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促进我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共同努力
——在第四届新时代资本论坛上的致辞
(2020年12月11日)
经济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 郑庆东
尊敬的尚福林主席,尊敬的宋志平会长,各位朋友,各位来宾: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聚集一堂,就“双循环下的资本市场创新与发展”这个主题进行交流研讨,我觉得很有意义。希望来自监管部门、市场主体、学术机构的朋友们畅所欲言,相互启发,助力我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首先,我代表经济日报社向出席论坛的各位朋友和来宾表示热烈欢迎,祝愿大家在这不同寻常的年份里破浪前行,收获满满!
再过20天,2020年就要与我们挥手告别。回首这一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一起遭遇了历史性大考。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勠力同心,众志成城,取得了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性成果。前不久胜利召开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为“十四五”时期和未来15年经济社会发展擘画了壮丽蓝图,14亿中国人民即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征程。
再过一周,我们将迎来新中国资本市场创立30周年纪念日。回首这三十年,资本市场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重要最活跃的要素市场,承担着支持我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满足人民财富管理需求的重要职责,风雨兼程,迅猛发展。三十而立正当年,收拾行装再出发。中国资本市场要完善制度、创新机制、优化生态,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同时,努力实现自身的高质量发展。
展望“十四五”,放眼全世界,面对不确定性日益增强的国际形势,前路充满风险挑战,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改革任务艰巨繁重。在这个新发展阶段,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个历史大背景下,要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种种困难和问题,关键还在于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实现“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必须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必须高度聚焦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而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进程,我认为,既要与我国的经济总量、结构优化和人均收入水平相适应,更要与现代化经济体系、更开放的市场机制相匹配。
第一,资本市场支持实体经济和服务居民理财的功能亟需进一步提升。据预测,“十四五”期间中国经济年潜在增长率有望保持在4%到5%左右,2024年底我国人均国民收入可达到14000美元,到2025年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能够超过5.6亿人。应当看到,经济总量扩张意味着各类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在显著增加。资本市场作为融资效率高、包容性强、定价机制优的平台,可以为各类企业融资、并购提供更加市场化的服务。为满足居民财富管理需要,资本市场应当在服务更加便捷、更加多元、更加丰富方面取得新的重要进展。与此同时,也要切实采取措施,加强对投资者的教育和保护。
第二,资本市场在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优化升级进程中面临更多机遇。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就要求资本市场在制度创新、增强适应性方面必须有新的突破。要以注册制改革为统领,优化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功能,把支持科技创新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快建成优质创新资本中心,更好发挥科创板、创业板、新三板、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支持创新的功能作用。从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角度看,上市公司在参与区域协调、开拓国际市场、畅通国际产业链供应链方面,是可以积极作为的。越是在逆全球化思维和单边主义抬头的当下,大型上市公司越是可以在国际化发展方面寻找机会,力求突破。证券期货等专业服务机构为实体企业服务,也将在创新驱动中得到锤炼,不断创新业务,延伸创造利润的链条。
第三,资本市场要尽快建成更加成熟的制度体系,担当起高标准市场体系的枢纽作用。“十四五”时期,从国家全局来讲,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资本市场制度也应当更趋成熟和定型,以更好地发挥其作为金融市场、要素市场的枢纽作用。现在看来,还应当进一步健全市场主体特别是上市公司提高质量的长效机制,完善促进证券基金期货经营机构做优做强的制度安排,大幅度提升中长期资金入市制度水平,从而建立起科学的、有温度的、高效的监管体系。
朋友们,2021年正在大步向我们走来,中国的资本市场一定会继续奏响“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时代主旋律。经济日报是党中央、国务院指导全国经济工作的重要舆论阵地,作为中央党报经济大报,我们与资本市场和上市公司关系十分密切。经济日报社旗下的证券日报,就是伴随着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壮大的。我们愿同上市公司及企业界交朋友,为中国的资本市场和众多的上市公司摇旗呐喊,助力加油!
祝第四届新时代资本论坛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