我国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提供制度性保证,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提供重要保证。 

  因此,做合格的党的经济新闻舆论工作者,必须把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把增强政治意识作为“必修课”。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才能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坚定政治立场、强化政治担当,全力以赴抓好各项工作落实。 

  近年来,经济日报刊发的优秀作品中,无论是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走向经济治理现代化的中国探索——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经济思想述评》《对“私营经济离场论”这类蛊惑人心的奇谈怪论应高度警惕——“两个毫不动摇”任何时候都不能偏废》,还是前不久总结“十三五”极不平凡历程的两篇编辑部文章《直面大变局的伟大斗争》《奋进新时代的伟大开创》,都是牢记“政治家办报”、站稳政治立场、深入阐释重大经济宣传主题的佳作,彰显了引导经济舆论的“导航仪”作用。 

  强党性之基,一是要恪守党性原则,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对标对表,按照党中央指明的正确方向、确定的前进路线为经济新闻舆论工作“定调”“发声”; 

  二是不断加强理论研究和宣传工作,尤其是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阐释宣传、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总结作为“定海神针”,更好地为经济战线广大干部群众武装头脑; 

  三是遵循“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基本方针,做到各项工作都有利于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推动改革发展,有利于增进人民团结,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四是主动举旗亮剑、占领舆论高地,高度关注国内外经济运行中的风险点,及时分析研判,看住“黑天鹅”“灰犀牛”,对唱衰中国的“崩溃论”等及时回应、有力批驳; 

  五是坚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引导广大采编人员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发展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固能力之本,发挥经济新闻舆论阵地主力军作用

  20162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地位作用、职责使命、原则要求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以鲜明的时代精神、强烈的创新意识、明确的实践指向,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提供强大思想武器。对于经济日报而言,把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落到实处,是必须承担的职责使命,也是推动事业发展、当好经济新闻舆论阵地主力军的重大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时度效是检验新闻舆论工作水平的标尺;要在坚持真实准确的前提下,力争第一时间介入、第一时间发声;要恰如其分掌控舆论引导的密度和尺度;要讲求艺术、改进方法,不断提高工作实效。切实增强新闻舆论工作的“时度效”,是摆在主流媒体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也对提高我们的能力水平、当好经济新闻舆论阵地“主力军”提出了重要要求。 

  ——关于“时”。时效性是新闻报道的基本特性,是新闻报道的生命线。以经济形势报道为例,这些年每逢月度、季度、年度经济数据发布,经济日报都提前做好策划方案,在预估评判的基础上,记者报道、专家访谈和融媒体传播三套人马齐上阵,第一时间发声,为后续舆论引导打下良好基础。 

  2020113日,蚂蚁金服上市被按下暂停键,引发国内外各方人士的猜测和议论。经济日报第一时间在客户端刊发《蚂蚁集团暂缓上市彰显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坚定决心》,明确定调此事彰显了资本市场的严肃性,并向市场发出明确信号——“各参与主体必须尊重规则、敬畏规则,谁也不能例外。这篇短评发出后,引发社会高度关注,12小时内阅读量超过3000万,打消了市场疑虑,显示了中央媒体正本清源、以正视听的压舱石作用。 

  经济日报每年都做读者问卷调查,每年排在第一位的需求都是“了解党和国家的经济政策”。特别是当前,人们对许多经济话题议论纷纷,莫衷一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我们还要在增强时效性上下更大功夫,努力做到全时性、即时性,全天候、全过程、全方位,零时差、零距离,把准时代脉搏,抓准热点难点,根据中央政策精神第一时间做好解疑释惑的工作,以速度赢得先机、赢得读者,增强传播力和影响力。 

  ——关于“度”。把握力度、分寸,考验的是经济报道的专业性。经济领域门类繁多,经济问题非常复杂,各项经济工作都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从而使“专业不专业”成为评判经济宣传报道核心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多年来,我们一直都在探索如何提升经济新闻报道的专业性,具体体会是: 

  一是要有大局观。对经济社会发展大势的科学判断、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全面认识、对人民群众意愿的真切了解、对党报经济宣传要求的准确把握,这几个方面缺一不可; 

  二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分析判断经济形势,同时借助成熟的经济学基本理论和分析工具,努力把握经济形势分析工作的特点和规律; 

  三是深刻领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意图,充分认识形势发展变化所带来的复杂的、系统的经济社会转型,用专业的思考和理解在改革开放进入全新阶段后更好地发挥引导作用; 

  四是深入实践“接地气”。有对人民群众的真切了解,才会有实事求是的分析与判断,使文章的观点和论述更加符合客观实际,更加准确地反映经济社会生活的真相,使党报的舆论主张、舆论立场真正站在国家民族利益一边,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要求,有益于经济繁荣、社会进步、人民幸福。 

  ——关于“效”。效果、实效,是对新闻舆论工作的最终检验标准。在经济生活中,无论是政策制定者还是广大企业家、消费者,对经济宣传报道所看重的就是实效性。政策制定者希望能及时发现问题、改善管理,企业家、消费者希望了解经济大势、行业机会、市场行情,都需要经济宣传报道来帮助他们做出理性判断和正确抉择。 

  如何体现“效”?从选题上,要抓住涉及治国理政的战略问题、广大群众关注的现实问题、国内外发生的热点问题深入报道、及时发声,满足受众的迫切需求。从方法上,要兼顾专业性与大众性的统一。专业性是内在,大众性是外衣;专业性保证公信力,大众性保证传播力。离开了大众性,难免枯燥乏味,也不会产生影响力。比如成就性宣传报道,有许多领域专业性很强,就需要我们实现“第二种翻译”,提醒老百姓身边那些看得见摸得着或者不知不觉发生的变化,了解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每一个成就,从而把个人命运同党和国家、同社会主义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做好这一经济宣传的“重头戏”,尤其要重视广大读者对专业报道的感受、理解程度。这不仅仅是写作技巧问题,更是我们应当牢固树立的价值观。 

  培创新之元,实现经济舆论引导与时俱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随着形势发展,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这一要求切中了做好新形势下新闻舆论工作的关键。 

  创新,是开创新局面的动力源泉。与过去相比,当前国内外形势深刻变化,现代传播科技迅猛发展,新闻舆论工作的外部环境、社会条件、受众群体、技术手段已大不一样,由此带来的新挑战、新问题亟待破解。互联网、大数据催生前所未有的大变革,怎样利用新技术的特点和优势,实现媒体深度融合、创新发展?中国已经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国,怎样引导海内外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随着受众需求越来越多元,参与意识越来越强,怎样提高引导效果,让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入眼、入脑、入心?总的来看,面对互联网时代纷繁复杂的舆论传播格局,有些做法过去有效,现在未必有效;有些过去不可逾越,现在则必须突破。 

  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潮流汹涌澎湃,已经把我们推到一个谁也不能故步自封、谁都必须适应变革的新阶段。做好新闻舆论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 

  培创新之元,必须准确把握创新的重点和方向。一方面,要加快媒体深度融合,按照“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占领新闻舆论传播制高点,逐步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另一方面,要深入研究新的时代背景下受众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遵循传播规律,讲求传播艺术,突出媒体特色,善于设置议题,从时度效着力,抓住时机、把握节奏、讲究策略,使舆论引导事半功倍、恰到好处,达到理想效果。 

  培创新之元,必须始终坚持“内容为王”。要把内容建设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以具有权威、高端、深度、全面特色的优质新闻产品赢得发展优势,以核心价值观作为内容建设的底色和基调,在众声喧哗中凸显主流价值,有效引导舆论方向。为此,我们既要把传统媒体的内容原创、权威报道、深度解读、言论评论等优势向新兴媒体延伸,发挥舆论引领作用,也要顺应“微时代”的微传播、快传播特点,以精准短小、鲜活快捷、吸引力强、形式多样的信息,综合运用图文、图表、动漫、音视频等多种形式,生产特色信息产品,实现内容产品从可读到可视、从静态到动态、从一维到多维的升级融合,满足多终端传播和多种体验的需求,在传播中抢得先机。 

  培创新之元,必须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闻舆论工作“48方针中,联接中外、沟通世界是一项重要职责使命。随着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的关注越来越多,各国都在适应重新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并试图找到一条迥异于西方、打破定论的现代化路径。同时,一些西方国家一方面希望借助中国力量尽快摆脱危机,表现了对我倚重、与我合作的意图,同时也在加紧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唱空中国”“唱衰中国的声音此起彼伏,利用新闻媒体等手段进行遏制的企图十分明显。 

  向世界及时发出“中国声音”,说明“中国立场”,同时抵御别有用心者的渗透和攻击,是经济宣传战线的一项重大任务,也迫切需要我们尽快提高对外传播能力和水平,向国际人士全面准确地阐释中国的经济政策,充分客观地解读中国的经济走势,进一步增强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努力营造客观友善、于我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 

  培创新之元,必须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是媒体竞争的核心要素。建设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人才队伍,拥有一批真正有使命感、责任感和执行力的创新人才,是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的关键。现在,媒体人才已大大突破传统单一采编人才的范畴,数据处理工程师、产品经理、UI设计师等新岗位、新工种不断涌现,同时对编辑记者的职业素养和网络表达能力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要大力培养和引进互联网技术人才,加强对采编人员的培训,同时创新选人用人机制,加快建立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人才管理体系,激活人才队伍活力,努力打造一支既有专业新闻素养,又懂新媒体传播运营,还具有互联网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已经踏上新征程,做好新时代的经济新闻舆论工作使命光荣、责任重大。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要坚定信心、锐意创新,不负时代、不负重托,以对党和人民的绝对忠诚,尽心竭力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做好经济新闻舆论工作,为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不断取得新的伟大胜利贡献力量。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