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平:无愧内心的热爱

2019-08-20 10:28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法律新闻,因其特有的专业性在众多新闻报道类型中占据着独有的阵地,其既要兼顾专业领域内的学术性,又要贴近现实与多学科相交融,通过一个个新闻案例等形式向读者展示法律的意义和力量。“作为法律新闻编辑,要始终追求高水准的编辑素养,谨记作为新闻人必须具备的职业准则,客观、真实、实事求是,斟字酌句、潜心打磨,方才是应有的专业精神和态度。”《法律与生活》杂志社社长兼主编李秀平这样说道。近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见到了李秀平,在与《法律与生活》携手成长的33年中,她有着颇多感触。

勤学不辍 

从没有放下手中笔 

作为一名30多年一直从事法治新闻的新闻人,李秀平亲历了中国法治新闻从开创到繁荣发展的历程。在采访过程中,她总是用“特别幸运的人”来形容自己,因为她觉得自己在关键节点,总是能得到专家的指点、帮助。

李秀平记得,还在吉林大学中文系读书的时候,她写作课成绩全部都是优秀,这离不开老师们对她一直持欣赏和鼓励的态度,一次去系办公室办事,一位老师特别叮嘱她“不要丢掉手中的笔”,这句话,让李秀平铭记至今。

1986年7月,李秀平大学毕业,被分配到法律出版社工作。当时的《法律与生活》杂志刚刚创刊两年,但在全国已经较有影响力。《法律与生活》编辑部的记者、编辑几乎全是法律专业出身,为了提升编辑部文字表达的柔韧性,决定从当年那批新人中遴选两名中文系毕业生,李秀平幸运地入选,并于1987年正式入职《法律与生活》编辑部,成为一名法治新闻记者。

法治新闻对于中文系毕业的李秀平来说,在法律的专业性上无疑是一个短板,李秀平暗下决心一定要将专业知识短板补齐,那段时间,只要出版社有了新书,李秀平就一定会找来认真阅读,还通过阅读法律自学教材,参加自学考试为自己查缺补漏,不断充电,不懂的问题就向有经验的编辑前辈请教。时至今日,李秀平认为,学习应该作为新闻人必须要做的事情。“每一天都在不断地学习,才可能去适应行业步伐,这也是在不断丰富个人价值,也因此不会被社会和行业所抛下。”

正是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李秀平将法律基础知识在心中逐渐丰富加深,又在对业界顶尖的学者专家进行采访时更加深入地进行了学习思考,对行业的了解逐渐加深,因为社会现实情况在不断变化,所以法律也在不断发展变化,这其中值得去探究学习的地方很多。从开始的埋头苦学,逐渐学会了在学习中辩证地思考甚至提出建设性建议,这都是李秀平感恩于法律新闻行业带给她的成长价值。

回忆起从业历程,李秀平感慨颇深,“法律行业以其不断地发展变化,一直吸引着我没有离开,这一干就是近33年。这33年,我从没有丢掉手中的笔。”

百折不挠 

练就新闻人强大内心 

“一个百折不挠的人”是李秀平给自己的又一个标签,在职业生涯中李秀平也遇到了不少挫折,但是她并没有因此止步不前。

记得刚入职的时候,李秀平花了很大精力采写了一篇有关假冒伪劣的深度报道,但由于对深度报道的精髓理解肤浅,辛辛苦苦手写的近万字稿子被主编毫不留情地“枪毙”了。

“这件事让我懂得,新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职业,没有捷径可走,更不可能一步登天。对新闻人来说,被采访对象拒绝,也是必须面对的挫折。所以,我在给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专业的研究生讲课时就说道,如果选择以新闻为业,就必须练就一颗强大的心脏——这边刚刚被拒绝,那边立刻就启动预案。”李秀平说。

李秀平30多年职业生涯,与中国法制的快速发展时期高度吻合。在此过程中,她也亲历了很多难忘的人和事。在职业生涯中,对她影响最大的人,就是两年前从法律出版社总编辑岗位退休的吕山。在李秀平眼中,吕山做人做事的风格是大道至简,表现在选题上就是“集中精力抓大选题,沉下心来做小选题”。

“我入职6个月的时候,他就把一个调查中考舞弊的重大选题交给我去做,同时也在当地帮我联系了指导老师。从那次采访和报道经历中,我学会了很多东西。在他的培养和锻炼下,我很快就进入了角色并且深深地喜欢上了这份颇具挑战性的职业。”回忆起当年的情景,李秀平总是良多感触。“我特别感恩我的许多采访对象,他们当中很多人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经历、观点讲给我,才成就了我。”

专业准绳 

用专家水准妙手书写 

在面试新人的时候,作为面试官的李秀平总会问两个问题,“你的阅读习惯是什么”“你平常写些什么”。李秀平这样解释:第一个问题背后隐藏着的期待是,一个博览群书的人才可能成长为一个优秀的编辑;第二个问题背后的期待是,一个有记录习惯的人一定有思考习惯,一个勤于思考的人才能在期刊行业走得远。

在30多年的法治新闻期刊编辑工作中,李秀平秉持的理念一直是“专业、专业、专业”。因为法治新闻所涉及的法律专业领域和医学类似,不仅博大精深,而且关乎人的人身权和财产权。如果报道不专业,不仅会对报道对象造成伤害,而且会损害法律的公信力。因此,李秀平不仅自己不停地在学习法律知识,她笑称,杂志社非法律专业的编辑几乎也被她“逼”进法学院读在职硕士了。

作为一名30多年一直从事法治新闻的新闻人,李秀平总结出那些出类拔萃的同行都具有3个特征:专家的水准、记者的眼光、作家的笔。

在她看来,法治新闻人不仅要具有一般新闻人的基本素养,还要具有法律专业素养和法律人的思维方式。只有对法律领域有足够了解,才能够用新闻人的眼光去“发现”,然后把所“发现”到的用手中的笔呈现出来。

与其他纸质媒体相似,法律期刊也面临着网络、手机客户端阅读带来的读者观念变化,李秀平对此也有着清醒的认识。她表示,当下媒体要有所变,更要有所不变。“在紧跟新形势、尝试更多新的传播方式的同时,永远要记住,做好刊物内容才是期刊最根本的核心。”李秀平坚定地说。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秘书处)