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锡生:主流新媒体要发挥优势守正创新

2020-12-04 11:06 来源:《传媒》杂志

  自20世纪末互联网兴起以来,全球各行各业都受到了重大冲击,传媒行业可谓首当其冲,面临诸多艰难,诸多剧变已经发生,并正在进一步发生,也许更大的冲击、变革和考验还未到来。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迅猛发展,新媒体百舸争流,创新不断,竞争激烈,媒体生态和形态已经发生重大变化,舆论斗争主要在新媒体领域展开。 

  中办、国办于2020年9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意见》从重要意义、目标任务、工作原则三大方面提出了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总体目标,并对各项工作的落实提出了具体要求。《意见》政治站位高,战略意义深,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加快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加强新闻舆论引导能力、构建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新格局、抢占国内外舆论制高点的战略部署要求,对深化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性、针对性很强,必将有力推动从中央到地方的媒体深度融合和健康发展。 

  笔者过去长期在新华社工作,很长时间是在做网络和搜索新媒体工作,现在每天都在关注新媒体,潜心研究国内外新媒体发展的重要动向与趋势。在研究工作中,我对主流新媒体的发展有以下几点体悟。 

  一是要从战略眼光看待新媒体,做好新媒体。美国智库分析说,新媒体已成为全球战略武器,新媒体资源是战略资源,谁能巧用新媒体,谁能掌控新媒体,谁就能克敌制胜。我国的新媒体,特别是传统媒体创办的主流新媒体,承载着特殊使命任务,能否做好新媒体,不仅仅事关一批报纸期刊的生存与发展,更直接关系到我国意识形态安全、软实力建设、国际形象与国际舆论斗争。 

  中国的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大不相同,参与成分极其复杂,也因此竞争更加激烈。但传统媒体不用害怕,传统媒体依然有很多优势、依然有很强的实力,关键在于如何去发挥这些优势,用足用好我们的优势。面对商业新媒体的强势发展,不要苦恼,不要悲伤,更不要痛苦流泪,只要坚忍不拔,勇于奋进,明确方向,找准路径,传统媒体通过融合发展,就能改变局面,开创美好的未来。 

  二是主流新媒体在竞争发展中要趋利避害,注重发挥自身优势,不要走偏。中国新媒体的发展空间很大,潜力无限,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挖掘和开拓。信心,从来都是最重要的。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在回顾自己的职业生涯和艰难岁月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一切值得做的工作,都是凭信心完成的!主流新媒体要始终坚持深化内容建设,这是最大的优势。 

  主流新媒体首先要做好本地化的新媒体,使之成为当地最强,而不要舍近求远。如山东就有超过1亿人的庞大人口,济南就有上千万人,把这些人牢牢吸引住,就是很大的成功。不管是什么媒体,说到底竞争取胜的关键还是靠内容,不要过分迷信算法和智能推送。笔者反复研究,认为今日头条的成功并不在于技术,而在于其各种内容的精妙集成及每篇稿件的评论跟帖、互动交流。只有深化了内容建设,尽量满足受众的需求,而不是自说自话,我们的新媒体才有人看,才有真正的人气和流量,才能有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传播力,才能很好地开展经营创收,发展壮大。 

  上海、江苏的新媒体之所以比较强大,因为他们在内容上做得很精彩,也因此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上海的澎湃和观察者网,就是很好的例证。 

  三是要理性看待和妥善处理好内容与技术的关系。要注重新媒体技术,但不要过度迷信新技术,不要把大量资金投入到新技术。就传媒行业而言,其内容产品属于高度的思想性产品,并非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就可以做到和做好的。机器可以编发稿件,但这种稿件是否合用、是否安全、是否可靠、是否导向正确,都是现实问题。大数据和先进算法、智能推送可以解决个性化推送和相对精准推送的问题,但它能解决内容的安全把关、价值观和导向问题吗? 

  对主流媒体而言,即便是人工采编的内容产品,并经过很多道审编流程,也难保不出错。AI主播在技术上很容易实现,但这种主播能带有感情色彩吗?主流媒体的内容产品必须有温度、高度、精度和准度,因此不要简单地用AI的概念植入媒体融合。 

  媒体产品尤其是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类内容产品,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极其重大,来不得半点儿马虎,因此不可轻言媒体的所谓智能化实现。应该说,目前的很多传媒新技术尤其是智能媒体技术,还处于研发和初试阶段,尚未到成熟和安全的阶段,未来的发展之路还很长。(本文根据作者在第三届中国新媒体发展年会上的致辞整理而成,作者系新华社原副社长、新华网原总裁兼总编辑)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